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学教师班主任,这个班级有几个智商偏低的孩子,还有不下五个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伴有多动症,以及几个特别闹的调皮大王,每次全班各门成绩垫底,家长多敷衍了事,没能力管理孩子,或者做找借口。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教学难度加深,尝试了各种方法,并一直讨教有经验教师。上课由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备感吃力, 现在我天天生活度日如年,事业不如意,20 多岁的美美的女孩却变成了怨妇,我该怎么办呢?
苏德中,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优儿学堂CEO我欣赏题主寻求协助的态度,我希望以下答案能解决一小部分题主(以及与题主面对共同处境的人)的困惑。
但凡涉及到教育和医疗问题,大家的看法就很难变得中肯客观。不得不承认的是,教师和医生这样的职业实在是经常令人误解。20 多岁的新人教师,经验不足,也没有经过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培训,面对多动症、严重感觉统合失调,只要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收效甚微,我觉得他人不应该苛责什么。
很多人总对教师抱有一种期待,认为通过悉心的教育,再差的孩子都有变得优秀的可能。这种误解,来源于这些人对于「教育」理解的偏差,也是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不尊重。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和严谨的事情,光靠耐心和鼓励,根本不足以改变所有事情。
· 为什么不能全怪老师?
题主面对的最大问题在于,这些孩子的程度和症状都不同,因此需要的相对治疗或干涉也不会是相同的。根据题主的描述来看,就得分成以下几类:
智商低下:其实需要更具体的描述,确定是否是发育迟缓的一种,并且需要适当调整课程的难度; 感觉统合失调:可能是发育迟缓,孤独症也有可能。需要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行为训练(ABA)等等; 接受能力差:同样需要更具体的描述,可能是智商问题,也可能是孤独行为,或者发育迟缓,需要社交或者同理方面的训练; 多动症: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药物。所以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塞进一个班,用同一个教案,同几门课程,同一位老师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些孩子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都应该有针对性的方法,正如很多答案所说,一般国外这样的情况都需要特殊教育和专业心理辅导。
· 孤立,才是对这些孩子的最大伤害
奇怪的在于,很多认为教师身负「教导好每一个孩子」的责任的人,却又对学校这一教育机构进行分班的做法视而不见,甚至认为其是合理的。实际上,通过成绩进行优差分班,再分配现有教师资源的行为,是对「差生」和「特殊学生」的一种放弃,我认为此举非常不妥。
孩子是敏感的,经过分班的他们完全能分别「好班」和「差班」之间的差别,一旦他们觉得自己被放弃了,就很有可能自暴自弃。而被分配到「差班」的老师,通常是没有经验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或者即将退休的老人。新人经常会因此质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变得越来越痛苦,甚至怀疑教育的意义。老人则逐渐没有精力再去管理,开始对自己的执教生涯失望、愤怒。
其实除了治疗与辅导本身,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身边要有朋友家人共同帮助和陪伴关注这些孩子。所以更好的办法应该是给他们别处其他孩子的机会,而分散在不同的班级,定期有同学老师和他们交流,再配合专业的辅导服务,会对他们大有裨益。
· 改变教学目的和方法
解决题主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当然是聘请专业的特教老师或辅导专家,但这需要社会配合,家长配合,校方配合,是大家共同努力来承担。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实就是很残酷,这想必超越题主能力,我只能提供一些折中的办法。
政治不正确地说,我们没法对这群孩子抱有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期待值,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到孩子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来讲,学习新知识并非首要目的。既然给这些孩子设计教程不太实际,不如改变教学目的。譬如鼓励他们发觉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帮助他们训练自己的各项生活自理能力,多元开拓他们的心智成长等等。
除此之外,很多人只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譬如这一位题主,如果长期努力得不到效果,因为教学结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怨自艾,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学生,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改变差生」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实际进行过程绝对是千难万难,其中辛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我很理解题主的担忧,正如医德不能用来救人一样,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师德,依靠不放弃。
教育从来就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你我都应该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