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县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县镇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
公元664年,玄奘于长安玉华宫圆寂,葬于白鹿原。因与大明宫遥遥相对,唐高宗李治每每临朝遥望白鹿原,触目伤情,时动悲思。公元669年高宗下诏,以隆重的仪式和宏大的场面,将玄奘遗骨迁葬于长安城南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并为此修建了“大唐护国兴教寺”,也就是现在的兴教寺。
可以说,没有唐玄奘,就没有兴教寺。因为玄奘的缘故,来访兴教寺的名流并不少见。康有为题写的“兴教寺”斑驳沧桑;戴季陶、程潜同游时,程潜题写了“藏经楼”的匾额;而“大雄宝殿”、“大遍觉堂”、“卧佛殿”均是赵朴初的手迹。
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分别陪同印度总理、缅甸总理、越南主席、印度王子参观兴教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玄奘法师及其历史贡献由衷地钦佩,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1964年,毛泽东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记得毛泽东曾说过:唐代的玄奘赴印度取经,其经历的艰难险阻,不弱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带回了印度佛教的经典,对唐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