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仰(10句)(一) 阅读、翻译并理解下面10句经典语录:1.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P1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
《浅解国学经典《论语》之述而第七》【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浅读]谦虚是美德,孔子示范了君子之谦。孔子说自己所有的知识文化,都是在复述先哲们的思想和成就,自己并没有创造;孔子相信和热爱古人的智慧和哲学,孔子说自己的偶像就是老…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4.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5.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己…
国学经典名句浅解
为了通俗易懂地传播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从国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精彩名句,并作简单的解释,以优秀的文化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一、《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学了以后要不断地温习和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商讨学问),不是很令人高兴吗?虽然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美;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之本舆?” 解:孔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基础打牢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解: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德是很少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改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解:子夏说:“一个人要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德之。”
解: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解:(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到恰当为可贵!”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解:孔子说:“一个人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已,患不知人也。”
解: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是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星都来拱卫着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解: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法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解:(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之;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事也。”
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对他怎么办了(对这个人就不可交往)。”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解: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三、《论语·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解:孔子说:“富裕与显贵,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解: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四、《论语·先进》
子曰:“过犹不及。”
解: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时)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五、《论语·乡党、子罕》
唯酒无量,不及乱。
解:(许多事情都有个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尺度。(一个人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的程度。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元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放弃自已的主张。”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解:孔子说:“严肃而又符合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绝四:“毋意、毋心、毋固、毋我。”
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愿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是。
六、《论语·泰伯、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没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要向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改正自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子曰:“不愤不放,不悱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解: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悠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七、《论语·公冶长、雍也》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误)孔子说:“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说的话,不但要听,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孔子在向弟子说起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我,年轻人怀念我。”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解: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问仁时)说:“所谓仁,是说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八、《论语·颜渊》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说:“自己的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解: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时)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解:(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啊!”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子贡问食、兵、信三项哪项重要时)孔子说:“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于当政者失去信心,这个国家便站不起来了。”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解:孔子(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时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解: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止?”
解:(鲁国当权的李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解:(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九、《论语·子路》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解:孔子(回答弟子问政时)说:“(一个当政者应该)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解:孔子(在与弟子子路议论卫国政事时)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子曰:“其身正,不令两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解: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不踏实干事,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解:(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时),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孔子说:“君子用正确意见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但要做得恰到好处,都不能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解:孔子说:“君子安祥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祥舒泰。”
十、《论语·宪问》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孔子回答(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时)说:“看见利益首先想想该不该做,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历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解: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事为耻。”
子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解: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严肃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上层人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下层百姓得到安康。”
十一、《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余身以成仁。”
解:孔子说:“一个有志向愿干一番事业、素质高的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只有勇于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子曰:“躬自厚而簿贵于人,则远怨矣。”
解: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的怨恨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解: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时)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解:孔子说:“人能够把道(规律)弘扬光大,而不是道来支配人、左右人。”
子曰:“有教无类。”
解:“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
十二、《论语·季氏、阳贷》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解: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温和,自已的容貌态度要考虑端庄恭敬,说出的语言要考虑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要考虑发怒有什么后患,见到可以谋到的名利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从,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孔子(回答子张问仁时)说:“庄重、宽厚、信实、勤政、慈惠。庄重恭敬免遭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会更好使唤人。”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解: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十三、《论语·微子、子张》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舆!”
