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 茅盾 幻灭茅盾 冗长、杂乱无章之茅盾《蚀·幻灭》读后感_幻灭茅盾

冗长、杂乱无章之茅盾《蚀·幻灭》读后感

首先跟大家谈一下我读完这部作品的直观感受。我觉得这部作品在最初的人物设定上 比如:静女士、慧女士、以及抱素和作品《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方鸿渐多少有点像。两篇文章取材的背景虽然不同,但都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大的社会背景很相像。文章所渲染的感情基调多少也有些类似,只不过《幻灭》所营造的气氛要比《围城》更灰暗一些。在《幻灭》中,作者渲染了悲观、前途暗淡的情绪,在为数不多的同类题材的书中,只有卡夫卡的《审判》才能与之比肩。青年学生们充满着力量,却不知道劲儿该往哪使,命运充满了迷惘,爱情在国难当头的情形下显得渺小而奢侈,事业是如此的不可预料。。。

此外,是作者自己在谈《幻灭》构思的发动时的自述,自认为简直是诗:“记得八月里的一个晚上,我开过了会,准备回家,那时外面下雨,没有行人,没有车子。雨点打在雨伞上腾腾地响,和我同路的,就是我注意中的女性之一。刚才开会的时候,她说话太多了,此时她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光,我们一路走,我忽然感到‘文思汹涌’,要是可能,我想我那时在大雨下也会提起笔写起来罢?”(《几句旧话》)

首先,从这部作品的题目谈起。《幻灭》,在文章第四段就写道:“她的幻想破灭了,她对一切都失望”这是描写主人公静女士的话语。同样,在第六节有这样一段对静女士的描写:“两手遮住了面孔,她颓然躺在藤榻上,反复机械的念着“毁灭”,从她手缝里淌下几点眼泪来。”在第十节中关于静女士有这样的描写:“过去的短短的两个多月,静女士已经换了三次工作,每一次增加了些幻灭的悲哀”

之所以会起“幻灭”这个题目, 我想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幻灭》这部作品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1927年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叛变而告挫折。《幻灭》的背景正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的前夕,发生在湖北地区的矛盾和斗争,那时候,湖北地区虽然还维持着统一战线的局面,可是反革命势力已经向革命势力发动反攻,而且越来越猖獗。“马日”事变后,“武汉政府”终于抛却假面具,走上反革命的绝路了。这段时期无疑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段,很多革命果实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革命付出艰辛才获得的成果可能在一夜之间付之东流,给人一种幻灭的感觉,这是“幻灭”在社会背景层面的意义。

此外,主要是对文章主人公静女士一次又一次幻灭的描写。首先提到她在之前的女校闹了风潮幻想破灭以后,她对所有的事都感到失望,然而后来因为大的社会背景下小的学校环境所致,她想读书的希望也遭到幻灭。紧接着她在爱情上也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一开始对抱素的冷淡,到慧女士出现后的烦闷,再到后来“失掉了处女的清白”,前一夜她还沉浸在甜蜜的幻想中,而下一个黎明这份幻想也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她憎恨那个无耻的骗子,对自己的轻信感到羞耻与悔恨。然而她终究也没能像慧女士那样决绝和有勇气,她的失望与灰心只是短暂的,之后又耐不住寂寞想追求光明,于是她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投身于革命,却又因为不满同事的作为而幻灭。直到后来与强猛相恋,在游历庐山的过程中她坚信自己找到了她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无限的希望,但随着强猛再次奔赴战场一切幻想都破灭。静女士就这样在幻灭的轮回中生活着,从希望到幻灭,再从幻灭到希望,然后是下一次更大的幻灭,就这样周而复始。

另一方面,幻灭也是对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一般人心理特点和命运的真实写照。《幻灭》揭示了1927年夏秋之交,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那个时期一般人心中对于革命真实存在的幻灭。作者通过主人公静女士的幻灭经历,反映了革命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理特点和命运,同时反映了在新的革命的希望到来之前,人们心中对当前革命和社会状况的希望后的失望乃至幻灭。

以上是对文章题目的解读。

未完待续......

