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坛巨匠维克多·雨果在19世纪历经苦难创作的文学名着《悲惨世界》面世之后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宠儿,之后它不仅成为法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更是百老汇的最喜爱改编的剧目之一。
但是时代在变化,对于思想和文化的需求也在跟着改变,快餐文化的盛行使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迅速衰退,不少经典名着开始淡出艺术舞台,能存活下来的大多是影响力极大的作品,《悲惨世界》显然位列其中。
经典文学改编潮
创意略显匮乏的2011和2012年,除了CG炫酷的商业大片在市场上狂揽票房外,经典名着的改编亦成为热门话题。《三个火枪手》、《安娜·卡列尼娜》、《漂亮朋友》、《基督山伯爵》等耳熟能详的知名作品被再次搬上舞台,为沉寂多年的经典文学艺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真正能静下心来欣赏文学作品的人,会在当中挑刺儿,不是嫌作品太过轻佻肤浅,就是觉得与原着所要表达的精神背离太远。这样的改编,虽然在这个时代烙印了作品辉煌的存在,不过即便印证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见证。
&naIhUaU.cOMbsp; 作品改编一直是电影创作中极容易产生偏见的形式,改编名着更是如此,既要尊重原着,又要有创新的内容。导演跟编剧的功底不过硬,创新实力不超群,就很难在银幕上再现优秀作品的精华,能再现的手段很多种,统规来说就是传达原作真正的精神和思想。
在以票房为准绳的当代电影市场中,实现高品味与高票房共存是件困难的事儿,但未必是做不到的。近几年不少大导演都通过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两年的名着改编却没能像其他作品改编那样引起风潮。到底是创新的匮乏还是对名着的解读有偏颇实在难以确定。
2012年创作的《悲惨世界》,在遵从原着的基础上以音乐剧为蓝本,奠定了电影作品骨架的稳定以及血肉的饱满。导演以现场收音的大胆实践,稳妥把握每一位演员的才华,激发他们的表演能量,给影片附上了鲜活灵动的精魂。
又演又唱是歌剧形式电影的最大魅力,它既是电影的特色也是电影创作的难度,长着漂亮脸蛋的俊男靓女们或许表演方面实力不容小觑,但是演唱功力却未必能让人赏心悦目。为了增强电影作品的可看性,导演的通常做法是对嘴型在录音棚配唱。张着嘴不出声,很容易分散演员注意力,出来的效果自然事倍功半,现场收音却能彻底杜绝这类状况的发生。
选演员似乎成为了《悲惨世界》的重点工作,无论是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还是罗素·克劳、阿曼达·塞弗里德,导演都给了他们准确的定位,并且给予了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当然,所谓的自由,并非随意。在演员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角色的解读深入而严谨,发挥的时候亦是谨慎、认真,用全力以赴的状态来诠释自己心中的角色。
在今年的奥斯卡评选中,《悲惨世界》未能夺魁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每一位演员的表现都很出众,导演的现场掌控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然而在佳片如云的奥斯卡上斩获三项大奖,仅次于《少年PI的奇妙漂流》获奖数已实属不易,相信它能给予歌剧电影更多的启发和激励,算得上是新世纪歌剧电影的一次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