解:孔子说:“(遇到困难或不顺利的事时)不动摇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恐怕是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呢!”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已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里面了。” 十四、《孟子·梁惠王》
孟子对曰:“仁者无敌。”
解:孟子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孟子说:“孝敬自己家中的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中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必为甚。”
解:孟子说:“用枰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一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孟子对曰:“乐民以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以忧者,民亦忧其忧。”
解: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
十五、《孟子·公孙丑》
孟子曰:“我养吾浩然之气。”
解:孟子说:“我善于养我至大至刚,善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孟子曰:“子路,人告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解: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听到人家指出他的过失,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孟子说:“依靠上天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孟子说:“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友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解: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了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解:孟子说:“上面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边倒。”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解: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训。”
解:孟子说:“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孟子说:“(一个大丈夫)应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里,站在天下最高地方。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着就是大丈夫。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解: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解:孟子说:“爱别人,可别人不亲近,就得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管理别人没有管好,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礼貌对待别人,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解: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解: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真心,斯得民矣;得真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解:孟子说:“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是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解:孟子说:“仁,是人们最安心的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解:孟子说:“恭敬别人的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解:孟子说:“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解:孟子说:“人的毛病在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即不谦虚)。”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解:“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解: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
解:孟子说:“禹不喜欢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坚持中正之道,举贤人却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人恒教之。”
解: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十六、《孟子·万章、尽心》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解:孟子说:“孝不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孟子说“生命是我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的话,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解: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志,劳累其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子得也,求在我者也。”
解: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解: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已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解:孟子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穷则独养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孟子说:“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泽加于百姓;不得意时,修养个人品德,以此向世人表现。穷困时自己修养成高贵品质,得意时便把一些善事给予天下之人。”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解: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解:孟子说:“不干我所不干的事,不要我所不要的物,这样就行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解: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解: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解: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最轻。”
十七、《诗·卫风·淇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解: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样认真地加工、制作方能成功。
十八、《诗·小雅·棠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翁,和乐且湛。
解:妻子儿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弹琴;一家兄弟团结和睦,融洽无间快乐无比。
十九、《诗、小雅·伐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女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解:鸟儿嘤嘤在叫,想找到同类相和。看那只小鸟都寻找自己的朋友,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二十、《诗·小雅·鹤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别的山上的石头(有它的特殊之处),可当砺石雕琢我们这里的美玉。
二十一、《诗·小雅·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解:父亲呵,生了我,母亲呵,养育我,抚摸我,爱护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顾我,关怀我,出入抱着我。我要报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还大。
二十二、《尚书·大禹谟》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解: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解:不加考据,捕风捉影的话不要随便听;没有经过广泛咨询的计谋不要随便用。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解:如果贤能的君子不当政,无德的小人却在位掌权,对百姓的事不问不管,保不住百姓,上天必然会降下大祸。 满招损,谦受益。
解:自满的人必然受到损害,谦逊的人必然得到益处。
二十三、《尚书·臬陶谟·五子之歌》
安民则惠,黎明怀之。
解:让百姓安定即是仁爱,百姓自然会怀念你。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解: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便能安宁了。
二十四、《尚书·太甲中·咸有一德》
天作孽,犹可迁;自作孽,不可逭。
解:老天爷(自然规律)造成灾害,还可以避开;如果自己造成灾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解:任用官吏时一定找贤才,自己左右的辅佐大臣更须才德兼备者。
二十五、《尚书·说命中·泰誓》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解:任命官员不要从私心和喜爱出发,而要凭其能力来考虑;封爵时不要给无德的人,而应封贤能的人。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解: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二十六、《尚书·洪范·旅獒》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解: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美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会丧失意志。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解:大臣如果作福、作威,享用美食,这样就会危害你的家,也使你的国家遭受祸害。
二十七、《尚书·周官·君陈》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解: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已之私欲,百姓莫不敬信怀服。
功崇惟志,业广推勤。
解:(一个人)功劳崇高,主要体现在他的志向上;业绩广大,全赖他勤劳努力。
有容,德乃大。
解:“(一事当前)只有可以容人,才体现他崇高的道德。
二十八、《礼记·曲礼》
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解: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解: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解: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二十九、《礼记·礼弓》
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解:曾子说:“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解:(一个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
注:这是成子高说的话,他还说,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我。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解:孔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苟无礼义、忠信、诚恳之心以从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解: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恳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不会离散了吗?
