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天地不仁 读读老子,谈谈教育(5):天地不仁

  第五章

  本章正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籰呼?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天地不仁 读读老子,谈谈教育(5):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那种狗。老子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庄子是这么解释的:“夫刍狗之未陈也,誉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1用现代文说就是:“刍狗还没有用来祭祀时装在竹筐里,盖着锦绣手巾,主祭者还要先斋戒再接送它。等到祭祀过后,路上行人踩踏它的头与背,捡柴的人把它拿去当柴烧了。”2

  在儒家思想中,“仁”可视做为核心;但在道家中,如《道德经》38章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仁”充其量只能排到第三位。3(插句题外话,最为“回报”,在洋洋500多句的《论语》中,提到老子或老子思想的,一共只有3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以德报怨,如之何”、“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孔子多喜欢说“某某是什么”,老子多喜欢说“某某不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比较。)

  对天地来说,无所谓的“仁”,一切都视作平等,任之自然发展,兴、老、败、亡,而丝毫不干涉。圣人呢,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的要求,也是循道而行的,故不会表现得对某些人好,对某些人差;他甚至没有明显的喜恶,一是如佛家说的“众生平等”,对每个生命都是一样的。

  所以,这段话,提炼一下,主要是两点:一不干预性,或叫自然性;二平等性,或叫无差别性。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我们重点谈谈第一点。教育的很大问题正是出在这方面。但追溯起来,又和社会、经济有联系,尤其是经济。我们几乎已经习惯用“达标”这一方式来衡量教育的绩效性,凡事都喜欢设计一套标准、一条红线、一个杠杠,并用此来评判一个孩子的。难道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我们的思考,正是从这里开始。

  这一套,正是工业体系下线性思维的复制和平移。本来,所谓的“达标”,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是无可非议的,但它有严格的程式化和逻辑化,(凡事,并不是唯逻辑化、唯理性化就最好。这个话题,容以后再讨论。)并不是处处可以复制的。近代以来,我们在面对世界时,多是跟着西方跑的,问题也正是这么来的。在工业中,“达标”本是一种检测,但这却正日趋变成一种目标4,并且寻着这一目标,使工作变得投机取巧和寻奸偷滑。比如我们熟悉的牛奶添加三氯氰胺事件,为什么有人昧着良心这么做?(三氯氰胺本无罪,讽刺的是,它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为对“牛奶”的检测中包含“蛋白质”一项,而此君恰恰可以弥补因牛奶兑水而带来的蛋白质浓度不足的问题。所以,工业化逻辑下,这种线性、机械的点对点模式,正造成越来越大的麻烦,它大大忽视了自然界的多要素性、普遍联系性和难预测性,其按照人为意志确立的所谓“简化”和“标准化”,正反作用于自身。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们想对教育谈什么?教育的工业化,不过是一个翻版啊!我们以“成绩”这一单维指标,(名言上的其他指标还是不少的,但作用很小。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如工厂里数十道乃至上百道的检测程序)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依据,导致的行为欺诈、唯“分”是图、心灵扭曲和人格变态,不过是工业逻辑的必然产物。你说你准备考文言文,那大家就拼命的背默;你说你不打算再考了,大家就弃如敝屣。当你详列大大小小的考点时,各种应试宝典、作文秘籍、都应运而生——而且,从教辅材料商的角度看,他们倒是很乐意看到应试的扩大化、艰深化、终极化,人人俱畏之,人人又俱须臾不可离之,多好!考试,本来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但如今俨然跃升为教育的目的,所有不列在考纲中的,一概做做表面迎检工作;所有规定被“检测”的,一概偷偷摸摸加班加点的玩命灌输。这种“野蛮生长”,不正是当下教育生态的投射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第19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的“智”、“巧”、“利”的确是太多可怕了。

  有人说,那我把考试组织得再严密些(比如说试卷分A、B、C,答题卡分甲、乙、丙),内容再庞杂、灵活一些,难度再大一点,惩罚再重一点,不行吗?这依然是工业逻辑的延续,试看数年后,必有更先进的“民智”让你瞠目结舌。而且,那些精密诡异的手段,正是你“倡导”出来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呼?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指风箱。老子说“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竭,越鼓动,它的风就越大。5”老子的这个比喻,非常有深意。风箱之中,看似空的,但实则是“空而不虚”,里面包含了无穷的能量和信息。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来看,现在所谓的物质,都是可以变为能量的;而能量反之,是不是也可以变成物质呢?这个问题,现在的物理水平做不到,但窃以为,完全是可能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就理解佛家说的“着相”一词,即一个人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外在表象。有人说,世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变的”6,亦是同理。

  所以,在这个变化无穷的“空”中,你越是拉动风箱,得到的风力就越大。利用这一点启发,我们想到的生活实例就是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的比较——前者,因编撰的体系太过庞大和繁琐,时间跨度过久,往往一出版,就已经“落后”了,毕竟,它无法时时收录;后者,是由无数网民自主上传信息的,往往是查询的人越多,生成的信息量就越大,且时时生成,信息搜索也非常便捷。

