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细菌性软腐病是鸢尾的常见病害,无论是球茎鸢尾或根状茎鸢尾均可发生,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我国上海、杭州、合肥和青岛等市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发生在球根类鸢尾时,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球根糊状腐败,发生恶臭,随着地下部分病害发展,地上新叶前端发黄,不久外侧叶片也发黄.地上部分容易拔起,全株枯黄;其他类别的鸢尾发病时,从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片开始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地上部分植株容易拔起,根颈软腐,有恶臭。种植前球根发病时,像冻伤水渍状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恶臭,具污白色粘液,发病轻的球根种植后,叶先端水渍状褐色病斑,展叶停止,不久全叶变黄枯死,整个球根腐烂。
【病原】病原为细菌,鸢尾软腐病的病原已知有2种,即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Jones)Bergey]和海芋欧文氏菌[E.aroideae(Townsend)Holl.],二者均属真细菌目、欧文氏菌属。细菌短杆状,以周生鞭毛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反应。前者大小均为0.7×2μm;海芋欧文氏菌大小为1.2-3.0μm×0.5-1.0μm。二者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范围为32-40℃。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菌寄主范围很文,除鸢尾外,还为害仙客来、风信子、百合及郁金香等多种花卉植物。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月,在士壤中的病株残体内可长年存活。病菌靠水流、昆虫及病健叶接触或操作工具等传播,从虫伤口、分株伤口、移植时损伤及其他伤口侵入。尤其是鸢尾钻心虫的幼虫在幼叶上造成的伤口,或分根移栽造成的伤口,都为细菌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病害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自然条件下6-9月病害发生。当温度高、湿度大,尤以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尤其是土壤潮湿时发病多;种植过密、绿荫覆盖度大的地方球茎易发病;连作地发病严重。德国鸢尾、奥地利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球根;挖掘时要避免造成伤口;分根繁殖时不用有病根株;温室栽培时,更换新土,及时剪除病叶或拔除病株销毁;彻底挖除腐烂的球茎,贮藏期发现有病球茎及时剔除。病害严重的土壤可用0.5%-1%福尔马林10g/m2进行消毒后再种植,或更换新土后种植;被污染的工具应用沸水或70%酒精,或1%硫酸铜液浸渍消毒后再用。切花用工具,用0.5%高锰酸钾消毒.
2.发病初期,可选用100-150×0.000001的链霉素或链霉素加土霉素(10:1)的混合液进行喷洒,连喷2-3次,效果较好。发病后,每月喷洒1次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能控制病害蔓延。喷洒杀虫剂防治鸢尾钻心虫的危害,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收获鳞茎时,应避免造成伤口;秋季应将残枯病叶清除出圃,以免害虫在其上产卵。
4.选用健康鳞茎栽植;圃地应排水良好;栽植时宜浅不宜深;管理中浇水避免淋喷。
5.在生长季节,注意防治造成鸢尾伤口的鸢尾钻蛀虫。可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