三十、《礼记·礼运·学记》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兴能,讲信修睦。”
解:孔子说:“我的大道(理想社会),如果推行的话,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就会讲信用,和睦相处。
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解: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虽然有好的食物,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正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解: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三十一、《礼记·乐记·坊记》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解:重大的音乐活动,必定是讲规格而不讲排场的简易活动;重大的礼仪,必定是讲规格而不讲俗套的简朴活动。 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解:音乐推行以后,人间的伦理便清楚了。(人们听到肃穆,高雅的音乐后)耳聪目明,心情和平,便可以达到移风易俗、天下太平的目的。
子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已,则怨益亡。
解:孔子说:“发现善事称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三十二、《礼记·祭义·中庸》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解: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解:孔子说:“把人家的恶言隐藏起来,对人家的善言大力提倡。抓住两头,用不偏不倚的办法对待百姓。”
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孔子说:“忠(尽已之心)和怒(推已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解: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事,不求别人,这样别人便无怨恨之心了。做人上不怨天,下不归咎了。”
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近,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孔子说:“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孔子说:“治理国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于他有没有仁心。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解:孔子说:“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解:孔子说:“(世间事物很多)要从多方面学习研究;学习研究遇到疑难,要认真仔细地请教别人;请教之后,自已还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判断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确后,就切切实实地去做。”
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解:孔子说:“由内心真诚而达到的明晓事理,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晓事理而达到的内心真诚,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解: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会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才能达到这种高的境界。”
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解:孔子说:“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道德既进入了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既有极高明的修养,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子曰:“居上不骄,为下不信。”
解: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骄傲跋扈,下面的人便不会背离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解:世间的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互伤害,各种规律共同存在而不矛盾。小的道理很多,都在分别推行着,大的道理却在一直支配着人们,从这里就可以表现出天地之大,无所不容了。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解:一个君子主张和行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能显出道理来。能知道由近及远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三十三、《礼记·表记·缁衣》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解: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解:孔子这样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
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解: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解:孔子说:“说话实实在在,行为循规蹈矩,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三十四、《礼记·儒行》
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解:孔子说:“说话必须首先体现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子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解:孔子说:“不以金玉为宝物,而是以忠信为宝物。”
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解:孔子说:“身体可以出现危险,但他的意志却不可以改变。”
子曰:“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解:孔子说:“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避曾经怨恨过自己的人。”
三十五、《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事物有根本和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自然规律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修养品性,胸襟宽广,体态自然安祥。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解: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行为快乐,整日为得利而奔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如果能够一日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解:当政者能够喜欢民众所喜欢的,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官。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解: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贪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解:发财致富有一定的道理。生财的人要多,贪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三十六、《周易·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像天体那样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道退存亡而不知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解: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能称得上圣人吗?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知道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
解: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解: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善的报应;积累不善即有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恶的报应。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解: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
三十七、《周易·系辞下传》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使你的事业长久。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如果不积累下善事,便不会落下好名声;如果不积累下恶事,便不致于丧失生命。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解: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只有这样,个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解: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解:君子与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与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三十八、《孟子·离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解:没有方矩和圆规,就不可能造出方形和圆形物来,没有一定的规矩,也就没有正当的行为。
三十九、《道德经·无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解: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凶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存在“有”,才反衬出“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存在“难”,才反衬出“易”,感到“易”,才知道“难”,“难”和“易”互相矛盾而促成。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失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顺应变化而不横加干涉,有所建树而不据为已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已能。为世间立下了显著功勋却不自居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功绩反而不会失去。
四十、《道德经·逆反之道》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因此有智慧的人治理社会的方法是:使人民心灵纯净,身体健康,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
四十一、《道德经·长久之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解:有智慧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自己追随其后,最终反而跑到了前面。常常将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于危境中求生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通晓“道”的人其行为就像水一样。水最有助于滋润万物生长,而且水从不与万物竞争。正因为它不与万物竞争长短,故而淡泊无忧无虑。
四十二、《道德经·不孝之道》
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勤善时。
解:通晓“道”的人,停留时,善于选择环境;思考时,善于深藏不露;助人时,善于仁爱有度;说话时,善于信守承诺;管理时,善于选择方法,办事时,善于随机应变;行动时,善于选择时间而动。
四十三、《道德经·人生之道》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各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即使是家中金银玉石满堂,也有钱财散尽的一天;即使是拥有财富和权力,只要生活骄奢淫逸,就一定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所以,事业成功之时,名声显赫之日,就应当懂得物极而返,激流勇退的道理,这样才合乎自然之道。
四十四、《道德经·方法之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这就是天地的心境,天地的智慧啊,天地虽然创生万物,为它们提供繁衍生息的环境,但却生而不据为已有,育而不恃已能,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才是最深远的德啊!
