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筵的两款流传至今的肴馔
文/王明军
南宋御宴第十四盏:水母脍、二色茧儿羹。
南宋“水母脍”即是当下各大酒店永不淘汰的冷菜——老醋海蜇。我国食用海蜇要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是世界上最早食用的国家。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蛰的记载:“东海有物,状如凝血,广数尺,正方圆,名曰水母。无头目,所处则众虾附之,随其东西南北,可煮食之。”古籍中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海蛰“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虾动蛇沉”。海蜇形如覆盖,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吸口周围有许多触手,帮助捕捉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被它戳伤,会引起皮肤红肿,疼痛难忍。
海蜇捕得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渍。味咸,性平。海蜇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有不少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有气味:碱温无毒。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明代时人冯时可撰《雨航杂录》记有治积等。福建、广东沿海民间有用于消痰散气,降血压和助消化等。
“二色茧儿羹”是长期被人们误解的一道肴馔,实际这是一款仿菜。扬州画舫录是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十八卷。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书中不仅有戏曲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其中记载了满汉全席中一道汤菜——满汉茧儿羹。此菜选料讲究、制作工艺精细。汤是用当地喂养的农家土鸡,加上金华火腿,肘子,湖鸡,排骨精心吊制的清汤,口味鲜浓醇厚,清澈见底,而毫无油腻之嫌。鱼丸子选用1500g左右的黑鱼,经过放血、宰杀、排酸、剔骨取肉,去筋膜、制成菜泥过箩,搅打上劲等工序制成象蚕茧一样的鱼丸,洁白细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将其加入枸杞、豆苗等物,使其色彩更加鲜明多彩,红、绿、白相间,使人赏心悦目,同时,枸杞又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尤其对年老体虚的人群,更具有实际滋补的意义。至于“二色茧儿羹”是哪两种颜色就无从考证了。旧署后唐冯贽编《云仙散录》记录了一款二色酒:“ 《常新録》曰:西門季玄造二色酒,白酒中有黑花,斟於器中,花亦不散。”唐宋时人喜欢美食有色彩,若将鱼蓉染色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二色茧儿羹”的做法:将黑鱼宰杀放血,放置冰箱保鲜10小时左右,顺黑鱼脊背劈开,去皮、骨刺、取净鱼肉,用清水漂净血水,打碎过箩,加盐搅打上劲后,再加入鸡蛋清、橄榄油搅成鱼泥。另起锅加入清水烧至50~60℃后,将一半鱼泥制成蚕茧形的鱼脯汆熟,另一半拌入少许竹炭同样汆熟。另锅中加清鸡汤烧开调味,加入汆熟的鱼脯、蟹黄、枸杞子和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