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屯田
建安元年,曹操发布《置屯田令》:“复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同时,在许下屯田。
屯田的建议,是羽林监枣袛最先提出来的。此人生平,留下来的记载甚少。据《文士传》载,他本来姓棘,先人犯了什么事儿,比如散播不当的政治言论,或者伤人性命,于是跑路,怕被人认出来,连姓都改了,改为枣,这可见他的先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然,所以姓氏都是植物,愿意当个植物人。他是颍川人,《魏武故事》载,“故陈留太守枣袛,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来绍在冀州,亦贪袛,欲得之。袛深附托于孤,始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袛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袛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赋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袛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复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袛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袛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袛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照此看来,此人资格颇老,而且还是个人才,曹操重视他,袁绍也重视他,都想得到他,大概他跟卫兹一样能看面相,看出了曹操的不同凡响,所以跟随了曹操。
当时的田租,是根据牛来收取的,官府把牛发给你。收获后上交田租。但这样有弊端,即使丰收年,田租也不会增多,如果遇到水旱,减免田租,军国的收入就更少。当时社会大乱,各地见户很少,许多人死于战乱,更多人则流离逃窜。
《凉茂传》载,“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余家。”只是一个多月,就有上千家几千口人出来了,可见当时逃窜人数之多。
《九州春秋》载,“(青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如一。”
《魏名臣奏》载永州刺史张既给魏文帝的问对:“金城郡,昔为韩遂所见屠剥,死丧流离,或窜戎狄,或陷寇乱,户不满五百。”偌大一个郡,仅剩区区几百户人。而在西汉平帝时期,金城郡则有三万八千多户人家,人口达到将近十五万。当时百姓死亡逃窜之严重可见一斑。户口少了,所能收到的赋税自然也就少了。基于此,枣袛建议屯田,不但招募百姓,让战士也加入进来,按照比例,十个人中,八个人耕种,两个人巡守,亦农亦战。
还有一个人,对屯田政策的实施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人名叫韩浩,字元嗣。曾经跟过河内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后来又跟夏侯惇,做了护军。这是一个很执着倔强的人。话说当年陈宫勾结吕布谋兖州,当时曹操带兵征讨陶谦替父报仇去了,兖州空虚,夏侯惇当时驻守在濮阳,听说后马上跑来鄄城保护曹操的家人。他急匆匆地刚赶到半路上,就让人给劫了。原来,路上有些士兵来投降,他们其实是吕布的人,就是来劫夏侯惇的。三军将士见主将被劫,都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韩浩来了,他站在营门口对诸将说:“各率本部人马,不要乱动。”然后带着人进去跟劫匪谈话,说:“把他的你们胆大死了,敢劫持大将军,还想不想活了!我受命讨贼,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将军就忘记使命。”然后流着泪对夏侯惇说:“我也想救你,可国有国法,我没办法。”你死了别怨我。
那些劫匪一看,这是要玩儿命了!当初只想着要挟他们,别碍了吕将军的事儿,没想到碰钉子了,吓得赶紧缴械投降,说:“我们只想要些路费回家去。”韩浩将他们抓了起来,一顿训斥,然后真送他们回老家。这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的做法深得曹操赞赏,当然,或许夏侯惇并不高兴。
枣袛跟韩浩都提议屯田,都认为这项措施能够帮助军国积蓄足够的粮食。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主将,就是士兵,说到底就是人的因素。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皇帝不差饿兵,要想将士能打仗,先得让他们吃饱,所以粮草是先决条件。有金城汤池,坚甲利兵而无粟,则不可守。这也就是为什么各朝各代都很重视发展农业,秦国的商鞅变法,依靠兴农来强军,最终灭了六国。汉文帝时期,国家跟匈奴相持,被称为“智囊”的太子舍人晁错建议募民屯田塞下,以农养战,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汉宣帝时期,西羌作乱,赵充国也正是用屯田策,让羌人进退维谷,只好投降。在曹操之后,诸葛亮屡次出蜀,一直受限于粮草,最后也在渭北地区进行屯田。屯田的效果显而易见,只是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不被众人接受。