四十五、《道德经·修心之道》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贷,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过份纵情于玩乐,最后必定导致心浮气躁,精神焕散。过份追求财富和名誉,最后必定导致贪婪无度,德行败坏。因此,有智慧的人注重内在修炼,不关心外在据有。抛弃浮华,无视诱惑,选择纯朴自然的简单生活方式。
四十六、《道德经·超脱之道》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心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所以,能够把天下安危看得比个人安危更重要的人,才具有远大的社会使命感,能称做到关心天下利益超过关心个人利益的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十七、《道德经·思维之道》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只有懂得“道”之奥义的人才能做到,因为他们不追求达到极致的满足感,正因为他们始终使自己保持不满足的心态,所以才能常常去旧换新,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层次。
四十八、《道德经·观察之道》
无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解:不懂常理,而轻举妄动,就违反了天道,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理才能产生包容的胸襟,有包容的胸襟才能大公无私,能大公无私就获得周围人的拥戴,这种受拥戴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是因“道”作用所致,与天道相符就与“道”同体,与“道”同体就能永保长久。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也不会因遭受挫折而精神涣散。
四十九、《道德经·管理之道》
大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解: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五十、《道德经·养智之道》
飚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之,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德毋。
解:我的思维电光石火,就象飚风一样迅急狂暴,永不停止。那为什么世人都显得精明能干,唯独我却显得愚钝无能呢?那是因为我与世人的追求不一样,我是以得“大道”为贵,不屑于追求世俗的小聪明啊。
五十一、《道德经·反常之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量,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解:不固执已见,反而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而能保持长久。
五十二、《道德经·守恒之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与“道”相契合的人,“道”就会作用于他;与“德”相契合的人,“德”就会作用于他;与“迷失”相契合,“迷失”就会作用于他。这就像你的诚信度不足,得到的自然就是不信任!
五十三、《道德经·实用之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远的;固执已见反而视而不见;自以为是反而不辨是非;自我炫耀反而劳而无功;自大自傲反而不再成长。
五十四、《道德经·循环之道》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东西具备大的属性,人是其中之一。不过人之大衍生于地之大,地之大衍生于天之大,天之大衍生于道之大,道之大衍生于自然。
五十五、《道德经·内敛之道》
虽然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解:即使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和待遇,他也能淡然处之,不沉溺其中。身为肩负着重要责任的领导者,怎么会出现以个人的好恶喜怒处理重大问题的不智之举呢?