其次是我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简单分析:文章在开篇就引用了慧女士的一段话作为开头,这段话是写慧女士无端的憎恶上海这个地方,因为是开头,所以谁也不知道她讨厌上海的真正原因。紧接着出现的是文章的主人公静女士,她是慧女士的旧同学,在她和慧女士对上海的不同看法上,我们感觉到她和静女士性格的大不相同。同时也流露出的一个信息就是她现在只想静静读一些书,当我们正在疑惑时文章写出静女士之所以现在只想静静读书是因为她从去年在女校闹了风潮以后便很消极,她的幻想破灭了,她对一切都失望,只有读书读她还有些引诱力。然而文章接下来在谈到静女士读书的目的时却说“她自己也不明白她的读书抱了什么目的。这段话多少让我们感觉到静女士性格中的富于幻想、无主见和不谙世事的部分。接下来慧女士对静女士的一番话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学校也成了社交和练习场所的坏风气。然而对于慧女士对读书的看法她并不赞同,而是以自己去年受的经验为依据反映了慧女士的观点,也许她觉得慧女士太浮躁,把读书的环境看得太糟。但同时她却不能反驳和说服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想法,其实,对于慧女士说的话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于是只好倒了两杯茶,支颐凝牟,无目的的看着窗外。在这里我们或许能够感觉到静女士对当时社会坏境的一丝失望和沮丧。

在写到静女士房间的布局和摆设时,提到了书和文具,说明此时的静女士或许还看得进去书,另外格外提到了“向西的一对窗上遮了半截白洋纱,想来是不要走到晒台上的人看见房内情形而设的”这两句话隐约传达了静女士性格中内向和脆弱的一面,然而后面的话“但若静女士坐在藤榻上时,晒台上一定还是看得见的”无论是房东的有意而为还是静女士的疏忽,都给人一种自欺欺人的意味在里面。

在静谈到房间是否安静这个问题时,静女士的回答可谓意味深长。她说:“我不怕外界不静,就只怕心里静不下来,末了的一句,很带几分幽怨感慨”从她的话中我们不难捕捉到她此时内心的烦乱和不安静,当慧看到静不佳的状态时,似乎感同身受,大有患难遇知己的意味在里面,于是刚果自信的慧破例向从未涉世的静讲了自己在外两年获得的经验和认识,并且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好人,人类都是自私的,想欺骗别人,想利用别人。男子都是坏人,他们接近女子,都不是存了好心!用真心去对待男子,犹如把明珠丢在粪窖里。”并说自己的思想也改变了,认为自己比以前老练了些;然而在说完这些话后,连她自己也微微叹了口气,闭了眼睛,像是不愿看到她想起来的旧人旧事。在慧看来自己尝遍了社会的种种酸甜苦辣而总结出的经验性的话语,不能说是金玉良言至少也是至理名言,她在当时听完静女士的话后颇受感动,她们虽说不是同病相怜,但慧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有必要向从未涉世的静传授一些人生的经验。在这里可以说是慧出于好心,或许她是真的不想看到年轻的静由于缺乏这些社会经验而论为自己曾经的样子。然而此时的静并不听得懂她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回答,只是以两句简单地“哦、、哦”表示回答。

幻灭 茅盾 幻灭茅盾 冗长、杂乱无章之茅盾《蚀·幻灭》读后感_幻灭茅盾

然而慧此时并不能了解静的心里在想什么,而是继续向静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普及她的人生观:“但是我倒因此悟得处世的方法,我就用他们对待我的法子回敬他们”说起时她的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来,大概是兴奋,但也许是因为想起旧事而动情”在慧看来是处事良方的经验之谈,在静那里并没起作用,换来的是两人“沉默了好几分钟”

