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励志:这十句话值得铭记一生(图)
人生路上,健康和智慧一样重要;理想和毅力一样重要.......
----- 诸葛长青
人人都想成功,但光凭埋头苦干是很难达到的。时下热传的有关成功的10句话很有道理,它们就像指路明灯,会让你受用一生。本文摘自《意林》。
第一句话,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
诸葛长青:身体好,是万事的基础,没有身体好,万事都报销;读书好,是智慧的基础,多读书可以使人智慧飞跃。读书,分为读书、听书、别人讲述等多种方式。强健的体魄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不少人整日沉浸在游戏中,或因工作忙无暇读书,空空如也的大脑会让事业遭遇瓶颈。周末去图书馆,给自己“充充电”。还要会选书,例如,比起言情小说,读读理财杂志好处更多。
第二句话,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做人靠本分,诚信为本;做事靠本事,才能成长。国人信奉“人无信不立”的准则。诸葛长青,任何时代,做人本分,有本事都很重要。唐僧西天取经,他和四位护法都是本分、都有本事,所以才会取经成功。
诸葛长青人文,不论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譬如,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佛法道法儒法,也需要扎扎实实的功夫,需要扎扎实实的本事。要加油啊。
第三句话,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
常言道,吃亏是福,聪明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吃苦也是这个道理,身处逆境时不妨告诉自己,有苦有甜才是人生。
诸葛长青,能吃亏、必有大福;能吃苦,必成大事。
看看古往今来的人,哪一个不是既能吃亏、又能吃苦?毛泽东舍家为天下、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李世民奋战天下。阿弥陀佛、福生无量天尊。吃苦、吃苦很重要啊。这两样东西,要铭记一生啊。诸葛长青举个例子:譬如拿钱放生、救助贫困大学生、拿钱行善积德,助印经书、弟子规、金刚经、心经等。很多人愿意拿钱,有的人确不舍得。看似拿钱的吃亏,岂不知,人在做天在看,行善积德才有福报啊。
第四句话,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工具的力量。
比起动物,人更善于用工具达成目的。著名作家周国平(微博)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写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思想走完生命的全程,定会精彩纷呈。诸葛长青认为,我们要努力学习,古今中外一切好思想、好方法,开悟智慧,提升自己;我们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工具,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第五句话,追求“两个一致”:一个是兴趣与事业一致,一个是爱情与婚姻一致。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协调的人,心理才健康。
第六句话,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
有理想,才能获得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要有毅力,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向前。诸葛长青认为,有理想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者都是有理想的人。好的、符合实际的理想,是你前进的指明灯,是你成功的基础。
当年伟大的伏羲先祖、女娲娘娘.....炎帝、黄帝.....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毛泽东、周恩来......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才有了今日大中华。阿弥陀佛,福生无量天尊。我们要感激历代祖先,感激古今圣贤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榜样力量。
第七句话,构建“两个支柱”: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个大写的“人”,必须由科学与人文两个支柱来支撑。要不轻信,会求证,做个有“科学精神”的人。同时,具备人文精神,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才能高远。诸葛长青认为,电脑科技、科学技术等属于科学;佛法、道法、儒法等传统文化属于人文。
第八句话,配备两个“保健医生”:一个叫锻炼,一个叫乐观。
培养乐观心态,先换个积极思维。比如一早被闹钟吵醒,至少说明你没失业;别人的话刺耳,说明有人注意你;衣服越来越紧,说明吃的食物有营养。诸葛长青,开朗乐观是健康基础。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心善积德造福苍生。学会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诸葛长青建议大家早睡早起。
第九句话,记住“两个秘诀”:一个是健康的秘诀在早上,一个是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早上去锻炼,晚上读书、思考、记日记。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诸葛长青认为,如果要成功,就要比别人多付出更多努力。早上锻炼、读书、学习思考,晚上学习、思考、精进,你会巨大飞跃的。
第十句话,追求“两个极致”:一个是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一个是把寿命延长到极致。
研究显示,人的潜力一般只发挥出3%~5%。想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少林武僧武功高强、武当山道士神仙状态、毛泽东带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特种部队战士超强战斗力、研究出来飞机、研究出宇宙飞船等,都是自身潜力发挥极致。同时还要关注身心健康,才能把生命投入到对自己和社会有意义的地方。诸葛长青认为,如何延长寿命?结合黄帝内经,提出五个健康要素:睡眠好、心态好、心善好、吃素好、锻炼好。心善、行善积德是根本啊。与长寿者,可以多放生、多施食、多念佛号。
本文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