五十六、《道德经·圆融之道》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解:有智慧的人总是善于支持物品的功用,所以在他的眼里没有不可利用的废物。这就叫做内在明达圆融智慧。那么,智者可以作愚钝者的老师,愚钝者也可为智者借鉴。
五十七、《道德经·质朴之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解:知道雄的刚强,却安守雌的柔弱,像巨大的山川一样默默地容纳万流汇聚。能培养出包纳万流的胸怀,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性灵就能返朴归真,回复到初生婴儿那般纯净无瑕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解:知道白的纯净,却安守黑的污浊,甘心成为付出巨大自我牺牲的典范。能培养出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永恒的“德”就不会迷失,性灵就会复归于自然,又回到浩荡无限的永恒状态。
五十八、《道德经·争雄之道》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解:整个世界的主宰权,是不可以被独占的。妄想独占的行为必然会失败,即使得到了终究也会失去。
五十九、《道德经·智者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解:能够认识别人的善恶贤愚叫做智,能够认识自我的本性叫做明。能够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够战胜自我叫做坚强。 六十、《道德经·平凡之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解:掌握了“道”的大原则,可将其应用于任何领域,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会犯错误,顺理成章,无往而不胜。
六十一、《道德经·无为之道》
道常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能自化。
解:“道”常处于既“无为”,又“无不为”的状态。管理者如果能领悟其间的微妙关系,并遵循这一自然法则,任何事物和问题都会遵循法度、自然演化,顺利解决。
六十二、《道德经·成功之道》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解:精通“道法”的人,不会刻意去做事情,众人看不出他做过什么;不精通“道法”的人,会刻意去做事情,他的所作所为众人有目共睹。
六十三、《道德经·玄奥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道”衍生万物的“数”理规律是:道先由无到有演化创生一,一然后演化创生二,二然后演化创生三,三而后演化创生出宇宙万物。
六十四、《道德经·统治之道》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为政之道最大的祸患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永葆内心的满足。 六十五、《道德经·人性之道》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解:有智慧的人常没有意见,以大众的意见为意见。善待我的人,我善待他;不善待我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的态度就是善良之道。
六十六、《道德经、广大之道》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方,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善。
解:注意个人的修德,其德纯真精湛;注意家庭的修德,其德互敬有余;注意方邻的修德,其德绵长远播;注意国家的修德,其德丰泽后人;注意天下的修德,其德惠普万世。
六十七、《道德经·特殊之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治理国家应当使用正大光明的原则,打仗用兵应当使用奇谲诡异的原则,至于谈到天下人归心顺德,则应当使用无为而治的原则。
六十八、《道德经·转化之道》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解:治理天下宽大为怀,人民自然忠厚淳朴;治理天下严酷苛刻,人民自然淡漠狡诈。
六十九、《道德经·强大之道》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亲之道。
解:如果把注重积累的“道法”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根本政策,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深化根脉,巩固根基,延长生命,长久不衰之道。
七十、《道德经·整体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解:治理大的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时常翻动。运用“道”的原则来管理天下,即使是鬼也不敢显灵。
七十一、《道德经·超然之道》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解:“道”这个东西,蕴藏着万物的奥妙,其是善人修真养德的法宝,也是恶人避除凶险的工具。
七十二、《道德经·决策之道》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有智慧的人不好高骜远,贪难求大,所以才能成就宏图伟业。
七十三、《道德经·决策之道》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有智慧的人在做事前,总是先把困难考虑得非常充分,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反而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的困难了。 七十四、《道德经·大用之道》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我有三种宝物,是应当永远保持的: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争先。
七十五、《道德经·政策之道》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天“道”者似一张漫无边际的巨网,网多孔然稀疏空间,但天下什么事又会被这强制性遗漏呢?
七十六、《道德经·取舍之道》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解:目标高了就压低些,目标低了就抬高此地,弓弦太满,就把它减少一些,弓弦不够满,就把它拉满一些。天之“道”就是这样,减少多余的来补不足的。
七十七、《孙子兵法》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解: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无从事先呆板规定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曰: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解: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七十八、《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草精美得多;冰是由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寒冷得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聚集起土来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发作起来;聚集起水来成为深水潭,蛟龙就在这里生长起来;聚集起善行来成为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如果雕刻一直坚持下去没个完,金属和石头也能刻得动。
以修身自各,则配尧舜。
解: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挺尧舜。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解: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解:正义在先利益在后,是光荣;私利在先而正义在后是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穷困。
七十九、《新书·贾谊修正语》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解: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高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八十、《春秋繁露·董仲舒的仁义法》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解: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在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解: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礼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八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人固然要死去,但有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
解:人在某地住上一年,就种植谷物;住上十年,就要种植树木;住上百年,就要积德行善,招徕远方之人。所谓德,就是能招致别处的人和物来到身边。
八十二、《法言·杨雄语录》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广之,各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解: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通过朋友交往来加以推广,通过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这正是好学的态度。
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以本,身立则政立矣。”
解:有人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是“要确定政令。”又问“怎样确立政令?”回答是“确立政令的根本是每个人立正自已的身子,这样国家的政令自然能确立了。”
八十三、《白虎通义·班固语录》
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解:什么叫做教呢?教就是效法。上面怎样做,下面跟着效法(学习)。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解: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多了,你不致受迷惑,还能够从小事推知大事。
八十四、《忠经·天地神明书》
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
解:天公正无私,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变化;地公正无私,各种各样生物不断生长;人公正无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解: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八十五、《诸葛亮集·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已,用俭约束培植德行;如果不澹泊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静地修养自己,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