而当时置屯田确实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众人都不赞同,有人还故意大言,欲沮败大计。总有这样一些人,守旧思想严重,总以为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不变法,抱着老办法不肯改变,而且也不愿意别人改变,或许是怕别人立功,或许只是想守旧,所以总说泄气打击人的话,想让你放弃。但枣袛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一旦认定,就坚持己见。今天去找曹操:“我想说一下屯田的重要性……”明天又来:“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屯田的紧迫性……”后天还来:“我想着重谈一下屯田的具体措施……”三番五次地说,最终说动了曹操。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屯田许下。收获粮食按比例分配,如果使用政府的牛,政府占六,百姓占四,如果是百姓自家的牛,五五对分。这样,百姓不用逃亡了,政府也可以征收到更多粮食。
屯田政策颁布后,百姓们刚开始也不赞同。很少有人应募,因为毕竟不自由。为了能执行下去,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政策,这下更加弄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逃亡了,也正应了商鞅的一句话:“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人都囿于所处的环境,百姓们站得比较低,很少能有人看得远,也不可能着眼大局,更不愿意放眼全局。当时有一个人叫袁涣,任职沛郡南部都尉。他对曹操说:“百姓就是这样,乐于故土,不愿迁徙,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强令他们去屯田,他们肯定不乐意。不如采取自愿,谁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也不勉强。”于是政府重新颁布法令,采取自愿,政策宽松之后,百姓高兴了,很多人反倒踊跃参与,军民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大生产呀么嗬嗨去了,屯田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屯田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政策实施的当年,就获得了很大收获,收得粮食百万斛。这样下去,那可就是大地主啦!尝到甜头的曹操马上下令,推广这一先进经验,屯田范围从许下拓展到各郡国。几年下来,各地的粮仓都存满了粮食。
而这个时候,其他各路诸侯都正在为军粮发愁。吕布在徐州站稳脚跟后,献帝在流亡途中日子过不下去,给吕布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到关西去迎驾。吕布太激动了,皇帝来了亲笔信,要投靠他,这可是无上的光荣,皇恩浩荡啊!可是一盘算,他冷静下来了,去是想去,可粮食呢?他现在虽然贵为一地之主,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最后这事只能作罢。
其实他也是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可惜被粮草束缚了手脚。
袁绍在冀州时也有军粮短缺的时候,于是,粮食不够瓜菜代,幸好北方桑葚多,村子里,尤其坟陇上,到处都是桑树,桑叶喂蚕,桑葚喂人。士兵们都爬上树去吃桑葚,满树都是人,一个个吃得满嘴紫黑。
还有袁术,他跟兄长袁绍一个命,缺粮严重。这事得怪他自己,扑腾得过火,弄得百姓四处逃亡,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军粮也收不上来,比西门豹到邺县时看到的景象还惨。所幸江淮间多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干脆让战士们捞水里的蒲赢吃,个个吃得面呈菜色。老百姓也没东西吃,只好你吃我我吃你,拾骨而爨,易子而食。
至于那些小军阀,没吃的就掳掠,抢老百姓,吃饱了就扔掉剩余,日子过不下去,自己溃散的更是不可胜数。
曹操从建安元年开始,先后征讨张绣,征刘表,擒吕布,从建安四年到十二年,消灭了袁绍父子,征讨三郡乌丸,又向南征讨刘表,征讨东吴,关中,汉中,连年用兵,粮食很少匮乏。兴平元年屯田之前曹操攻打吕布,粮食不足,不到一万人的部队,时任东平相的程昱给曹操准备三天的粮食尚且凑不够,夹杂了很多人肉。而建安十六年征关中时,曹操几万大军的军粮全部由河东一郡提供,战事持续了几个月,结束时,河东郡尚余粮食二十多万斛。
屯田政策的推行,是曹操军事强大的基础,为曹操积蓄了充足的军粮,不用为粮草担心,军民也没有运粮之劳,正因为有粮草保障,曹操才能在几十年里剪灭群雄,克平天下。
注:因为水平有限,我能知道的关于曹操屯田的故事就这些了,至于屯田的详细政策,裴松之的注解中似乎没有说明(也可能是我读书不细心)。万事不决问度娘,度娘中是这样介绍的:“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这就解释了百姓们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这么做。但这些资料没有注明出处,所以附录在后。如果有朋友知道更多细节,望不吝赐教。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