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解暑神药”。第二是绿豆汤。第三是冰西瓜。
虽然藿香正气水也有“头痛来一支、腹胀来一支、呕吐来一支”的全能型功效,但它被中国人提起,还是因为可以防暑、解暑。不仅很多需要户外作业的单位(交警队、矿山、环卫、快递)会定期发放,连很多中小学都免费派发,“严防孩子们中暑”。
藿香正气水在国内太知名了,天然地和抗暑联系在一起要谈藿香正气水的效果,得先谈中暑的原理。所谓中暑,是指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人体的水分和盐分快速流失,从而产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后果。人一旦中暑,应立刻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而拿藿香正气水解暑则是“火上浇油”。它其中含有40%至50%的酒精,有人做过实验,喝10毫升藿香正气水,酒精测试数值达202.3,这远超了醉驾的标准。而酒精有脱水效果,会加重人体脱水、加强不适。可以说,起到的完全是反效果。
WHO(世卫组织)和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均要求,人在中暑后不可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不过,中医自有说法。中医学界把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强调藿香正气液不可以治高温下的中暑(阳暑),但可以治“乘凉饮冷太过”的“阴暑”。比如,你在暑天遭受了“外寒”,贪电扇、空调而受了“风寒”,冰棒吃太多而“脾胃湿寒”,这些让人听不懂什么意思的玩意儿,藿香正气水就可以治。
中暑也分阴、阳是无稽之谈然而,这个所谓的“阴暑”更加可笑。中暑是高温和散热失衡诱发的,跟空调屋待得时间久刚好相反。如果在夏天你感到畏寒、乏力、腹泻、呕吐,这很可能是胃肠炎或消化道功能紊乱导致的,和中暑无关,和你在路边撸串儿有关。
不仅无效,而且可能有害先谈最重要的一点,有小孩的家长,一定要看仔细。如果在服用藿香正气水同时,又服用了一些特定药品(如头孢类抗生素),会和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产生作用,会出现“双硫仑反应”,即用药后饮酒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
这就是饮酒后轻易不要服药的原因。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藿香正气水会起到和饮酒同样的效果。“双硫仑反应”的后果是挺严重的,可能诱发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乃至死亡。
再来看藿香正气水中的两味中药。一个叫“厚朴”,有毒。早在1993年,《柳叶刀》就刊登了一篇关于厚朴具有肾毒性的报道。
另一个叫“生半夏”。1998年,国务院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毒性药品定义为“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一共有28种毒性中药名列其中,“生半夏”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会说,“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一个根本无法预防、治疗中暑的藿香正气水,有必要去冒风险吗?
即使有这些潜在风险,藿香正气水在中国的销路还是特别广。这一点,从批文数量就可看出。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数据库中输入“藿香正气水”,一共出现173条批文。
“藿香正气水”成为厂商追逐生产的对象世卫组织大力推荐的真正的“解暑利器”却无人知晓防暑和解暑的概念是不同的。目前,并没有药物可以预防中暑,所以不建议常备和服用所谓的“防暑药”,“家家必备的六种防中暑药物”这就属于忽悠人的。要想预防中暑,唯一的方式是做好避暑措施,比如高温天气少出门,若在户外工作,至少每隔半小时就应该喝水,并且尽量减少连续工作时长。
但解暑确实有办法。除了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外,解暑的关键只有两点: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所以,不管是世卫组织,还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推荐在中暑后使用口服补液盐(ORS),这是最有效、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解暑利器”。
口服补液盐(ORS)才是真正的解暑利器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任何年龄、任何原因引起的轻重度脱水,它最广泛的用途是治疗腹泻时脱水现象和电解质的丢失。基于同一原理,它也可以解暑。而绿豆汤和冰西瓜,相比于藿香正气水,虽然好得多,但唯一的作用也就是补充水分,而不能补充电解质。
很多人都知道,中暑之后要喝淡盐水,但这样做只是补钠,更加重要的钾离子不能补充。而口服补液盐中不仅有钠还有钾,还有适量的葡萄糖,葡萄糖可以迅速补充热天消耗掉的能量,还能促进电解质最大程度地吸收。而且口服补液盐(ORS)的价格非常便宜,到处都有的卖,但在国内却少有人知道它在解暑界的地位。
与其出台不靠谱的“防暑指南”,不如坚决贯彻高温停工
截至本月27号,江苏高温进入第5天,中暑死亡病例已达16人。
高温是会死人的,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清晰的认知,以为“高温预警”只是说着玩玩的,降温费也是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其实高温的危害面,一点也不比大家最近一直在关注的洪水小。
有关政府部门,与其发布有误导性的指南,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首先,高温停工应该坚决贯彻。虽然各省都出台了《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有诸如“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当日应当停止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全天户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等规定,但执行状况惨不忍睹。
这里面牵扯到两点。其一,温度真的达到限制后,大量企业不会去执行,尤其是赶工程进度的时候,这方面的监督处处是死角,只能依赖个人举报。而很多露天工作的工种,工资是日结制,出来打工就是赚钱的,停工就是少一天工资,很少有人会去举报。
其二,坊间一直流传“最高气温是政治问题”、“达到37℃就不敢往上报了”等传闻,这是基于民众“气象局报的数字和实际体验不符”的感受。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误区,一般说来气温瞒报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气象台的气温,是在百叶箱中测得的。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标准气温是在距离地面2米高的百叶箱中测得的空气温度,是遮光通风处的气温。而民众拿个温度计去测地表温度,数据当然很吓人。这种不信任,是一种深层的不信任,建立在有关部门长期忽视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保护基础上。
另外,在高温天气连续出现时,政府应该特别考虑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一些有纳凉条件的公共场所,应该积极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尤其是一些长期空置空调永远在运转的地方。比如绍兴政府,就把政府机关会议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每晚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外来务工人员可免费纳凉休息。
防暑是一个重大的民生话题,它虽然不如抗洪救灾看起来气势磅礴、大爱无疆,但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需要谨慎、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