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在音乐方面有许多突出的贡献,早在许多年前就制造出了乐器。今天小编就和您说说古代乐器有些什么?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
“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 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柷(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据《新唐书?南蛮?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头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以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编钟
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不过,乐器总还是有娱乐的功能。在曾侯乙的“寝宫”里也放着一些乐器,这些乐器大概是用来演奏轻音乐的。曾侯乙墓一共出土了8种128件乐器,有人曾统计过,如果要演奏曾侯乙墓里所有的乐器,起码要41个人。
实际上,在曾候乙墓中,陪葬了20名妙龄女子,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6岁。人们猜测,这些女子就是曾侯乙的乐队成员。
有人说,曾侯乙本人可能也会演奏乐器,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弹起乐声悠扬的古琴。一个诸侯国王拥有如此多的乐器,人们因此猜测,曾侯乙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
在曾侯乙墓的所有乐器中,编钟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它在乐队中的地位只有现代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可以相媲美,就像一位威严的王者,青铜编钟曾经统领高雅音乐界,至少长达1000多年。
但是,这样的特权并没有维持到永远。
在山东洛庄一个西汉早期的王公墓葬区,考古人员在一个陪葬坑里,发掘出了一整套19件的编钟,它们和普通的军乐器混杂在一个坑穴里,完全没有了曾侯乙编钟的身份和气势,这套编钟的钟口有被挫过的痕迹,这是当年调音的方法,说明是实用钟,虽然直到西汉早期,编钟仍旧在铸造和使用,但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
和编钟相比,这个乐器坑里最大的收获是6套编磬,总计107件,比以往发现的西汉实用编磬的总和还要多。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原件已经破裂,不能发出声音,而洛庄发现的6套编磬保存得都比较完好,轻轻敲击,就能传出清脆的声音。乔建中介绍说,中国人讲“金声玉震”,金就是这个钟的声音,玉震就是指磬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合配起来,使得乐队气势宏大。
用天然石头做成的编謦用小木槌敲击,音色清脆透亮,悦耳动听,和编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古人把青铜叫做金,所以人们形容这两种乐器是“金石之声”,象征着最高贵的乐器和乐声。
从曾侯乙墓到洛庄汉墓,时间相距大约200多年,编钟和编磬的组合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编磬的地位和重要性似乎已经超过了编钟,虽然今天还不能确定汉代编钟编磬的具体作用,但曾经附着在乐器上的神圣感已经明显减弱。
今天,仍旧残留的原住民部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早的乐器和音乐生活。
原始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先民的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种叫骨哨的乐器,最初可能是作为联络的工具用于狩猎中,用陶土做成的陶铃摇曳时发出清脆的(www.aIhUaU.Com)声响,而把兽皮蒙在空心陶管上击打,就成了一面鼓。它们和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古老乐器。还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叫磬,专家推测它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应有勤介绍说,它的形状跟古代的石犁、石锄形状很相似,那个圆孔是用绳子吊起来敲击的,实际上,在古代就是在里面插一根棒,用来锄田、锄地用的,后来因为它这个形状,偶尔发现敲起来“当当当”的有一种美感,渐渐地不断用来敲击来感受那种美妙了。
中国古典乐器 - 古琴
据说,筝因为弹奏时发出“铮、铮”的音响而得名。筝的音色优美流畅,表现力强,低音部粗犷豪放,高音部慷慨激昂,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情绪。 琴和筝,都是产于中国本土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延用了好几千年时间,至今仍旧被中国人喜爱。 不过,在今天通行的不少中国民乐器,却并不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有一幅出土于唐朝墓葬的壁画,向我们展示了当年乐队的形象:乐工们聚精会神地操弄着各种乐器,管弦交响,金鼓齐鸣,场面十分宏大,各种乐器进退有致,搭配得体。有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笙、筝、竖笛和排箫,而有些乐器的样子却比较陌生,在汉代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过。从汉代灭亡到唐代建立,有近40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古中国的乐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怎样造成的呢? 早在西汉年间,探险家张骞前往西域各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笛和箫的演进最为明显。
出土在河南的一个文化遗址里的笛子,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乔建中介绍说,它就是人利用鹰的翅膀上那个比较粗的骨头,然后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来吹奏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