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真相 八里桥之战始末:真的是“壮怀激烈、热血奔腾”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在距北京30里的通州八里桥地区的一场参战方为清军和英法联军的战斗。经过近4个小时的战斗,清军死伤过半,联军阵亡5人,受伤不超过50人。此战过后,英法联军顺利攻入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承德避祸。清军骑兵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敌,虽然战法、装备落后,但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可歌可泣,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中国骑兵挽歌——虽败犹荣。这是教科书式的定论,是根据史实做出的结论。然而,八里桥之战真的如教科书上说的激烈悲壮?在近代化装备下的西方军队面前,中国骑兵真的这么不堪一击?如果当时清军同仇敌忾、死战到底,竟不能给侵略军造成一定的杀伤?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老烟结合多方史料,给诸位读者扒一扒八里桥一战的真实情况。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在此次战斗当中,虽然清军士兵表现英勇,但终因战法、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

  揭秘真相之前先说说题外话,老烟上小学时看过梁家辉、刘晓庆和张铁林演的《火烧圆明园》,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影片中对于八里桥之战的刻画可谓悲壮惨烈,清军骑兵轮番冲击英法联军阵地,联军凭借先进的前膛枪和滑膛炮重创清军,多队骑兵部队冲入联军阵地用矛刺、刀砍,亦给联军造成一定的杀伤,战斗异常激烈,一队队的骑兵冲锋,然后在接近阵地时又一批批倒下,最后随着擎旗老兵(不死旗手)被射杀,清军全军覆没。这部影片看得我热血沸腾,强烈推荐大家观赏。

  影片和小说终归是要有些虚构的,真正的实情却并非如此。(aIhUaU.COm)清军参战3万余人,阵亡不过1200余人;清军是失败,但却是“溃退”,而不是“惨败”,算不上英勇杀敌、同仇敌忾。


  一、八里桥之战,清军并无死战决心,顾虑很大

  先来看一看,八里桥一战中清军的兵力构成情况:主将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道,其中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八里桥之战并没有八旗部队,参战骑兵均为从蒙古临时调来的马队,因为当时八旗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从兵力构成来看,以临时拼凑的战斗力较弱的绿营步兵为主,辅以临时征调的蒙古骑兵万余,可谓一群乌合之众。

  再来说一说当时清军的战斗力。八里桥战争发生在1860年,当时以马刀为主要装备的轻骑兵在世界各大战场上仍然是攻坚拔寨的主角。在1860年后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在决定命运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约翰·巴富德的联邦军第11骑兵师就成为南军的噩梦开端。1856年中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国轻骑兵和俄国哥萨克骑兵甚至鞑靼轻骑兵独战步兵的战斗甚至取得胜利也比比皆是。甚至十月革命期间的苏联红军和白俄的轻骑兵都还是绝对的主力。但是,出现八里桥这么悬殊伤亡的却世界罕见。以马刀为装备的轻骑兵真正的战斗力不会像八里桥一战这么糟糕。轻骑兵冲锋速度最保守的也可以达到800米/分左右(欧洲战马60公里/小时的冲刺速度,蒙古战马爆发力较弱只有不到50公里),就是说但就步枪而言,按排枪瞬射,保守估计能在骑兵全力冲刺下倾泻8000发左右子弹不错了。按当时的步枪对骑兵冲锋理论战损失45%计算(事实一般在30%左右),伤亡在4000多人左右。但事实是蒙古参战骑兵达到1万多人,清军步兵达到2万,共计3万多人。而直接参战的1万蒙古骑兵如果真的是那么决绝的冲锋的话,怎么会才杀死12名敌军?

  这里有一个最大的疑点,众所周知八里桥之战不是僧格林沁骑兵与英法联军的首战,首战在张家湾,僧部是短暂接触战败后退守的八里桥。僧王所率的清军以步兵为主,作战方略也是防守,阻止英法联军的侵犯。既然以防守为主,为何在战斗开始之时,明知无法击败敌军,还要冒险以5000骑兵冲锋送死?

