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书中多次提到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可知通灵宝玉是他生命的象征物。有玉在,宝玉就有精气神,丢了玉,宝玉就丧魂失魄,形同痴傻。而且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命名,显然也是从界定通灵宝玉的不同性质的角度来构思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通过这块神奇的石头究竟向我们传达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一、通灵宝玉与补天石
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便是通灵宝玉的来历。
通灵宝玉原来是一块弃而未用的补天石。天有什么属性呢?《初学记》卷九引《易纬》:“帝者天号也。”《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为天下主者,天也;继天者,君也。”刘禹锡《砥石赋》:“君为人天。”《宋史》卷八:“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总之,天是帝王的象征。这就是帝王之旨常冠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字样的原因。在古人眼里,帝王乃受命于天之人,天与帝王是一种合体的关系。所以古代一些反对封建统治的行为常常要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意谓帝王所行偏离了天的法则,需要有人来纠正。
因此,补天可以成为继承皇位的隐语。故补天石弃而未用这一细节的寓意在于:宝玉其人的皇子身份未得到承认,无法高居天空之上而成为无数君主中的一员。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因为他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被记成了死人。这一点在有关石头的说明中实际上已经给予暗示了。作者为什么说女娲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呢?脂批点拨这是扣“周天之数”,于是我们应该从天体运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难发现,这个数字与一百年的天数相同。而“百年”是死亡的同义语。所以,这块被弃而未用的补天石在此数字中出现本身,就已经暗示了它乃“死人”中的一员了。
二、“大荒山”与“无稽崖”
知道了补天石可喻四子的皇子身份,与补天石相关的许多细节的含义也就不难发现了。它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并非泛泛之笔。“大荒”谐音或拆字便扣“大谎”,意谓关于四子生死日期的记载及他被封为和硕荣亲王时已死的记载全都与事实不符,全都是弥天大谎。这种理解的正确性还可由满语来佐证。书中第三回写宝玉大摔其玉并骂其为“劳什子”,一般认为这如同说“东西”、“玩意”,含有厌恶之意。其实“劳什子”是地道的满语词汇,汉意是痴话、傻话、说颠话、骗人或唬人话。就四子失去皇子及太子身份的结局这一点而言,象征他这两种身份的通灵宝玉当然是骗人的痴话和颠话了。补天石与通灵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用在通灵宝玉身上的说法自然也可以用在补天石身上,作者巧妙地通过满语说通灵宝玉是谎话,实际上是在与补天石在大荒山炼成的说法相呼应,而这种构思与作品中及批语中说此书处处是痴话、鬼话和荒唐言的构思相同,作为反语,是说《红楼梦》谜底即其本事内容的真实性;作为“正语”,则是在暗示历史记载掩盖了事实真相,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作者自然也知道,关于四子生死记载的虚假性,在史料记载中显然也是无法证实的,所以为了表明这一点,作者又设计了“无稽崖”这一说法,它是的意思是:事实真相在史料中又无从稽查考实。补天石在大荒山无稽崖处炼成就这样确切地传达了上述含义。
由此同时也就不难发现补天石尺寸的史实内容了。在史料记载中,四子生于<?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四月七日,次年三月受封为荣亲王,在时间上正好为一年。而补天石高十二丈可喻十二个月,方经二十四丈可喻二十四节气。甲戌本在石头尺寸处有侧批,“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可知作品中的许多女子都可以成为四子身份特征的隐语,她们可以成为分写宝玉经历的工具。
三、通灵宝玉的特征
作者给顽石的幻相命名为“通灵宝玉”,中含“通宝”二字,正是帝位的隐语。因为古代货币正是铸以“通宝”及帝王年号字样的,如“乾隆通宝”之类。
通灵玉刻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三国志?吴志》载:“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可知通灵玉之文有意模仿传国玉玺之文以示其帝位象征的内涵。这一点已为不少人所指出,兹不赘述。
从五行来看,通灵玉为土。《艺文类聚》卷六引《物理论》:“土精为石。”《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而康熙朝的五行代号如前第十四节中所论应该为土,所以通灵宝玉应为康熙帝位的象征物。而且如前述,四子在史料记载中亦正好为一年时间,故也可由贯穿四季的土来喻其这一特征。
再来看通灵玉的形状:“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古人以五色配五方四季,故这里的“五色花纹缠护”便写出了通灵玉贯穿四季的根本特征。
四、玉在椟中求善价
第一回,写贾雨村飞黄腾达之前高吟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士隐闻言便赞他“抱负不浅”。实际上这两句是写四子由隐居至被确定为帝位继承人的由隐而显、由贱而贵的经历的,这里只谈上联。
上联取典《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者?’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这里有美玉,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求得好价钱卖了它?孔子回答说,当然是要卖的了,只不过要等待识货者才卖给他。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写孔子藏德待用之胸怀。
再看作品中通灵宝玉的价钱,便可发现其中奥妙。九十五回写贾府出一万两银子寻找丢失的通灵宝玉。一一五回来送玉的和尚也口口声声要一万两银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顺治朝多次规定,和硕亲王的年俸禄为一万两银子。①所以通灵宝玉的这个“善价”写出了宝玉即四子的亲王身份。
四子封王日干支甲子,谐音或拆字便为匣子即“椟”。所以作者选用《论语》这则典故扣“玉在椟中”说法还进一步写出了宝玉其人封王日的干支。这就十分具体地确定了宝玉其人隐写了身为荣亲王的四子而非其他亲王这一点。
再看作者又如何用“玉在椟中求善价”的说法写出了通灵玉象征康熙帝位的含义。
九十二回写冯紫英拿来一个装在锦匣中的母珠,要价一万两银子,可知它与通灵玉身价相同。珠与玉通,且珠字拆开即“朱王”,“朱”为红色,故珠字扣“红玉”,而通灵玉亦为红玉。②可知这个桂圆大的母珠实为通灵玉的化身。为何此珠被称为母珠呢?因为它有一个奇特的功能:把母珠放在盘子中间,四周放上一些小珠子,这些小珠子便一颗也不剩地都自动地粘在大珠上了。不管作品中的这个描写是否有生活依据,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如此构思的真正目的:母珠将小珠粘聚于身,正是康熙朝贯穿前四代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