八十六、《颜氏家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解;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满是芝兰的院宅,日久天长就变香了。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堆放烂鱼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不如无学也。
解:我看见有些人只读过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对长辈很不礼貌,对同辈更轻视傲慢„„(这些人)还不如没有学问。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解: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同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秋实。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解:幼年时学习的,好像太阳刚出来,光芒四射;老年人学习的,好像手持蜡烛夜里行走,这比闭着眼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得多。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解:吃饭对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百姓不吃饭便不能生存。假如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也不能生存了。
八十七、《新唐书·魏徵传》
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解: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八十八、《中说·王通语录》
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解: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有了无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道便可推行了。
八十九、《昌黎先生集·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老师,是为了传授古圣先贤之道,讲授治世的学问,解答疑难问题的。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解:事业精通在于勤学,事业荒废在于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九十、《柳宗元集录》
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
解:圣明的人心里所想的,必定按照一定的道理而来。并不是神灵赋予他们的,是人思考、研究出来的。
九十一、《刘梦得文集录》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解: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九十二、《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九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录》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解:人所恪守的应该是道义,所履行的应该是忠信,所珍惜的应该是名节。
九十四、《周濂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解: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沾不上污泥,经过洁净水的洗涤,美观动人而不妖艳。它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蔓生,不生杈,香味远扬,可以远远地对它观赏,但不应把它随意玩弄。
九十五、《通书·周敦頤的治》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解:仁、义、礼、智四项品德,动、静、言、貌、视、听几方面,都不违背规定的做法叫做纯。只有心灵纯洁,贤才才能辅佐你,只有贤才辅佐,才能天下大治。
九十六、《资治通鉴》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
解:信是人中最大的宝物。国家重点应保住民,对民则要保住信。如果不讲信用,便无法使唤民。
九十七、《张子全书记张载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解: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做事情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使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的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太平之基。 九十八、《正崇·张载语录》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解: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与我关系密切。对于老年人应该尊重,以天下长辈为我长辈;对孤独,幼小、弱小的人应加以爱护,以天下晚辈为我晚辈。
九十九、《二程文集》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
解:当政的道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解:君子学习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进步,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从来没有既不进退的事情。
一OO、《晚道语录》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教则诚。
解:诚实是符合天道的,敬重是人际之间的根本,能够敬人的人,便能做到诚实。
一0一、《谢良佐上卷语录》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解:做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0二、《朱子语类》
按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灭乱之道,这道理方见得周密。
解:接待四方的贤能之士,观察四方的事情,浏览各地山川的形势,考察古今兴亡灭乱的道路,如此来说,便可把你的学说和道理说得周密。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解: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情,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官无大小,凡事祗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祗没个下梢。
解:做官没有大小,凡事就只是一个公字。如果一切为公,做起事来便精彩。即使是个小官,人家听说后也敬畏、折服。假如不公,即使是宰相那样的大官,做来做去,最终也是没有好下场。
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解: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接人待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什么是教呢?不对人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一0三、《朱子大全》
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重实,便凡州县守卒,皆以勤农为职。
解:百姓的根本,吃饱饭应是第一。所以说国家一定要重视给百姓办实事,使各州县官员都以鼓励农业生产为主要职责。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解:治学的实在说法,应该是实践。如果只知道不去行,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只是行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行了,又不知道其结果如何。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解: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解: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一0四、《四书集注·朱熹语录》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
解: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了一半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要止步还是继续努力,都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
一0五、《陆九渊集录》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解:一个人只有愁没有志向,有了志向,没有办不成事的。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解:人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弃自己,自己委屈自己。
一0六、《陈亮集录》
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
解:(国家、社会好比一个人)展开它的四肢,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不论是官吏、百姓、农夫、商人,应该各自安居乐业。 一0七、《水心别集叶适语录》
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信,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
解:书的内容有刚强的、柔弱的、比偶的,音乐有声乐、器乐,礼有威仪、信义,物有规和矩,事情有一定的度数。而一个人的性命、道德也没有超出社会而独立存在的。
一0八、《文山过零丁洋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应该留着自己这一颗红心照耀历史。
一0九、《吴澄的草庐学》
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
解: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过错,这就叫做天天新,永远新。
一一0、《方孝孺的逊志齐集录》
贤者小学以明,不贤者废学为昏。
解:贤能的人稍微学学就明白,不贤明的人废弃学习变得昏暗。
一一一、《薛瑄的读书录》
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
解: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一一二、《于忠肃集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 一一三、《王阳明全集录》
志不立,如无柁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解: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口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要到哪处去呢?
