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睿智。这种睿智不仅表现在其对战机的准确把握,更表现在功成身退的超脱。自古英雄都有一副硬骨头,危难关头多少豪杰都能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然而在滋味浓时能主动退出的英雄非常罕见,扶栏客认为这才是孙武最高明的地方。
孙武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是吴国征楚之战。
吴国和楚国当时的积怨很深,起因是经济问题,后来由于伍子胥的介入而逐渐演变为两国复杂的仇杀。根据《史记》的记载,吴楚两国最早的战争是因为两国边境养蚕的妇女打架而爆发的。吴楚战争的起因再次证明妇女不论在哪个年代都能顶半边天。众所周知,中国的丝绸业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丝绸业非常发达,成为当时两国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当时楚国边境的钟离和吴国边境的卑梁氏是两个接壤的城邑,可是两地人民却并不友好,矛盾的起因就是那些可以制造名贵丝绸的原材料的蚕宝宝。
大家都知道要想让这些胖乎乎的蚕宝宝生产更多的丝,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桑叶喂它们,可是像所有的经济资源一样,桑树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里生活的两国边民就经常为了争夺桑叶而发生民间冲突。可能是由于养蚕抽丝需要心灵手巧和耐心勤劳,因此自古以来中国民间的养蚕工作大多由妇女同志承担,所以钟离和卑梁氏两地边民争夺桑叶的民间争斗就在两国妇女之间爆发了。
某年某月某日,钟离和卑梁氏的妇女养蚕专业户为了能给自己的蚕宝宝多争取一口桑叶而爆发了冲突,冲突很快升级演变成了大规模械斗。可能是场面过于壮观,这事很快就惊动了两国高层。既然是支柱产业,吴楚两国对这次民间冲突非常重视,马上调动军队开战。(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调动暴力机器。)
我们不妨把发生在楚平王和吴王僚主政时期的这次吴楚战争称为“第一次丝绸战争”。这次战争吴军的统帅就是后来刺杀吴王僚篡位的公子光。在公子光的领导下,吴军的这次军事行动大获全胜,占领了楚国盛产丝绸的钟离和居巢。
此时伍子胥投靠了公子光,并由公子光推荐给了吴王僚,伍子胥看到了吴国征讨楚国取得胜利的有利态势,他向吴王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
公子光却对继续征讨楚国失去了兴趣,他分析了伍子胥的动机:“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
伍子胥的家族本来世代都是楚国的重臣,他的父亲伍奢和大哥伍尚由于卷入了楚平王和太子的斗争而被楚平王杀害。为了给父兄报仇,伍子胥辗转了很多地方最终来到了吴国。公子光认为伍子胥积极建议吴国出兵灭楚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这种推理非常合理。但是伍子胥却不是凡人,受到公子光的打压,伍子胥非但没有怨恨公子光,反而坚定了追随公子光的决心,因为伍子胥看透了公子光的野心。他后来给公子光推荐了著名的杀手专诸,直到公子光成功刺杀吴王僚而上位,伍子胥终于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
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的第三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和伯嚭率领吴军攻击楚国,占领了楚国一个名叫舒的地方。《史记》当中只是记载了伍子胥和伯嚭作为此次战役的主将,并没有提及孙武在其中的角色。不过我们从这次战役胜利后吴王阖闾征求孙武意见的记载来看,孙武很有可能担任的是类似军师或者参谋长的角色。此时已经登上王位的吴王阖闾不再像过去那样反对灭楚,而是树立了他人生的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即占领楚国首都郢都,彻底灭掉楚国。从公子光当上吴王前后两次对待楚国问题的态度变化来看,我们从吴王阖闾身上总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野心或者理想这玩意只有真正当家做主的人才能高质量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