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父爱本色
我们都希望孩子勇于接受挑战,自信地面对生活,这种自信源于孩子在挑战过程中获得的征服。但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为了让孩子感觉好,就创造机会给与孩子“自信”,这种温室里的自信,我们要培养吗?
新西兰崇尚体育运动,各种俱乐部一应俱全,只要孩子喜欢,各种的队、各种的比赛都能匹配上。因为新西兰的人工成本比较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很多球队让热心家长当教练、教练助理或者联络经理,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家长们义务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借此这些孩子们就获得了一些额外的机会。
我曾经熟悉的一支球队里,洋人爸爸做教练助理,作为交换,他的儿子由低水平的队调到这个队。这个孩子水平确实低,有时甚至给这个队拖后腿,很多洋人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有微词。这个孩子因着进入这个队感觉非常良好,出来进去自信满满。爸爸为孩子蹚道的现象在洋人和华人社区都存在。一位华人爸爸长期做教练,没有任何报酬,确实辛苦,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孩子铺路:他的孩子尽管球技在队里最差,但可以打全场,其他的孩子则被替替换换……这个孩子因着家长带来的特权,俨然把自己当做队里的核心人物,自我感觉很棒,这让旁观的人哭笑不得。
这两个例子,有共同的地方:家长为了让孩子有自信,用权力换特权,创造人为的顺境,让孩子感觉良好。短期来看,效果确实显著,但这是一种假象,孩子终究要面对社会,终究要面对自己的生活,难道家长要一路护送下去吗?这样的孩子能自立吗?
我们看西方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孩子,大都有自信,这里也有其弊病,就是一部分孩子过于自信,与事实不符。过于自信易导致选择性偏差,易导致冒险,也易带来与周遭环境和人相处的困扰。那么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创造的温室里感觉良好,他宁愿待在这个假想的comfortable zone 里,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因为担心将来的失败。
上述所谓的自信,其实就是大人给与孩子的自信,一旦保护伞没了,受害的是孩子,而且这种恶果是长期潜伏后才会显现出来。那么,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自信呢?
一是,让孩子自己通过经历获得体验。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吧,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地练习来提高基本功,通过比赛来检验练习效果,通过对抗如:断了对方一个球、过了对方突破进球等等来获得征服感,征服感有了,自信的种子就发芽了。孩子会想:我行!我能做到!二是,家长的及时鼓励。我们不鼓励孩子天资聪颖等来自遗传的因素,也不鼓励崇尚结果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我们做父母的,如果不想让孩子以后经历苦难,那就不要打造眼前的温室花园吧。
我的孩子就要放假了,我暂时停笔,两周后的周五见。
父爱本色:我和所有的父母一样爱孩子,同时也想找到正确的方法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