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英雄黄建勋
(南平)许文华
黄建勋,中国近代著名抗日英烈。他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祖籍福建省永泰县白云乡,祖上迁居福州城。黄建勋出生时,黄姓家族已在福州城内发展、壮大,贤才辈出。
黄建勋原名乃楷,字鞠仁。据《永泰县志》载:“少勇健,以侠义称。”年幼进入塾学,接受中国传统儒学熏陶,又经父亲严厉督教,辅以祖上先贤事迹教育,所以少年有壮志。十五岁报考福建船政学堂时,他立志以身许国,并为此改名为“黄建勋”。
黄建勋于同治五年(1866年)6月,以优异成绩进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该学堂教授传统典籍《圣谕广训》、《孝经》,更主要的是以西方科技知识为主,有英文、机械、物理等课程,由外籍教习授课。少年黄建勋勤奋刻苦,如痴如醉,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食。在每阶段课堂教学结束时,学堂还安排外国教习带领学生到海上进行航海实践操作学习,所涉海域由近海至远洋的新加坡、槟榔屿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当时是十分开明而有效的。黄建勋的知识容量增大的同时,视野也得以拓展。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外忧内患交织下的祖国,风雨飘摇,形势危急。要挽救祖国于危难之中,就必须更努力地学习。
1873年,20岁的黄建勋学成毕业,登上军舰赴国内外巡航。1877年,黄建勋经过严格遴选,由清廷选派到当时世界海军力量最强盛的英国留学,同期前往的有刘步蟾、严复、萨镇冰、林永升等28人。在闻名世界的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使命感,攻读天文、海图学、水师战法等相关课程,均获优异成绩。在实习的过程中又增进了他们的业务实践水平。
归国后,黄建勋和同学们被安排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讲授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海军实战战术。当时,正值甲申(1884)年,法国水师入侵,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指挥不力,福建水师仓促应战,虽英勇奋战,终因敌强我弱招致惨败,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被迫让给法军。国家的屈辱让黄建勋十分痛苦、激愤。为加快我国海军建设的步伐,尽早痛击侵略者,扬我国威,黄建勋坚定了亲赴战场的决心。
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当做一块肥肉,频频来犯。清朝统治者惶恐之余,终于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立了北洋海军舰队。黄建勋等第一批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学生,大多被委以重任。其中,来自福州的刘步蟾为“定远”舰管带、右翼总兵;林泰曾为“镇远”舰管带、左翼总兵;林永升、叶祖圭、林颢启、方伯谦、萨镇冰等均为各舰管带。黄建勋为左翼右营参将、“超勇”舰管带。北洋舰队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上的海军基地日夜操练,时刻准备抵御外敌入侵。
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迅速发展,为给经济扩张开辟道路,日本统治集团通过军事侵略争夺殖民地,扩大市场,掠夺资源。日本把地大物博、软弱落后的中国做为主要侵略对象,并把朝鲜国作为进攻中国的“跳板”。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多次向我方挑衅,海战一触即发。当年7月25日拂晓,日方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带领3艘战舰突袭我方,甲午海战全面爆发。
甲午海战分为三个阶段:牙山(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卫海战。三次战役均以我方失败而告终。仅在第一阶段战役中,我方多艘舰船被炸沉或毁坏,伤亡官兵1300多名。
甲午海战对我方来说,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虽然清廷腐败懦弱,指挥不力,但爱国将士们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被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战斗中,参战的海军将士,无不同仇敌忾,奋力激战,实践了“与舰船共存亡”的誓言,彰显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黄建勋是在海战的第二阶段--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以身殉国的。9月17日清晨,伊东佑亨集结12艘军舰,气势汹汹,直扑我舰队。我舰队急拟对策,奋勇迎战。“定远”“镇远”两旗舰在前领队,其余各舰配合,摆开阵形,巧妙地与敌周旋,在中午时分攻破敌方阵形。敌方狗急跳墙,采取“避强击弱”法,急令四大战舰绕向右翼,集中火力拦截我方的“超勇”“扬威”两舰。
危急时刻,黄建勋率领“超勇”舰全体官兵,与“扬威”舰一起迎敌。200多名官兵经过激烈的炮战,迫使敌舰“秋津洲”陷入无招架之力的境地,敌军官兵50多人中弹而亡。炮火蔽天,硝烟漫海,黄建勋身先士卒,奋勇抗敌。但形势逆转而下,“超勇”舰只是木质包铁的军舰,且航速不快,防御性能较差,在敌舰重重包围之下,舰体不幸中弹,右舷倾斜,黄建勋等官兵落水。敌舰乘机连续发炮,许多官兵中弹身亡,鲜血染红了海面。黄建勋也负了重伤,为不拖累战友,实现以身许国的志向,他毅然谢绝了我方救生艇抛下的长绳救援,壮烈沉海。时年42岁。
此次激战,“超勇”舰沉没海底,包括黄建勋及他的堂弟黄乃钊在内的各舰千余名官兵壮烈牺牲。虽损失惨重,但因为我方的坚持抗战,逼使日方先行退却。
建勋殉国后,清帝赏加总兵衔,子孙世袭骑都尉。黄乃钊亦获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