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骨肉瘤的发病率约为3/100万,占恶性肿瘤的0.2%。目前的治疗手段虽然已经大大提高了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但仍达到不满意的治疗效果。几十年来,骨肉瘤的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辅助治疗方式和评价手段等诸多焦点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成为骨肉瘤治疗的瓶颈。笔者试图对我国骨肉瘤领域的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评述分析,以客观看待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骨肉瘤治疗的选择提出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骨肉瘤的特性
骨肉瘤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细胞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骨肉瘤细胞的染色体多发生突变,但是其突变模式以及部位多不固定。
骨肉瘤主要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仅少部分发生于中轴骨和骨盆,其预后较四肢骨肉瘤差。骨肉瘤不仅容易复发而且早期转移率高。
在初诊的骨肉瘤患者中,约有10%~20%的患者已经出现远处转移,且90%为肺转移,骨肉瘤一旦发生转移和复发,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其5年整体生存率为20%~30%。
骨肉瘤的特性决定了其目前的治疗效果。针对骨肉瘤预后不佳的问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试图通过基因测序、化疗药物筛选等个体化诊疗手段来提高高危骨肉瘤患者治疗效果,但上述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患者是获益的。
因此,有必要在骨肉瘤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只有“找到病因、对症施治”,有可能在骨肉瘤治疗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二、骨肉瘤的治疗现状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骨肉瘤治疗模式为:“术前新辅助化疗+肿瘤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放疗不作为骨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仅为一种减轻疼痛的无奈选择。
除此之外,介入治疗、冷热消融治疗等也已成为骨肉瘤的辅助治疗手段。另外,还有一些治疗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比如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等。
然而,在国内上述辅助治疗方法多以单中心临床实验为主,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已有复发或转移以及特殊部位难以手术切除的患者。这种治疗患者的特殊性及辅助方法的多样化严重影响了不同辅助治疗效果的评价。
1.骨肉瘤的化疗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骨肉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经从过去的不足20%提升到现在的60%以上,保肢率也达到了90%以上。
这一疗效主要归功于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的治疗模式的开展。骨肉瘤的化疗从一开始的单药应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药联合,但其中一线化疗药物的选择仍然是阿霉素、甲氨蝶呤、顺铂和异环磷酰胺四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