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1937年11月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正为一事发愁。此事说大不大:他需WWw.aIhUaU.COM要二百元钱。
为什么?原来家乡四川仪陇遭到了严重的饥荒,早已破产并陷于贫困的家里,有他的两位年逾80的母亲-一位是生母,另一位是养母--她们的生活度日维艰,于是便向远在华北"做官"的儿子求助。
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贵为总司令、统领千军万马的朱德,竟被这区区二百元钱难住了。
他没有钱。
还是在9月的时候,朱德在写给前妻的信中还在询问两位母亲是否仍在人间,并提到如果侄儿来前线看他,就带一些钱来给他用。因为自己"从未有过一文钱"。没想到两个月后,他从前妻寄自四川南溪的信中得知了在自己离家革命的十年里,家庭破产与凋零的情形,特别是两位母亲眼下正处在饥饿之中的消息,更令他备受煎熬。
若是换成旧军官,派几个马弁带上几百上千的光洋送回去岂不是举手之劳?就是手头没有,哪儿还弄不到点儿钱啊!但是,没有钱的朱德情急之下却是向自己在仪陇的同乡好友戴与龄老弟发出了这样一封求助信---
"......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这封求助信如此恳切和无奈,令人无法拒绝,也无法不为之感慨。说八路军总司令没钱谁相信?可这是活生生的史实。
朱德在此前几天给前妻的信中说:
"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解......至于你的生活,望你独立自主地过活,切不要依赖我。我负担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现时虽编为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我这种生活非你们可能处也,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累我革命。"朱德同时告诫家人:"万望你们勿以护国军时代看我,亦不应以大革命时代看我。"
这段史实就记载在《朱德自述》这本小册子中。围绕这件事情,一个两袖清风,为了事业忠孝不能两全的革命者形象跃然于读者的眼前。
朱德是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伟大复兴事业中英勇奋斗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一。作为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早期辛亥革WWW.aIhUaU.coM命的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在欧洲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与建设。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周恩来语)。
历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组成的,里程碑则是由一粒粒砂石凝固起来的。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这部《朱德自述》就是"血肉"与"砂石"的集成体。它第一次以"自述"形式对这位献身于理想和信念的革命领袖以及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朱德本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通信、回忆及自传文字,其中的一些内容为首次公开面世。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朱德,除"开篇自述"外,编纂者大体按照作者生平的历史演进顺序安排和遴选,更增加了清晰和准确感。附录的十几篇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印证了"自述"的内容,使朱德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
关于朱德,即使是陌生的后来人,也常常对"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耳熟能详。这位在井冈山与战士们一起在山道上挑粮的军长,无论是在他的哪个年龄段上,都容易被善良的人们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宽厚慈祥的父亲或祖父,或许我们理想中的父亲或祖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正直,勇敢,善良,谦逊,克己,坚韧并且乐观,这一切凝聚成为朱德的风格。他的这些品质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难怪西方记者在描述他的时候,干脆也使用了"红军之父"的誉称。
在"自述"中,人们屡屡感受到这些风格的熏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朱德的风格都带有那么强烈的人生教化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完全是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进行的。
比如对朱德的宽容与亲和力的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很习惯于接近群众的",他认为自己"随时这样一个主意,又那样一个主意是没有过的。不管对于部下,对于同事,都很能够采用人家的长处,哪一个主意对,不问他是谁的,就拿来用。我们是只要事情能成功,不管谁的,胆量相当大。人能一辈子成些事,对于用人是很大关键。你能采用人家长处,人家才乐意被你用,因为这样可以发挥他的才干"。有这样一种观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说到"团结"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谈wWW.aIhUaU.cOm到朱德了。
说到乐观,也就是对待困难应有的态度,朱德是这样告诉人们的:
"逢到极困难事情---旁人看起来极复杂,十分难解决了。但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他也就变好些,不那么慌张了。作为一个领导者,愈是困难,愈要镇静。我感到曹操在他打了败仗的时候,笑也还笑得起来,那就是安慰群众的方法。所谓履险如夷,也还是平平常常就过去了。愈危险,愈需要冷静、平淡,就容易把问题处置得很恰当。在草地上,生活上,那可以说是人生极大的最艰苦的阶段了。但我觉得很是有味道!雪山,草地,各种民族,很丰富了一些历史、地理的各种经验......"
寥寥数语,让读者对于人民军队"百战百胜"的缘由有了更深的理解,军队是由这样心态的统帅指挥着,这不就是胜利的保证吗?这种态度无疑也适用于人生不同的境遇中。而这位统帅对麾下的要求也如同对自己的要求一样:"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这其中浸透着人民军队的原则与标准,如今读来是那么耐人寻味。
朱德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以及国际友人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这一点绝非偶然。诞生于苦难中的朱德,一生曲折坎坷,充满艰辛,他的风格铸就于暴风骤雨般的生活环境和血与火的洗礼。《朱德自述》中所展示的他与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在危机中觉醒、探索、奋斗的过程,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会具有宝贵的启示作用,而由于这种启示是通过淳朴的语言,真实的细节来展现的,便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这本书中朱德关于早年经历直到长征胜利抵达陕北的叙述,更是了解朱德前半生经历、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情况、土地革命和红军战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