  于是,我们就想到,可不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维基百科”,由教师上传和分享资料,在所谓的专家之外,通过长尾效应7来产生持久的影响和获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正教师主体的发挥,虽然每个人的力量小,但汇集大家的智慧,必定强于任何一个专家,所形成的财富也可以成为一种公共资源,让不同时空下的人分享。

  这样说,可能有点远了,我们还是说回到教师个体上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屈”作“穷、尽”解释,讲“道”虽然看似虚无,却是没有穷尽的,一个人越是循道而行,所获得的教益就越大。一个人越是激发自己的潜能,所得到发展也越是不可限量。

  我们的教育瓶颈,多是自设的,当达到高原期时,面临的选择有三种:跨越、僵持和衰退。而僵持是一个过程态,其最终结果也难免陷入衰退之中。评职称,是每一个都要面临的,当评到高级后,大家以为足可聊以自慰了,所以不再参加各类进修活动,教育教学不思进取,人生的能动性萎缩,心中无形的“高原”往往胜于实际有形的障碍。

  试问如何跨越?私以为,破局的钥匙正在“虚而不屈”的“虚”字上,“虚”是“道”生生有风的前提,一旦“实”化,就被钉死了,几乎再难变化出生机。所以想来,首先要破的,就是将对职称、工资、荣誉等“实”体的着相,对写论文、评先进、争第一的疯求。如果这样的“实”,一旦落不到实处,成不了势,结不了果,整个人的支撑信念也就没有了。我们更多的,是不是可以做一点现在看不到结果的事?我们以“无用之用”的心来做事,等于种下了一颗颗的种子,它们什么时候发芽、长多高、在哪里长,都是不可控的。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其中的一枚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不可预期将来种子的根可以扎多深,或者交织成多么密集的网——“动而愈出”的美妙就在于,通过“务虚”和耐心等待,“道”的无限性往往可以转化成人生长的无穷可能性,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对自己的成长,表示诧异。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是无需要多言的,而且讲得越多,对它的描绘越细致,离它越远,所以老子在开篇就提醒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多言数穷”,一般解释为“讲得越多,越是会迅速地困穷,越是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这里的“数”通“速”),“不如守中”,讲的是保持虚静(“中”,通“冲”,虚冲之意)。

  这句话,用一句西谚可以翻译:愚笨的人说想说的话;聪明的人,说该说的话。8永恒的“道”,是没有声音的,但它把所有该“讲”的内容,都已经“讲”出来了,问题是,我们是否“听”得见?所谓“大音稀声”(第41章),我以为这个“音”,不是用耳朵去“听”的,而是靠心,靠慧,靠悟。管理学中有个“7/38/55定律”,说的是别人对你的印象,只有可怜的7%是真正来自于你说的内容。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教师讲得越多越糟糕;讲得越全,漏掉的就越多;讲得越以为正确,错误就越层出不穷。我们的班级管理更是这样,在班规定得事无巨细,——细到连上厕所都必须要打报告,往往自己身心必备,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哪里还谈得上效和成长呢?

  有时候,装得愚笨一些,管得少一些,说话精一点,的确是个更好的选择。不要喋喋不休,尤其不要抓住学生的错误反反复复的唠叨,也不要以“不放心”的名义,家长式的天天嘱咐,教育教学或许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道,是虚空和不可穷尽的。我们走的师道,我们做的师修、师言、师行,也应该与之保持一致。

  注:

  1.《庄子·天运》

  2.《傅佩荣细说老子》,P69,傅佩荣,上海三联书店,2009。

  3.《老子名言的智慧》,P169,黄晨淳,岳麓书社,2004。

  4.《冬吴相对论》

  5.《老子庄子》,P41,崔钟雷,哈尔滨出版社,2011

  6.指乔纳塞·史威特

  7.经济学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那些看似草根化、分散化、碎片化、边缘化的东西,一旦聚合多了,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8.《老子名言的智慧》,P49,黄晨淳,岳麓书社,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0851/778184144420.html

更多阅读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里仁说: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也是论语中较难为人所理解的一章,因为,用一个时髦的词,他传达的似乎不

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

文章选自《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著细说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译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

扫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实含义

看了N多小说,里面老爱写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敢说90%的作者和读者都误解了其原意,我最早了解这句话是在高中,当时语文老师为了我们将来不给他丢脸,就郑重其事的讲了,还好我听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我看别人的笑话,嘿嘿,比较阴险。下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全文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理解“圣人不仁,以百性为刍狗”这句话,正如老子所说,确实“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释的越多,就描的越黑。

声明:《老子 天地不仁 读读老子,谈谈教育(5):天地不仁》为网友凉城旧梦空人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