一一四、《王廷相的与薛君采》
子讲得一事就行一事,行得一事就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而不行,则愚事终有暗惑。
解:人讲出一件事便做一件事,做了一件事就熟知一件事,这就是真知。光讲不去做,那样遇到事最终还是不清楚。 一一五、《王心齐先生遗集》
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
解: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家庭,可以把家管理好;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国家,可以把国家治理好;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天下,可以使天下太平。
一一六、《吕坤的治道》
精神爽奋,则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
解:一个人精神振奋昂扬,各种事情都能办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种事情都要办坏。
一一七、《刘子全(宗周)的人谱续》
自昔孔门相传之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
解:当年孔夫子及弟子修养的主要方法,一是在无人监督之下控制自已修德避恶的慎独,再一个还是慎独。
一一八、《黄宗羲的孟子师说》
诚之则是人,伪则是禽兽。
解:一个人有真诚之心便是人,如果只有虚伪便是禽兽。
一一九、《顾炎武的日知录》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关?(梁启超把这句话改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有责任啊!
一二0、《李颙的二曲集》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解: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罢休。
一二一、《颜习齐先生言行录》
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
解:我们向好处学习,改掉过错的行为,无论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来。
一二二、《林则徐示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解: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呢?
一二三、《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中华大地正依靠一场大变革来焕发起蓬勃的生机,而当今到处黑暗,很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打破一切条框、界限,降下众多的治国人才。
鸦片烟则食妖也,与人病魂魄,逆昼夜,其食者宜钚首诛。
解:人吸食鸦片就是吞噬妖物啊!食后使人魂魄处于病态,白天黑夜分不清,吸食鸦片的人应当去上吊自杀。
一二四、《魏源的海国图志》
彼株守一隅,自画封域,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身外之有地,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西部而已。
解:清的统治者狭隘地守住一块小地方,自已圈成围墙,却不知墙外还有天,身外还有地,好像是我井中之蛙,蜗牛在壳中一样看待西方一些国家。
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解:一个人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做出高洁的节操。这就叫做四项不朽的事。
一二五、《曾国藩教子书》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解:一个人的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明理才能变化人的气质。
一二六、《康有为的清工艺奖折》
国尚农,则守归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解:一个国家只崇尚农业,就必然守旧,不开化;如果国家提倡工业,就会天天创新,天天增加智慧。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解:看看世界各国的形势,能变革的就安全,不变革的就灭亡。全部大变的就强些,微小变化的仍不免灭亡。
天下往归谓之王,天下不往归,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
解: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拥护你,你就是王。天下的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拥护你,已经聚起来的人也散了,这种人就是一个光杆的人。
国学经典名句浅解 为了通俗易懂地传播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从国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精彩名句,并作简单的解释,以优秀的文化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一、《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关于企业职工病退的规定一、申报条件1、申请参加病退鉴定的职工,需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在医疗期满或终结后,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条件,即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标准,暂统一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1~4级执行,以后国家发布新标准时,改按新标准执行。 1、办理病退的条件 (1)经本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王星佑与株洲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整养老金纠纷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株中法行监字第…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百科知识,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