《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由于工作和家庭教育双方面原因,近期我读完了《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
书作者是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他们是享誉国际的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让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地发展。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站在教师的角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里的观点很值得作为教学借鉴。例如: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等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寒,恶语伤人六月寒。获得教师的赞美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人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被激发出来,教师的宽容与体谅应该胜过批评千万倍,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佛山新闻频道播出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佛山剪纸大师陈有才的徒弟饶宝莲,她说她在学习中是一位中下生,读书四年来从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在一次美术课中,一位代课的老师突然举起她的画说:“大家看饶宝莲同学的画,画得多认真,多好,大家要向她学习。”,就是那一次的表扬,改变和影响了她的一生,用她的话来说,如果不是那位老师几句激励的话语,她不会走到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改变和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师生关系搞好了,那么你在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你所教的学科,你的教学成绩就会十分显著。
此外,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作者的科学之处:作者通过大量模拟日常情景和问题、紧扣主题的说明、配套的练习题目以及别出心裁的卡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各种说与教的要领,传授给读者六个方面的30多种实际技巧。所有这些技巧都可以嫁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来,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课堂教育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都是美国教育家,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位居西方文明的巅峰,公民素质普遍比较高,社会的教育风气和教育环境相对理想,作者也不可能针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教育进行研究。“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本身隐含着另一个命题“说什么,孩子才会听”,“说什么,孩子才会听”这个命题又承托了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气等诸方面社会信息,恰恰也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学生家长最感慨的问题。
孟母三迁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成功的教育不仅需要老师、家长,还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与社会氛围。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经济与实力不断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却呈现了下降趋势。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塑化剂曾几何时充斥于市,每一样无不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每一种无不在孩子们的心坎里刻上深深的烙印。
为什么我们没有微软和比尔·盖茨,没有苹果和乔布斯,很多人在责怪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成功的少年天才,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在盗版横掠之下,既然“可日可乐”都能够横行于市,谁又会花大力气去创新“可口可乐”呢。
有的人把药家鑫事件归咎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我认为该观点有点浮躁。教育不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指望学校像工厂一样,把孩子当成原料一样送进去,出来就是一个合格的产品,把教育的责任百分百地交给学校。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里就提到,美国的家长都很负责任,他们能为了孩子参加家长研讨班,和学校一道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可是我们国内却几乎没有这样的培训机构,如果有估计也很少有家长能拿出时间去参加,能多看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的家长可能已经很棒了。

在传统的儒家体系里,“书香门第”一词里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玄机:在读书人是吃香的、受尊重的环境下,这家的门第自然就能延续下去。知行合一,是儒
家教育的至高境界,以道德来指导生活、以知识来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儒家的传统精粹。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知行合一并未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孩子们懂得一定的知识和道理,但却不能正确地用之指导生活,却能通过逆反和偏门来得到相对认同感,这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
很高兴看到中央政府把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等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这使得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得到了政策上的长远保障。
尤其作为一名佛山市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学校的教育与行政管理把文明佛山、幸福佛山、智慧佛山这一市政府的宏伟构想对接起来,就像“孟母三迁”一样,使孩子们能最先听到主流文化的声音,使他们在成长中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大以后还我们一座更美丽的城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我们的教育工作里,“怎么说”很重要,但“说什么”更重要,这是我读美国教育书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后更坚信的观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