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朋友问我有没有手冲咖啡教材,同时公众号开通以来,也有好多人问我手冲咖啡如何冲更为好喝,一般来说我真的不想理会这个问题,因为一杯咖啡牵扯出来的问题纷争非常之多,自己也只是喝得乐呵,有时候谈论也无非只是经验之谈。
作为一个爱好者,与高手如云的咖啡圈子来说,自己的水平也只是半斤八两,更别提写点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的事物和文章,既没有考证,又无法说清楚前因后果,同时行云流水,云里雾里一顿流水账,也许读者过了眼瘾,我过了嘴瘾,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到最后剩下的无非各自笑过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面对着现在层出不穷的手冲咖啡做法以及原理阐释,有时候我会陷入思考,究竟是把一杯咖啡冲到极致快乐,还是和别人一起去星巴克来杯摩卡、星冰乐快乐。
答案其实就是各有各的快乐。只不过通过技术达到的成就感和消费产生的满足感原本就是两个维度的情感,而喜欢不喜欢一杯咖啡的味道,和一杯咖啡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也不尽相同。
鉴于我国法律规定,建国后的动物不能成精,然而“手冲”作为一种文化,或者说情怀,而不是具体事物,其本质以及和剑道,茶道有着极大程度的类似,都已经从产品文化本身脱离,可以自成一脉,故取名叫《手冲咖啡成精指南》,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其一条生路,不胜感激。
然而接下来,作为一个爱好者,首先声明一下,本文并非科普,第一没有参考资料,第二也没有学术报告作为引用,除了风味轮图片上的内容和经验之谈,其余不能多说什么。除了把冷饭回炉一遍,加点佐料,写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之外,可能就毫无创新了。我一直认为咖啡作为一杯饮料,咖啡固然有其文化层面的属性,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咖啡带给人本身的愉悦,快乐不分高级低级,而无谓的锱铢必较则显得狭隘偏激。当然接下来书接上文,言归正传。谈谈手冲咖啡的一些技巧。
一,看和闻
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看熟豆,第二看制作。
熟豆如何看呢?一看表面褶皱与颜色,二看其着色焦糖化程度。烘焙作为萃取环节最为关键的一部分,通过咖啡颜色,加上嗅觉闻气味更接近于花果香还是接近于焦糖烘烤香味。接近于花果香味,说明烘得浅,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高温冲煮,减小水流拉长萃取时间。当气味接近于烘烤焦糖巧克力时,烘焙比较深,则应该用略低的温度,较快的时间去完成萃取。萃取更多的只是针对烘焙本身进行的调整,到最后也只能说是为了一杯好的咖啡而服务,然而却不可能把咖啡本身所没有的不具有味道折腾出来,这样难免会矫枉过正。而一味寻味也显得十分纠结。
当然咖啡冲煮的时候,更多的应该闻咖啡粉气味的变化以及看粉中泡沫以及粉层中间的颜色变化。闷蒸结束后的冲煮粉层不宜过高,冲煮尽量保持在一个高度。
二,学会挑豆子
当然我说的挑豆子不仅仅局限于瑕疵豆,同时还在于挑选自己喜欢的口味,风味,以及自己适合的烘焙度。一款豆子多个人烘焙会产生多种细微或者巨大的差别,只有不断地比对和接触,才能更好的了解一款豆子本身的风味以及烘焙师手法想展现出风味。
而这个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以及沟通,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多种产地,树种,处理法,烘焙度的了解,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更好的与烘焙师进行沟通,学习到制作之外的更多知识,而不是仅限于如何“做”好一杯咖啡,这样回过头来观望反而能更好的学到许多知识。
三,学会分辨烘焙坏味道以及只做坏味道
作为本文最关键的一部分,我只想说,学会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也许比一次成功更为重要。有时候讲出一个方法,别人并不见得会去尝试,或者对效果进行质疑,有时候一杯咖啡的问题究竟出在烘焙还是出在制作中都不甚了了,更别提在不了解豆子的情况下就与人说做法或者味道,着实不严谨,所以为了严谨,我就上图了。好了,对号入座吧(有几个真正仔细研究过这图呢?)。咖啡生豆和烘焙原因的坏味道都在其中,分清楚即可。
后记:
做好的方式有时候只有一种,毁了一杯咖啡的方式却各有不同,除了一杯咖啡的焦味,糊味之外,更可怕的就是没经过验证宣传的伪常识。忽略了各种前因后果之后的宣讲说教,不讲责任的常识还是方法,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宁愿选择沉默慎言,更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