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建国后为何赋闲 为何建国后很少提起朱德?

以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初汉三杰”为例,就能看出历代开国功臣的三种境遇。


第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代表人物韩信

夫韩信者,不世名将,一代兵仙。所以刘邦一直对他心有余悸,韩信本来想当齐王,为了便于控制,刘邦偏偏封了他一个楚王。而后又以伪游云梦泽之计,将韩信擒获,贬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韩信心中郁闷,便于陈豨里应外合,图谋造反。因家臣告变,消息泄露,吕后听从萧何之计,先下手为强,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的钟室,夷三族。

朱德建国后为何赋闲 为何建国后很少提起朱德?

韩信的结局是名将的普遍结局,其实质是君权与将权之间的拉锯战。君主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削弱将权。将领为了自保,必须压制君权。双方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只有大开杀戒。要么是名将驱除皇帝,成功者如朱棣。那么是皇帝清扫名将,成功者如刘邦。但前者的困难远远大于后者,所以我们在史书中看了一幕幕功臣被屠杀的惨案,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类功臣,最为悲惨。


第二:以短授君,自污保身,代表人物萧何

夫萧何者,肱股之臣,治世良才。虽说萧何和刘邦是老乡,但刘邦对他依旧不信任,当初萧何去追韩信的时候,有人诬告萧何谋反,刘邦听后就气得破口大骂,信以为真。萧何也深知刘邦的习性,于是后来刘邦在前线于项羽作战时,坐镇后方的萧何主动将自己家眷送到刘邦军中当人质,并拿自己的家财资助国库,刘邦高兴大赏萧何家族。刘邦总是询问使者,萧相国在长安怎么样?只要使者说萧相国爱民如子,深得民心,刘邦就闷闷不乐,沉默不语。萧何听后十分害怕,便开始贪污公款,侵占民田,搞的民怨四起。刘邦接到百姓的告状,高兴的合不拢嘴。

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萧何虽然犯了罪,但也让刘邦抓住了自己把柄,消除了戒心,那在刘邦眼里这就不是错!作为人臣,在发挥才能的同时,还要让君主消除对自己的戒心,这个度是不好把握吧。成功者如萧相国,失败者如年羹尧。此类功臣,最为心累。


第三:不问政事,清心寡欲,代表人物张良

夫张良者,千秋智者,绝代谋圣。史书记载张良貌如女子,但他前半生干的事,比任何爷们都要爷们。他先在博浪沙设埋伏,刺杀秦始皇。后来在协助刘邦,秦宫谏言、勇闯鸿门、下邑画策、释疑群臣等等,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世功勋。然而到了晚年,张良就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自古激流勇进者易,急流勇退者难,张良就是一个懂得退的人。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正在一幕幕上演。萧何为了自己政治理想,夹着尾巴做人,在夹缝中艰难行走。而张良即不沾军权,也不揽政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吕后十分感激张良,便劝他保留官位,仍服就人间烟火。此后虽然在政坛中少了张良的身影,但他却够得以善始善终,颐养天年。此类功臣,最为逍遥。韩信、萧何、张良——刘邦手下最杰出的三位人才,分别用三种不同的处事方式,换来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最后来看看我们的朱老总处事原则,他的一生不正是张良吗?

建国前点兵统军,冲锋杀敌。建国后下棋植兰,深居简出。

以武人之身,行隐者之逸。远政权之争,获人伦之全。

处人间最是非之地,做红尘最雅致之事。得名不朽,得寿九十。

上联:封勋居首,恰似云台邓禹,凌烟长孙,赢得大名不朽。

下联:为政知退,又见汾阳福泽,涤生大节,幸哉此身善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2051/117634119622.html

更多阅读

建国后党政军一把手最全名单 党政一把手四个不分管

前几天,全国民众还沉浸在奥运的喜悦中时,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离世。华国锋当年可是党政军一把手,不过当他在低调中走过了晚年的岁月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他的名字还很陌生。其实,不只是华国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

声明:《朱德建国后为何赋闲 为何建国后很少提起朱德?》为网友句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