  张家湾一触即溃败得太丢人了,到了八里桥不打一仗就让英法联军进北京,这可是大罪。这也是很多人争论僧为什么不选择地形更有利的西直门一带的原因,因为军事不能脱离政治,西直门已经是京郊了,想想袁崇焕怎么死的吧!纵敌之罪啊。八里桥之战是必须打的,而且要打得像模像样,这是僧格林沁向满清表态要死战的原因,也是他为何让麾下嫡系一半的骑兵冲锋的原因——冒险打一下,攻陷敌阵算赚了;即使失败了,也好向朝廷交代(咱技术不行,已经尽力了)。同时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僧格林沁是科尔沁札萨克多罗郡王,他的蒙古骑兵主要为蒙古诸王公所属,而不是满清八旗系列。正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僧格林沁地位的复杂性,第一,这些蒙(www.aIhUaU.Com)古军队是他的立命之本子弟兵,就如湘军是曾国藩的立命之本子弟兵一样,没有了蒙古骑兵,僧格林沁对满清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没人没枪就没地位,他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僧格林沁在蒙古人中的威望使满清不能简单处置他,就象八里桥战败临阵脱逃大罪,也没砍了他脑袋。在后期镇压捻军中还不得不靠他重新拉起蒙古骑兵。但这也有个前提,就是互相要说得过去,好对上对下交代。所以,蒙古骑兵的独特性,让僧不可能将他们全部当炮灰送在八里桥。一是自己失去了让满清依仗的资本;二是将失去蒙古诸王公的信任。

  到这里,这场战斗的脉络基本清楚了。上午7时,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到上午9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断了清军的退路;僧格林沁慌了,到八里桥上鼓励了一下士气,留下了我们可爱可敬的“擎旗老兵”同志,督促5000多蒙古骑兵为大军逃跑作掩护,传达的估计是“死守多少多少小时,听集结号才准后退”之类命令,最后这5000人在八里桥上成了敌人炮火的牺牲品。所以,法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的结尾描述为“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的评语,不是给予整个八里桥作战的清军的,而只是给予上演集结号的5000蒙古骑兵的,至于他们死前会不会有“组织不可靠”的感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二、令人发笑的战斗过程

  此战前,清政府由于考虑到敌方火力的强悍和自身的优劣,明令僧格林沁:“派出马队劲旅,一定要绕至敌后,于夜间轮番出击,使其自相惊忧,进退失据。我军趁此时机,利用熟悉地形方位等优势给敌人以痛击。”然而,经过前方将帅商讨,僧格林沁、瑞麟、胜保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公然抗命,不但不派出马队绕道敌后,于夜间轮番出击,反而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构筑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决一死战,并且冒险将马队派到宽大的正面战场,对敌人实施反冲锋,而在装备强悍火器的英法联军面前,这种冷兵器骑兵的大宽度的正面集团冲击无疑是自杀!这直接导致战斗的失败。同张家湾一役之败一样(蒙古骑兵马匹惊骇回奔,冲动后面的步兵方队,导致阵势混乱,纷纷后退),八里桥的清军骑兵因马匹受到炮火惊吓四处乱奔,冲乱后方的步兵,导致部队溃乱,士兵部分被马践踏致死,部分被敌军枪炮击毙。在先锋骑兵5000余人损伤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整支八里桥清军参战部队便溃不成军,撤出战场。

  整场战役,英法联军阵亡12人。当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嘉奖法军统帅为伯爵时,遭遇许多议员反对。多数议员都认为,所谓八里桥之战aIhUaU.com,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法军将领根本不配得到那么高的赏赐,因为他的对手并没有尽全力抗敌。

八里桥之战真相 八里桥之战始末:真的是“壮怀激烈、热血奔腾”

  令人热血沸腾的八里桥之战并不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定海保卫战、吴淞之战、虎门海战激烈,那时尚且有民族英雄也是作战主将殉国——分别是葛云飞、陈化成、关天培,而史书上大肆渲染的悲壮激烈的八里桥大战(“清军死伤过半”,骑兵部队壮烈殉国)居然无一将领力战而亡!八里桥一役确切说应该是一场溃败,严格意义上说是主将僧格林沁很好践行了三十六计的“终极杀招”——走为上,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有预谋、有保留的溃退!

  指望这样的军队御外侮,简直是天方夜谭。说句题外话,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还得靠人民的军队——人民解放军。最后,谨以此文献给人民军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9051/19909076009.html

更多阅读

大业八年来护儿攻平壤之战考 来护儿 字崇善

大业八年(西元612年),由来护儿率领的隋军从水路直扑高句丽的都城平壤。目前,我发现大家在论及此战时,均按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高丽相遇,进击,大破之。

八里沟风景、攻略 八里沟自由行攻略

在八里沟游览,一般一天线足矣。如果早八点进入景区,建议您步行进行游览.您可以沿着公路一路欣赏二仙桥——抱犊桥——太黄龛等景点,这些景点看看就行,没必要实地勘察(特别是太黄龛,满头大汗的爬上去也不过是座庙宇而已),眼见为实就OK了。带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将进酒原文

  千古一来岳飞深受人民爱戴是他“精忠报国”。在这里我借用英雄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来形容下岗职工退休维权的艰辛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之声,改革开放的成果给人民的生活有了显

声明:《八里桥之战真相 八里桥之战始末:真的是“壮怀激烈、热血奔腾”》为网友乱世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