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_多重人格测试


本文已刊发于 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15日心理解码版发表时有删减,本文为删减前的全文。

很多人会观察到,自己在不同的时刻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时而活泼开朗,时而安静内向,有的时候看起来很阳光自信,像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而有些时候,又是那么的自卑胆怯,像是蜷缩在角落里的丑小鸭。

他们为自己这么“不稳定”的表现感到有些迷惑,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给自己贴个准确的标签,以便在人际交往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表现和感觉,让自己能够有“把握自我”的安全感。所以就开始积极寻求自我的确定性,于是便求助于各种性格测试,试图铿锵有力地说出:“我是性格外向的人”,或“我是性格内向的人”,或“我是九型人格中的三号”,或“我是蓝色性格的人”……然而人们最终都会不安地发现,他不像是真正的活泼外向者,也不像是真正的安静内向者;虽然性格测试出他是某种类型的人,可是在有些场合他的表现却不全是那么回事,于是再度陷入到更深的对自我的疑惑里。

于是不少人就隐隐地觉得自己是双重人格,或者声称自己是个复杂的人,将自己升级为多重人格。但事实上,多重人格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样子,因为多重人格被精神医学界定为一种严重的、较难治愈的精神疾病。很多电影和小说里都曾描绘过多重人格的人,可为什么多重人格竟然会是精神疾病呢?

与一部分人的对话

“我是谁”,这个很大的哲学命题是每个人自出生伊始就要面对的问题。

有些人对于这个问题心存敬意,只偶尔让它在心间回荡一下,却并不打算深究;有些人却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在围绕着这句话在行走,弄清楚答案是他毕生的追求;还有些人则懒得管这个无聊的问题,弄清楚答案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还有些人,他们从未听说过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不管哪种人,他们都能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过得很好。只不过,只有第二种人才会一遍一遍地观察自己,苦恼于自己表现的“不稳定”,于是想要通过各种心理测试、个性测试来更多地认识自己。

没错,他们是喜欢自我探索的人,而这篇文,就是写给这样的一群人。

值得尊敬的人

所有愿意自我探索的人,都是追求更高生命质量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因为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视乎每个人不同的基础,每走一步都要付出不少心力和时间才行。只有那些曾踏足这条路的人,才能深深体会个中的奥妙,并乐此不疲。因为,自我探索能够让人对自己,对生命,对这个世界有更广更深的认识;能够最大程度上拉伸生命的宽度,能够让人活得更加清明,走得更加踏实;自我探索更能让人收获大家都渴望的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从这个层面来说,自我探索真是“一分耕耘三分收获”啊。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自我探索才显得那么的迷人,才会吸引那么多人勇敢上路,去探询自我的内心,去认识更多的自己。

多重人格病在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先客观地认识一下多重人格。

很多年前笔者看过一个叫《双面娇娃》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剧中的女主角就是典型的双重人格。她的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温柔娴静,另一个则妖艳狐媚,这两个人最初互相不认识对方,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她们会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少困扰。及至后来知道对方存在之后,就开始互相排斥和互相伤害。

在心理学定义里,剧中女主角身体里的那两个人,被称为她的两个子人格。

每个人都有稳定而完整的自我,自我之下又有两个以上的子人格。自我能很好地协调、统领所有子人格(他们就像将军和士兵的关系),鼓励某个子人格的出现,或压制另一个子人格的出现。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看起来是“多重人格”的原因,他也许时而是严谨刻板的领导,时而是温和可亲的父亲,时而是多情浪漫的丈夫,时而又是胆小懦弱的中年男人。这些特点在同一个人身上可以和谐共存,此时自我和众多子人格之间是互相依存和支持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在他的著作《你有几个灵魂》中有详细的描述。

与健康人有所不同的是,《双面娇娃》里患有双重人格障碍的女主角,由于创伤经历而分裂出两个都较强大的子人格,两个势均力敌的子人格非但不能互相依存和支持,还互相攻击和纠缠,她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是那唯一的完整的自我(这意味着她缺乏具备协调、统领功能的自我),所以轮流控制那唯一的身体,甚至还进一步争夺那唯一的身体,使主人公的生活陷入混乱,思维和心理也陷入混乱。

当一个人的自我是不完整时,就好比是一个失去了指挥官的军队,他的众多子人格就像没有了中枢似的失去秩序、没了联络,他们就可能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或者知道对方但是却不认识,或者认识对方但是却认为那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正是由于多重人格者的这种不自知(判断一个人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否有自知力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多重人格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又叫解离症,也有叫身份识别障碍的。

