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徐霞客纪念馆

1月9日住进沾化大酒店后,化了三天时间在酒店里整理博客和摄影资料。1月13日便再与老谢相约,计划化二、三天时间游览一下昆明市区的景点。第一个景点便选“昆明徐霞客纪念馆”。徐霞客自1638年五月初十踏进云南的山水间,此后的一年零九个月,以昆明为基地,三进三出畅游云南。云南是徐霞客一生中除江苏家乡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份,也是《徐霞客游记》记录内容最多的省份。所以,“昆明徐霞客纪念馆”必须前去一看。
徐霞客纪念馆座落在西山风景区。我们上次游西山时曾听说“徐霞客纪念馆”就在景区大门旁边,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前去寻访。这次在云南转了一大圈回到昆明,第一个便想去了这个心愿。到了西山风景区“碧鸡秋色”大门前,只见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根本不见有什么纪念馆。便下车向方便车驾驶员打听,有个驾驶员说,徐霞客纪念馆就在“碧鸡秋色”大门的下面。开车去的话,要回出去三百多米,从右边盘着山脚向下走一公里有个“升庵祠”便是。我们依着驾驶员指的路线,很快就找到了徐霞客纪念馆。
我们下得车来,只见紧贴着路边有一排高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面有一个高大的门楼,门楼没有匾额,两侧边门上分别挂着两块门牌。左边一块是“昆明徐霞客纪念
馆”,右边一块是“昆明杨升庵纪念馆”。左侧墙上嵌有一块云南省政府立“升庵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升庵名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六年状元,明嘉靖五年(1526年)因“议大礼”反对皇帝追封生父而触怒皇帝,遭廷杖,充军云南,后半生35年在云南度过。他在云南整理文献,广集史志,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汉族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云南儒学文化的发展,为世人认识云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杨慎一生著述极丰。《明史·杨慎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昆明高峤去世。他长期居住的“碧峤精舍”在明万历年间即被辟为“升庵祠”。即现在的“杨升庵纪念馆”。2007年,在徐霞客诞辰420周年之时,昆明市政府在“升庵祠”内扩建了一座“徐霞客纪念馆”,把明代两位对云南怀有深厚感情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的纪念馆合在一起。所以,门楼两侧的对联上联是“议大礼,面折廷争情系滇云名士名作千秋在”;下联是“计遐征,山迥路转涉足苍洱奇人奇书万里行”。因此,现在这里是一门两贤,供游客瞻仰。
进入大门,迎面石墙上镶嵌着一块巨幅石刻“烛耀南天”。细细想来,杨慎、徐
霞客不真是人们心目中照亮云南的两支巨烛吗!我们顺着右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上面是一块平地,右侧建有一排平房,是供游客休闲的地方,门前的对联是“春酒夜棋不放客,短篱疏竹不遮山”显得非常悠闲。正面是一排五开间楼房,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楼下正中一间为过道,两侧是幼儿园的教室。穿过过道,是一个开阔的天井,天井左侧是一排五间二层小楼,楼下是幼儿园食堂。楼下廊柱上挂有一幅用徐霞客诗句作的对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正面是一排五间歇
山式大殿,门前大柱上挂有一幅长联“孤筇(指竹杖)双履踏遍穷山恶水探迹滇云,访胜寻幽鸡足点苍玉龙阅尽千年古雪;九夏三冬饱经酷暑严寒操觚(指写文章)草墅,呕心沥血天文地理民俗凝成一卷奇书”。进入殿内,正面是徐霞客半身
坐像,两侧分隔成徐霞客滇游事迹陈列室,陈列有徐霞客游历云南的线路图,沿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徐霞客走过高山大川时历经的艰难险阻,以及云南土司、当
地民众、内地在云南作官讲学的汉人对徐霞客提供的帮助等资料,还特别制作了一组徐霞客在云南双脚瘫痪,不能行走,丽江土司木增派人用滑杆将徐霞客抬回江苏,送别时的场景群雕。看了使人非常感动。陈列室内还挂有还有历代名人包括中
央领导对徐霞客所题的词。其中,明代名士钱谦益为徐霞客写的墓志铭中有“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也!”明代云南名士唐泰赠徐霞客的诗,一首是“朝履霜岑暮雪湖,阳春寡和影犹孤;知君足下无知己,除却青山只有吾。”另一首是“山惟天际好,千古几人游;不用生双翅,偏能纵一身;裹粮煮白石,照路点青磷;此去无同调,相逢莫问津。”最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的题词“我很想学徐霞客”。想不到如此大政治家也有
浪迹天涯的兴趣。李先念的题词是“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曾写过《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作家李·约瑟看了《徐霞客游记》后说:“看了他的游记,不象是十七世纪的人所写,倒象是二十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写的考察报告。”“昆明徐霞客纪念馆”落成时,温家宝总理在百忙中发来了一封意味深长的贺信。抄录如下:
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心怀景慕。
《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在于他运用人文精神的大文字与科学精神的真文字,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述。无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方面,完成了他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他行走于大自然中悠游自在,上下求索,追求真知中的艰苦卓绝,得心应手,是与他对大自然的礼敬尊崇的心印情怀分不开的。他对地理的认识和对资源的爱护,尤其是对水利的精心勘察。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的这位先哲,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我中华经典的魅力如此,它接受着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审读,时代的召唤。
时代进化到今天,人类如何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维护全球的和平发展,如何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和科学素质,依然是面临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徐霞客的研究就是在这个人文大基础与终极大方向上不断深化着的。
我由衷希望新世纪的徐学研究在传承开发中取得更具深刻的体悟,更能促进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作用。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出《徐霞客纪念馆》,回头看时,陈列室大殿正门上高悬着“山海供养”的横匾。心里想,这幅匾额徐霞客当之无愧!也只有他才配得上这样的待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