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我校课改之初,杜金山校长就说:“有人标榜自己的课堂纪律很好,非常安静,这种安静,说白了,是坟墓般的安静,学生都处在‘死’的状态,只有你一个人在讲‘鬼话’而已。”传统课堂根本就没有对生命的关注,漠视生命,谈何点燃生命?传统课堂的教师自然也就没有点火与灭火的概念。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霸主和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表述的问题,只有一种结论即“正确”的结论。这种生吞活剥的学习,只驱动了知识的传递,根本不会形成智慧。所以,陶行知先生发出“死”课堂、“死”学生的感叹!没有智慧的知识占有者,不过是两条腿的书架,一旦进入生活,百无一用。
学习探究知识是人的天性之一,但是,这种天性一旦进入了学校这个探究学习的密集场所,仅靠天性所储存的那点能量,是不足于满足长期消耗的。可怕的是,传统课堂里的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学生一旦出现倦怠、分心走神,往往用外力强制拉回。这样,一是效果有限,学生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长期身心异处,所承受的不良心理情感体验,对其人格的伤害,危害更大,这是我国学生普遍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置后,把“点燃、激励、启蒙”置前——解决课堂动力问题后,再去传道、授业、解惑才可能是高效的;在生命状态下的传道授业,才可能生发真正的智慧,实现这个民族的启蒙。所以,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关注两个维度,第一是生命,第二才是知识。只有当生命和知识真正融会后,知识才会转化为智慧。关注了生命状态,不断地点燃,就是在学生天然探究欲望之火种上,不断地添柴加油,让生命之火越烧越旺。要解决学习的内动力问题,而动力就来自学生的生命之火。关注生命,点燃激情,就是给学生注入能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痛苦学为快乐学,变低效学为高效学。
高效课堂,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高效“重走”知识的“发现”之旅。在这样的过程中,旧知与新知、不同个体间的认知冲突自然而然地发生,有冲突,才会有学习、有发展。这样的知识,是伴随着生命成长过程的,是“经历”后获取的。燃烧的生命让知识有温度、有味道和能量,知识与生命的结合,才能点燃智慧之火!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能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人。
大家可能没有想到,高效课堂,有时也需要灭火。两个维度,相得益彰,才可以高效实现目标,一旦偏颇,要么回到传统,要么华而不实。有些老师的课堂,看起来火爆,但是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什么时候灭火?怎样灭火?是很有讲究的,搞不好要么课堂失控,要么挫伤学生积极性。
首先要厘清生命与知识的关系。在教育意义上,生命目标是第一位的,知识目标是第二位的;在每一节课上,则是相反的。在每一节课上,生命狂欢要为知识落实服务,所以,学习目标的达成是第一位的,而目标达成的进度是刚性的,不能违背。所以,一方面满足目标需求后,多余的火力就要灭掉。再者,具体到每个问题的展示、对抗、质疑中,当双方即将由理性进入感性状态(即为了争论而争论)时,教师就要及时灭火。调控火候、及时灭火也是教师对课堂的主导途径之一。一节节对生命关注的课堂,成就了生命的旺盛——知识多数是过客,生命,才是长久的伴随。
其次,要把握好灭火的时机和方式。这个问题我在《精讲点拨:在困顿中守望生成》(《中国教师报》2010年第18期)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高效课堂的点火、灭火,既是技术,更是艺术。技术,可以传授,是效果的基础性保证;艺术,却只能体会,它带有极强的主体属性,每个身处高效课堂的教师,都要细品其中味,潇洒课堂行,让课堂燃烧不失控,让生命温润在教育中。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