多重人格者的自我是不完整的,或者说自我没有将子人格融合在一起的功能,他就无法有真实的存在感,所以他常有恍如梦中的感觉,因此行为和内在空间就会显得凌乱不堪,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的人格是解离状态的,或者说他的人格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多重人格的成因与发展

多重人格常表现出暂时性失忆的现象,即他刚刚做过某事,现在你问起他来,他却声称不太记得了,甚至根本就矢口否认。还有的会表现出自我的不连贯性,即正在温和地谈论天气的人,却忽然暴躁地指责别人不该用那样的语气跟他说话,或者忽然表情凝重地说出一些完全不像是他的思想观点的话,言谈举止忽然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多重人格者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人格,所以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里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完整的人格特征。

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忽然有点分不清自己此刻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或者不知不觉中发现正在自己和自己讲话,还一应一和,互相辩论;或者在某些情境下觉得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像是着了魔似的,事后回想起来,觉得那简直不像是自己。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_多重人格测试

这是不是另一种多重人格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势必需要探讨多重人格的成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创伤事件,比如父母离异、朋友背叛、被当众体罚或更加严重的其他事件,如强奸、暴力、生命危险等。当这些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导致自我的分裂——即分裂出一个新的子人格,一个被淹没在创伤事件中的子人格,一个对创伤事件有着强烈感受的子人格,是人们为了应对创伤而分裂出来的用以帮助自己的全新的子人格——他要么是无助的哀叹者,要么是博取同情的假装弱小者,要么是狂躁的愤怒者,还可能是勇敢的坚强者,当然还可能是其他的形象。

如果这个创伤经历没有被很好地处理(通过心理治疗使分裂出去的子人格重新被接纳到大的完整自我中),这个被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就会一直游离在大的完整自我之外,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这个子人格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做出一些令当事人自己都不可控制的言语和行为(但这不见得都是不好的言语和行为,比如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无法抑制地热爱救灾工作)——因为那部分子人格是分离在自我之外的,自然就比较难被自我“制服”,所以在那些激发他的情境之中,他就会暂时变成整个自我的主导。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伤经历而导致自我的分裂,并不能被鉴定为“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事人虽然有一部分子人格游离在自我之外,但是他的各个子人格之间是有沟通的,清晰地被自我所主导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即精神病学所说的是“有自知力的”。况且这个分裂出去的子人格,不见得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来生活的磨砺,他可能会变成当事人的主人格,也可能会逐渐变得较小甚至是消失(被其他的新生出的人格所代替)。

只有当创伤经历严重地撞击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致使他的自我被打散,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完全掌控了他,就像电视剧《双面娇娃》中的女主角那样无法自知,我们才能确定地说:他是患了精神疾病性的多重人格障碍。

健康的人与多重人格障碍之间的差别,只是子人格分离的严重程度,以及自我是否完整,是否能够清晰地看到子人格,并能够很好地整合和管理他们,使他们形成整体的合力,而非零散地到处飞舞,使自我凌乱不堪(内在自我的凌乱,自然会带来外部生活的凌乱)。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即便成长经历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创伤事件,人们也都是天生的“多重人格”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站得稳稳的。

生活要求我们必须是复合型的多面体。在我们的身体里,可能住着勇敢的小王子,也住着悲观的小书生,同时还住浪漫主义的诗人和市侩现实的商人,或许还有其他的许多子人格也都在一起和谐共处。为了能适应生活里的种种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要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形象。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地界定出(也不需要)哪部分子人格是天生的,哪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哪部分是为了迎合环境需要而假装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具备在各个子人格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比如在公司里严肃权威的子人格,显然不太适合用在需要放松自然的家庭生活里;而自由散漫的子人格,当然也不适合用在需要严谨的项目管理工作环境中。

你可能也会发现,有些子人格更加强大一些,成为你主要的个性特质,比如喜欢在人群中凑热闹的你,常被身边人评价为“很热情,很开朗”;而有些子人格只偶尔出现一下,帮助你度过某些特别的时刻,比如热情开朗的你也会在某些时候显得悲观低沉,更愿意一个人独自疗伤。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和你类似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子人格的“作用”之下,你在不同的时刻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然而正是有多个子人格的调适和帮助,才能使你的内心有张有弛,更加有弹性,更能面对生活里的种种挑战。

就是这样,众多子人格在自我的协调下轮流登场,那些较积极的子人格帮助我们发挥优势去创造价值,那些较消极的子人格则帮助我们消化压力去展露脆弱,它们互相支持,也互相配合,偶尔会发生矛盾,那么自我就会出现来“调停”,使生活可以继续,事情可以解决,这就是一个人内在空间的运作方式,也是我们生活表象下的自我图景。

现在,你能理解自己那些“不稳定”的行为表现了吗?

