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衡量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分别有哪些?
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 所谓“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化率也是如此。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 一、容积率的内涵及其特性 容积率是指在城市规划区的某一宗地内,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值,分为实际容积率和规划容积率两种。通常所说的容积率是指规划容积率,即宗地内规划允许总建筑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也反映了地价水平的差异。因此,容积率是城市区划管理中所采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从微观上影响地价最重要的因素。容积率具有如下特性: (一)容积率表达的是具体“宗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允许的建筑容量。宗地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地球表面一块有确定边界、有确定权属的土地,其面积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容积率只有在指“宗地”容积率的情况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体利用强度,宗地间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积率(R)、建筑密度(C)与层数(H)之间有一定关系。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当宗地内各房屋的层数相同,且对单个房屋来说各层建筑面积相等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H,此种情况下,建筑层数与容积率成正比例关系。 (三)容积率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地价水平。人们购买土地使用权的目的是为了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房屋。 房屋的单方开发成本=房屋单方造价+楼面地价+税+费 楼面地价=宗地总价/宗地内允许总建筑面积=土地单价/容积率 因此,楼面地价比单位地价更能准确地反映地价的高低。 (四)容积率存在客观上的最合理值。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的增大,会带来建筑环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适度。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存在客观上的最合理值。 二、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规律 影响地价的因素很多,虽然各因素影响地价的途径各不相同,但其作用机制可抽象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土地收益来影响地价,二是通过影响土地供求关系影响地价。收益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经济剩余量,市场供求关系使地价相对经济剩余量产生波动,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经济剩余量的分配,使地价的变化趋于复杂化。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规律,同时受收益机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总体说来,区位条件愈优越,地价水平愈高,供求矛盾愈突出,土地规划控制愈严格,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程度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纯收益会随着土地投资的增加而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特点。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对地价影响的报酬递增递减规律表现在:在建筑密度一定时,容积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层数的增多,随房屋层数的增多,开始时由于基础工程费及地基处理费的分摊,单方造价降低;当层数达到一定值时,就需要加固基础、增加电梯、加强抗震等,单方造价由......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社会经济效益指标还是生态效益指标?
单位综合能源消费量实现生产总值(GDP)=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费总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获得的经济成果所要消费的能源量,应用范围较广,可用来与各国、各地区相同指标对比,也可以根据此项基期和报告期指标计算全国或地区节能量和节能率。 此外,根据分析研究能源经济效益的不同需要,还可采用综合能源消费量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总额等)及其逆指标来反映能源经济效益状况。 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折标准量总和(包括终端消费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目前,在国内能源折标准量中,存在着等价热值与当量热值两个标准,同样的能源消费实物量根据不同的折标标准会有不同的能源折标量。因此在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要注明是等价热值还是当量热值。
相关解答三:什么是生态效益
自然界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有益效应。例如人们生存、劳动和游憩必需呼吸清洁的空气、摄入营养物质,需要宁静的环境等。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合理地进行人为的调控,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从而维护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以求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参考资料:www.hudong.com/...%9B%8A
相关解答四:什么叫森林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呀
相关解答五:生态效益是什么意思?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关解答六:杉木的生态效益与影响
它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一公顷杉木一天可造七百公斤左右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 生活环境别人说的好详细 相信不用我说了
相关解答七:生态效益实绩怎么考核?
张厚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就迫切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生态文明考核导向。当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生态环境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折射出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没有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所追求的生态文明,应当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通过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对于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丹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形成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组织领导力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要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权重,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
在生态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上,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充分体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对发展代价的考核;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现对不同地区的分类指导,如平原、丘区突出节约消耗和污染防控,重点体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产品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要求,而山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要加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将COD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对党政工作部门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重点考核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等方面情况;对乡镇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农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农业等情况;对企业、园区领导班子的生态效益考核实绩评价,突出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在领导班子经营业绩中纳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相关内容。
要不断创新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民评官”机制,广泛推行实绩公示、公议制度。探索完善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彰显民主、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完善年度考核制度,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
四要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把考核结果与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
通过实施严格的考核,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并且成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大力表彰;对不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推进生态......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生态效益包括哪些内容?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09963.htm?fr=ala0_1
相关解答九:沼泽如何利用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应
沼泽地是非常肥沃的地方,可以种植芦苇等作物,这对保持水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芦苇全身是宝,造纸,装饰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解答十:经济指标怎么写
economic indicator??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