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市场上孤儿药如此紧缺?中国孤儿药创新联盟发起人郑维义很直接地指出:因为不赚钱。只是药企们忘了一件事,制造孤儿药背后带来的平台价值和社会效应。
除此之外,国内对孤儿药的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众多专家建言,要打通孤儿药的市场通道,让孤儿药不再孤独,需要打破政府和企业的种种壁垒。
现状:没人管,国内孤儿药真的像“孤儿”
一个新药品从生产申报、临床试验到通过审批上市,在中国可能需要2年,甚至5年,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人在这种等待中去世;而在美国,如果是创新孤儿药,这个时间最快的审批时间仅仅为6个月,这种强烈的对比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缺乏罕见病相关法规
基本上孤儿药都是由罕见病引起的。但是诺华制药(中国)肿瘤事业部药政法规事务总监、RDPAC孤儿药小组组长张晔提出,孤儿药和罕见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必须要分清楚。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悦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什么是罕见病?怎么界定、如何界定?这都需要相关法规来明确。但现实是,没有。
杨教授认为,罕见病定义是身份确认的程序,要建立一个孤儿药体系,这就是前提。要想让药企去研发制造孤儿药,就必须以国家政策或者法规的形式予以激励,让药企有收回投资乃至挣钱的预期,否则一时的支持难以让药企保有长久激情。
他认为,这种政策法规激励主要可以是:缩短新药审批时限,采取特殊通道方式;上市政策扶持,企业税收减免,倾斜性的定价以及享有市场独占期等等。
缺乏罕见病数据库
“在审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病在中国算不算罕见?我们特别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很多疾病没有流行病学数据,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张晔指出了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我们没有流行病调查,也没有登记制度,因此我们连自己的家底都摸不清楚:中国有多少常见的罕见病、到底有多少患者?”张晔说。
没有相关数据支撑,药企就不能确定要不要研发生产罕见病产品。张晔指出,“国外对很多罕见病都有相关数据库,我们能不能利用?是否适用于国人,目前我们比较困难的。这是应该国家积极去投入去做的,同时,这些数据现在没有,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获得的情况下,我们要不要研发罕见病产品,要不要批准罕见病产品,这是我们从事罕见病研发和注册工作的人,经常考虑的,包括我们的药品审计部门也经常考虑,我们的罕见病的产业、事业,到底路往何处。”
缺乏患者参与
病患病例对孤儿药的研发、罕见病的治疗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我国,患者都是孤立的。医生、患者、药企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另外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