多重人格的心理治疗

这是12月24日又增加的一段,因为不少网友追问我多重人格可以怎样进行心理治疗,或者那些发现有一部分子人格偶尔会脱离自我监管的人,想知道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

先前没有写多重人格的心理治疗,是因为生活中真正的多重人格患者是非常少的,起码目前我并没有遇到过;其二是真正的多重人格患者往往是不自知的(所以他们被归类到精神疾患范围里),所以一般不会主动求助。

首先谈谈对多重人格者的心理治疗。格式塔疗法(又叫完型治疗)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源于格式塔疗法的“整体论”观点。格式塔疗法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事件导致的自我成长的停滞和固着。所以只要把那部分固着在创伤经验上的自我激活,并重新开始成长,最后达到自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那么人就会恢复活力和灵性。

看到脱离自我监管的子人格,或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常常有纠结和矛盾,像是有两个以上不同的子人格在对你进行拉扯,因而想要进行自我调整的朋友,可以试试如下几种做法:

一、自我接纳。

1)首先是接受那部分会脱离自我监管的子人格,接受他是你自我的一部分的事实,接受他时常来给你“捣乱”的现状;

2)同时也接受当初你曾经历过的创伤事件,并且明确这部分子人格的存在正是那创伤事件之后分离出来的。

3)当然有时候你只看到他的存在,却不清楚他是怎么来的,那么就不要去追究是什么经历导致,只是看到他并承认他就可以了。

二、自我融合。

1)当你看到给你“捣乱”的子人格,放下你对他的抵抗,只是看着他,并对他微笑。想象你伸开双臂拥抱他,想象他正与你的身体合二为一,让他住进你的身体里。

2)你还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说一些话,比如:“我爱你,无论你做过什么,你是怎样的,我都爱你,我就是你,你也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要拥抱你,让你成为我的一部分”。

3)有时候那部分脱离你的自我监管的子人格,会是很负性的,他会嘲笑你的表现,讽刺你的行为,那么你也要拥抱他,让他成为你的一部分。尤其是最初的时候,当他讽刺你,嘲笑你,你还要停止辩解,只是看着他,听到他的讽刺和嘲笑,而不做任何回应——久而久之,他就会停止嘲笑和讽刺,变得柔软,进而与你的整体自我融合。

4)看到你不同的子人格,常常想象他们拥抱在一起,并逐渐融合成强大的你的完整自我,让他们在你的想象里“变成”一个强大的你,而不是各自为政。

三、 身体感觉的唤醒。

1)经常停止头脑里的思考和对话,让自己安静舒适地躺下来,感受自己的身体。从脚趾或头顶开始,一点一点地感受自己的全身,过程中想象一只温柔的小刷子在轻轻刷着你的身体,每每刷到一个地方,就让那个地方的肌肉放松。

2)这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功课,当你更多地与自己的身体连接,你就会更多关注你的内在,慢慢你的内心就会逐渐恢复生机,而这会让你有更多的能量与自己相处,你的自我也会更加强大。

四、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果你觉得无法做到以上,或者当你在做的时候感到一片混乱,或者害怕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会失控。那么可以考虑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9751/11331575322.html

更多阅读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

★yzx:多重人格犯罪的商业化——《猜谜杀手》[影评]文/乐宗雪一句话影评:同样内容是多重人格犯罪的影片,我不觉得《猜谜杀手》在观感上能及《神探》(杜琪峰、韦家辉作品)的一半。(乐宗雪)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被商业化了的犯罪影片

“多重人格”与法庭鉴定 中国多重人格案例

这是美国一部真实题材的心理小说—《西碧尔》(Sybil,1973)。据作者弗洛拉·里塔·施赖勃(Flora Rheta Schreiber,1918~1988)说,主人公西碧尔的名字是假的,而人是真实存在的。施赖勃是美国《科学文摘》的精神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did多重人格

本文已刊发于 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15日心理解码版发表时有删减,本文为删减前的全文。很多人会观察到,自己在不同的时刻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时而活泼开朗,时而安静内向,有的时候看起来很阳光自信,像颗闪闪发

声明:《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我们都是“多重人格”_多重人格测试》为网友念你成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