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卫生安全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介水传染性疾病?介水传染性疾病包括哪些种类?
介水传染病由存在于人类粪便、污水和垃圾中的病原体污染水源,人们接触或饮用后所导致的传染病。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其流行原因有二: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地面水和浅井水都极易受病原体污染而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据报道大约有40多种传染病可通过水而传播,介水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有三类:①由细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②由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等。③原虫,如贾第氏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它们主要来自人粪便、生活污水、医院以及畜牧屠宰、皮革和食品工业等废水。
二、灾害发生时如何保证饮水卫生安全?
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停水停电。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可能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垃圾、尸体污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使细菌孳生,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必须做好饮水卫生。主要内容包括:
(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1.清理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划出一定范围水源保护区,制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并设专人看管。
2.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立即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口。
3.分散式供水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二)临时性供水
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在道路交通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利用水车送水,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水车供水时,需由专人负责,并注意饮水消毒,确保水质卫生。
(三)饮水消毒
1.将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2.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灭菌。消毒剂种类很多,可参阅使用说明书进行饮水消毒。
3.加入消毒剂后,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如未达到此值,说明投加量不足。但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
三、洪涝灾害发生时如何保证饮水
卫生安全?
洪涝灾害,水源可能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垃圾、尸体污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使细菌孳生,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保证饮水安全十分重要。
(一)临时性供水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通常需要临时性供水。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在道路交通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利用水车送水,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水车供水时,需由专人负责,并注意饮水消毒,确保水质卫生。
(二)水井卫生
在洪水流经地区,淹没了水井,即使洪水退后,直接饮用井水也不安全。因此,退水后要清理水井,并进行消毒。
经水淹的井先抽干井水,清除淤泥,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计量氯消毒。投加量按每吨井水加180片漂白精片计算(溶解倒入)。浸泡12小时后,再抽干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每吨水加漂精片8-10片),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同时要对水井进行水源防护。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三)饮水消毒
将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防病方法,因此在灾区应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灭菌。消毒剂种类很多,可参阅使用说明书进行饮水消毒。如:一桶水加一片漂白精片。加入消毒剂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饮用。同时要保证消毒剂投加量。少了不能保证消毒效果。当然多了,会产生强烈气味使人不能接受。
四、洪水灾害发生时,如何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一)粪便的危害
1.对健康的危害:粪便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病原体,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致病,常见疾病包括: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病毒性肝炎及寄生虫病。
2.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
(二)粪便处理
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降低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有效方法,通过修建卫生厕所、使粪便达到无害化。
1.修建和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并加盖,厕室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味,粪便及时清除。
2.粪便无害化处理:在没有修建卫生厕所的地区,收集的粪便可以采用高温堆肥、厌氧发酵或
脱水干燥的方式进行处理,操作得当可将粪便达到无害化的效果;在应急状态下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搅拌的方法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3.便后洗手,随时清洁卫生,把住病从口(手)入关,预防粪便传播疾病。
(三)厕所选址
距离群众生活区最近不少于10米,最远不宜超过50米;尽量远离临时水源,地势稍高;建在主导风的下风向;土质较坚硬,不要选择松软的沙质土层,也不要选择难以开挖的石质土层。
(四)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洪水灾区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高温堆肥、三格化粪池处理、粪尿分集脱水干燥处理、密闭贮存发酵处理和化学处理法等。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高温堆肥法:以粪便、秸秆为原料,进行密封高温堆肥,温度最高可达到50~550C以上,持续5~7天,粪便中的致病菌就会被杀灭,达到无害化的目的。
2.三格化粪池和密闭贮存处理方法相似,是将粪便封闭在缺氧的环境中,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经过发酵,有效地降低和杀灭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的数量,是粪便达到无害化。
3.粪尿分别收集使粪便脱水干燥。粪便里的致病菌一般存活在水环境中,在脱水的环境容易存活,如粪尿分集式厕所的粪坑,加入草木灰有吸水、吸臭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后就达到了无害化的要求。
4.化学处理法:用漂白粉、石灰搅拌处理。对分散、少量的粪便,又不方便集中处理的,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均后24小时可达到无害化处理效果。生石灰与粪便搅拌进行消毒处理,在粪便中加入相当于粪便总量1/4左右的生石灰,搅均加水,保持24小时能够起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五、旱灾发生时如何保证饮水安全?
在旱灾发生后,由于地面水源水量锐减,各种水源十分珍贵,必须加强水源卫生防护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的规定,做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
(一)严禁向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可能影响水源水质的地区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或倾倒粪便、垃圾与污物,停止一切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活动。
(二)以沟、河等为水源时,饮用水取水点要处于生活用水点和牲畜用水点的上游,以水塘为水源时饮用水取水点应与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分塘或分区。
(三)公用水井井口加盖并做好防护,水井周围50m范围内禁止倾倒粪便、垃圾与污物,采用公用水桶取水,并保证清洗干净。
(四)加强水源水质的卫生监测。
六、地震灾区饮用水存在哪些卫生安全问题?
(一)供水条件发生变化:地震后,建筑物与环境普遍遭受破坏,厕所倒塌,
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下水道堵塞、尸体腐化,等,都能污染水源。城市集中式供水设施遭受破坏严重,泵房倒塌、管道断裂、供电与供水中断。分散式供水和农村给水有水井淤砂、井管错裂等,一般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震后初期,组织临时性供水是卫生防病的迫切任务之一。当时,如果不能尽快地选择出符合卫生要求的临时供水水源、又缺少输运水工具和足够的净水消毒剂,就无法供应卫生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二)供水水质恶化:震后各种供水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水水质卫生条件恶化。根据地震当时的情况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