在慧讲完她的经验之谈后,静呆呆的看着慧,嘴里不做声,心里却乱的很,她从慧的话里辨出自己平日里最怕想起的事情。年轻的她由于自小就过惯了娇养和静美的生活,甚至在梦里也从未梦见人世的污浊和险恶,她是一个耽于幻想的女孩子,她对于两性关系,一向是躲在庄严、圣洁、温柔的锦幛后面,她不愿挑开也不敢挑开这锦幛的一角看看里面是什么东

西,然而现在慧女士的话已经替他挑开一角了,她惊疑的看着美貌的慧,一切都是温柔的,净丽的,他真想不到如此可爱的外表下却藏着可丑和可怕。在静看来慧说的那些事情是污浊险恶的,甚至那些话本身也是污秽不堪的。此时的静还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大事,她内心的想法是如此的单纯与天真,以至于她把人世间的一切都想得太好。她觉得慧也许太愤世嫉俗了些,此时的她还不能理解慧那些话所包含的意义,她甚至觉得会这个人内心有些丑恶和可怕。

然而她还是冲动的想探索慧的话里的秘密,但又羞怯,不便启齿,只呆呆的咀嚼那几句话。我想这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所有青少年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去做一些事后连自己都无法想明白的事情。当然,在这方面女性或许更甚一些。

在第二节当中静的思相忽然集中在了一件淡红色的女人衬衫上面,以及由此联想到女主人的欢乐、失望、悲哀,在写到“处女的甜蜜的梦做完时,那不可避免的平凡就从你的头顶罩下来,直把你压成粉碎,你不得不舍弃一切的理想,停止一切的幻想,让步到不承认有你自己的存在,你无助的暴露在男性的本能的压迫下,只好取消了你的庄严圣洁,处女的理想,和少妇的现实,总是矛盾的;”这段话在我看来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在第一个层面上表露了静女士不甘平庸、耽于幻想的性格特点,

同时也说明静是一个脆弱、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在第二个层面上反映了静意识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男权的社会,女性的庄严圣洁最终在男性本能的压迫下被宣布取消,又像是她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的一种无声的控诉。在第三个层面上,也是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这似乎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然而这又像是哲学上一个隐秘的话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然而,想到这里时,静忽然掉下眼泪来,是同情于不相识的少妇呢,还是女性的多愁善感,连她自己也不明白,也许她是步入了思想中人生的灰色地带,或许她在为处于那个年代的女性的命运而伤脑筋,总之,她是足够伤感了。

一想到这些,她感到精神烦闷,以至于后来事情做不成,书也看不进去,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惊讶于周围人的举动,直至在课堂上抱怨了一句“天气真是烦闷” 引来一阵笑声。抱素也怪样的对她微笑,她觉得这都是不怀好意的,是侮辱。”不难看出,她此时所有的举动和反应无疑是受了慧的话的影响,事实证明慧的话在她身上多少起了些作用,从她把同学的笑看成是侮辱这件事可以看出来。然而“男子都是坏人!他们接近我们,都不是存了好心!这句话又在耳边响起来,证明确是如此。

在慧给静的来信中,回忆温馨了旧情,静对于慧怜爱起来,同时将自己和慧比较,觉得自己要幸福得多。由于同情和友谊,她决定留慧同住几日,然而在等待慧来的时候却意外地等来了抱素,这家伙是一个不速之客,更要命的是他来者不善。她很伤脑筋,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只能勉强应付,然而面对抱素无休止的谈话,静只能神情不属的随口敷衍,因为此时的静对抱素毫无感觉。

在第三节中出现了S大学以及“五四”周年纪念会,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作品中的S会馆,这两者看似没有多大联系,相同点也许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革命文学作品为了得以发表而不得不将作品中一些敏感的词汇以字母代替以为躲避迫害。在慧女士搬来以后,静女士也不再那么无聊,然而同时这也为抱素每天的来访增添了些机会。之后的日子,抱素极尽追求之能事。文章中有段对静和慧两人做比较的描写,不难看出慧的美是一种富有女性魅力的美,而静的美则是一种少女才有的单纯美。然而对于此时的抱素来说似乎他更喜欢前者, 或许对一个骗子来说,他首先会根据难易程度去考虑先选择容易的一方。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慧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面熟的男子,由此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不禁说了句“一切罪恶都是坏境造成的”而此时的抱素很好地抓住了这个表明自己志向的好机会,在慧和静面前大谈自己的同情心以及对失足同胞无条件的理解。“所以国人皆曰可杀的恶人,未必真是穷凶极恶 !

