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有关常识;
(二)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艺术手法和流派特点;
(三)提高艺术鉴赏力。
二、研究指导(以苏轼词的研究性阅读为例)
(一)研究角度参考
1. 苏轼生平研究;
2. 苏轼思想研究;
3. 苏轼词的艺术研究;
4. 对苏轼某一首词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参考(同古典小说的程序)
(三)研究提示
1. 了解一些宋词的发展过程及其流派,从而了解词发展到苏轼所发生的一大转变。苏轼可以不受音律的束缚,破除成见,改变声律比词情更重的要求。
2. 要尽量广泛、深入地研读苏轼各个时期的词作品。开始接触,感到喜爱,那只是初步的契合,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来理解和感受,使这种契合达到最佳的状态。
3. 在正确地阐释作品的前提下,显示读者的独创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有了独特的感受,又能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提供出来,就完成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研究资料
1.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宋词精赏》王双启,百花文艺出版社
5. 《历代名家词赏析》徐育民、赵慧文撰,北京出版社,1982年 8月
6. 《宋词名篇赏析》臧维熙撰,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月
四、学生作品
啊,真美!(研究论文)
陈 绗
大概和“灯下看美人,比白日更美三分”的感觉异曲同工吧,我更喜欢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读宋词。只觉得宋词的美一-无论是含蓄的美、纤柔的美、多情的美,还是热烈的美、豪放的美、悲壮的美一-在这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雨声中才能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去体会的。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骋,洋洋洒洒地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知词者才能领会得来。
宋词分两派:豪放和婉约。因而词中的情也分两种:抵御外侮、忧国忧民之情与山水风月、伤春怀人之情。前者振奋人心,慷慨激昂;后者朦胧浪漫,悱恻缠绵。两种不同风格的美丽构成了绝妙的宋词。
在歌舞升平的北宋盛世,苏轼的“大江东去”开豪放词的先河,贺铸以剑客气宇“少争侠气,结交五都雄”为豪放派词路披荆斩棘。靖康变起,南宋偏安,一批爱国将领和主战朝臣,在风雷激荡的斗争中引吭高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然而,词中虽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有“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的大将,却没有一个能促使皇帝下定决心收复失地。纵然“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到头来仍是“心在天山,身在沧州”。豪放词中最多的,便是这种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无奈,其拳拳赤诚让人怆然涕下。豪放词是壮美的,更是凄然的。每读辛弃疾、戴复古、文天祥等人的词,我的心总是很沉重。这哪里是词,分明是一声声震破苍穹的呐喊,一句句以死报国的誓言!只可惜“为子死孝,为臣死节,死又何妨”的豪情支撑不起风雨飘摇的南宋。当历代豪杰一去不返,词人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这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词作流传至今,向人们讲述一个屈辱王朝的“词史”。
我崇敬豪放词中的凛然正气,钦佩那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但我却承受不了豪放词的沧桑重荷。于是,我将眼光移向了婉约派,移向宋词中另一处祥和的美景,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那里有长袖舞姬“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有守望的佳人“妆楼领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连那写给朋友的信笺也因“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使得“红笺为无色……
读婉约词时,我的思想是放松的,心情是平静的。但易安却是让我心碎的词人。她作品中那种凄凉的美常使我泪水涟涟:“人比黄花瘦”的痴心,“却上心头”的深情,“寻寻觅觅”的愁苦。字字句句皆是泣血而成,读之怎不教人心酸!
婉约词是柔美的,艳而不娇,华而不俗,情深而不造作,意重而不赘人。虽无“渡江天,马南来”的威武,却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虽无“谈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就使宋词在除却铿锵韵律之外又添了几分悠扬婉转。
这就是宋词的美丽,美在词人满腔爱国热血,美在词人脉脉儿女情长。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使伴雨读词的我幸运地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寄托,并拥有与词人只可意会的亲切。
词的美丽是永恒的,正像亿万年动听如初的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