所以一个人失足做了错事、堕落,总是可怜,不是可恨。”这段像预有准备似的回答与其说是他对失足同胞的理解,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日后所犯罪行寻求开脱的最好辩词,只不过这些话此时的静和慧还根本听不懂。在他们三人谈论《罪与罚》中的情节时,静和慧再一次表现出了他们两人对同一件事情看法的不同,当然这在本质上是由她们的性格决定的。静认为人在做了错事以后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慧认为坏事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尽。慧在说话的同时眼睛一直盯着前排的一对男女,也许是那个很面熟的男子让她想起了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因此才显得如此刻薄。

一次意外的机会抱素和慧女士走到了一起,然而抱素以为慧是和静一样的女性,于是开始在心里盘算以及做起和慧在一起的美梦。而慧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慧在稍醒酒后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抱素这个人值得我把全身交给他么?”她立刻得到自己的回答“不,决不,他至多等于她从前所遇的男子罢了。她对于男性,只是玩弄,从没想到爱。当她确是她自己的时候,她回想过去,绝无悲伤与悔恨,只是愤怒——报复未尽快意的愤怒。“但在抱素呢,大概是不肯忘记的,他要把五四夜作为他的生活旅程上的界石,他要用金字写他这新秘密在心上,他还等机会做进一步的动作,进一步的要求”此时的慧见了静只告诉了她和抱素吃饭的事,只没告诉静她和抱素约会的事,或许是她觉得没必要告诉。

抱素或许是出于职业素质和形成的习惯去向同学打听慧女士的底细,而此时的学校正在上演戏剧性的一幕,黑压压的一屋子人正在针对三角恋爱问题开批斗大会。静女士还是一如既往的烦闷,有时却自为解释道“神经过敏”,第六节中“一头苍蝇撞在西窗的玻璃片上,依着它向光的本能,固执地硬钻那不可通的路径,发出短促而紧急的嘤嘤的鸣声”这段描写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苍蝇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的命运,我认为这段话隐含了被称为悲观的宿命论,因为我个人觉得“宿命论”本身并不悲观。静无法摆脱纷乱的思想,她想起无数人间的丑恶来,宁愿地球毁灭,宁愿自杀,也无法忍受无尽的丑恶与黑暗。反复机械的念着“毁灭”此时的她是如此的悲观,情绪失去了控制,她沉浸在眼泪当中,不禁想起自己的母亲,并为自己这一年来的行为对得住母亲而欣慰。母亲的爱的回忆,解除了静的烦闷的包围,改变了她对社会极端黑暗,极端冷酷的看法,母亲的爱温馨了社会,光明了人生。她由于这种情绪突变的极大反差转而改变了自己以前对抱素的既定印象,又重新回顾了一番“她想起抱素规劝她的话来,觉得句句是知道她心的,知道她的好处、她的缺点,是体贴她爱惜她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错觉,总之,对抱素印象的突然转变是由于长时间内心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忍受着寂寞和孤独的煎熬,面对突如其来的片刻温馨的记忆,一时间理智不知所措,情感占据了上风,因此误将抱素对她有目的的接近理解成是对她的爱。

于是受着这种思想的支配,事情顺利成章的发生了,只不过这次静一改往日对抱素的态度,变得异常主动和热情起来。她被抱素所说的话深深感动,“她觉得现在的抱素是可怜的但慧或者更可怜些,并推论出 可恨的人都是可怜的,他们都是命运的牺牲者!她认定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感,而爱就是怜悯的转变。由此看来,她之所以被抱素欺骗,并不是因为她爱抱素,而是因为她怜悯抱素。不难看出文章在这里又一次映射了“宿命论”,只不过是借主人公静女士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在意外地发现抱素“暗探”的身份后,她来不及悔恨,来不及悲伤就逃离了她恶魔似的“恋人”,当真生了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一个月里,她的性格也有几分变换了。本来多愁善感的,变得几乎没有思想,过去的,她不愿想,将来的她不敢想。“人们都是命运的玩具,谁能逃避命运的捉弄,谁敢说今天依你自己的愿望安排定的计划,不会在明天被命运的毒手轻轻地一下就全部推翻了呢?她已经决定,出了医院就回家去,将来的事,听凭命运的支配罢”这是文章又一次提到宿命论。而在我看来,这一点并不悲观消极,反而是乐观豁达的表现。静女士在医院的日子已经剥落了悲观主义的外壳,化为一个黄医生似的爱国主义者了。然而她对命运还是深信不疑:“但是天意确是引导人类的历史走到光明的路么”你看有

多少好人惨遭失败,有多少恶人意外地得意,你能说人生的路是光明的么?在静看来,人们都是命运的玩具,谁也无法逃避命运的捉弄,这其实也是作者的观点。

后来在医院里静女士又遇到了一些以前的同学,终于化解了她终日的无聊。在静女士是否投身革命的思想交战中,一个声音说:每一次希望,结果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你多用一番努力,多做一番你所谓奋斗,结果只加多你痛苦失败的记录。而另一个声音反驳道:没有了希望,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因为人知道希望,既有希望,就免不了有失望,失望不算痛苦,无目的无希望的生活着,才是痛苦”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然而,对于静女士来说,盲目的怀有希望以及不断的幻灭都是其注定的命运,她性格的软弱与犹疑使得她不能坚定的怀抱希望,而希望一旦破灭又难免对自己,对人生产生怀疑,因此幻灭的不是希望,而是心。

静的内心一个声音又说道:命运的巨网罩在你的周围,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而另一个声音也说道: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怯懦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后来,静女士心中的后一种声音战胜了前一种声音,然而她依着命运的指定,找寻她的新生活去了。她来到了革命的中心,但这让她遭受了第二次幻灭,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当她在具体的革命工作中遇到困难,她总是失望之后逃避,她埋怨社会的黑暗,但却从来没想在革命工作中如何改变自己,依然自暴自弃。她不断调换工作,经常无聊、疲乏,认为这些都不是她理想的生活,她又陷入了幻灭。在医院遇到强猛,当又一次陷入爱情时,这次她真的“恋爱”了,找到了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她想和强猛一起逃避这个现实世界,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的国家陷于水深火热中,她却幻想着能与强猛独自过好,她的这种幻想只能是幻灭。

另外,是文章的结局部分“像慧那样的人,决不会吃亏的”这是王女士的回答。到底慧女士会不会也像静女士那样幻灭呢?慧女士会相信命运论么?她最后的结局怎样,我们无从得知。

最后,以一句概括性的话对文章加以总结就是:《幻灭》描绘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次希望,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1151/385703341657.html

更多阅读

茅盾 鲁迅

茅盾 编辑词条B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21年加入中国共

浮华艳影背后的幻灭——评美国影片《午夜牛郎》 午夜牛郎电影

浮华艳影背后的幻灭——评美国影片《午夜牛郎》摘要:好莱坞新电影的代表作之一的《午夜牛郎》成为多元电影文化中的一支鲜艳的奇葩,是一部迥异类型电影、娱乐电影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形象鲜明生动,视角独特,手法朴实,表演真实,主题深刻,揭示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小说 心理描写 拖沓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中窥见到一幕幕人生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剧烈搏斗的活剧。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他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凤凰文化讯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8月16日发布公告,根据第六轮投票结果,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及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按得票数排序)最终获得本届茅

声明:《幻灭 茅盾 幻灭茅盾 冗长、杂乱无章之茅盾《蚀·幻灭》读后感_幻灭茅盾》为网友不傻不成气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