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基础教育一直都重视识字教学。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大量识字,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者的共识;这次新课程标准与以往仅注重识字的知识技能目标不同,提出了“使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个情感态度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而且应关注识字的质量,更应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这是当前识字教学研究的新视点。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进行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喜欢学习汉字情感的策略研究”。紧紧扣住新教材的识字编排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汉字的情感。
一、轻松愉快,情趣化识字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识字情境的情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轻松识字,快乐识字。
(一)与直观物象面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动态变化的表象相联系,因此利用课件、投影、实物等手段让学生与直观物象面对面,加深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感受汉字的魅力。如,人教版第一册《口耳目》课文安排了一组象形字的内容,象形字这种中国古老的汉字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描摹而创造的。在教学象形字“鱼”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然后出现楷体的“鱼”字,在图画与字之间演示“鱼”字的形体演变,用鼠标点击鱼头,鱼头变成“”,点击鱼身,鱼身变成“田”,点击鱼尾,鱼尾变成“一”。学生边看边叫“哇”,在直接观察中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后来他们又形象感知了“口、耳、目、田”等的演变过程,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与游戏作伴
教育家卡罗琳认为孩子们的工作是游戏,学习任务若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是孩子们最愿意接受的。人教版识字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识字;教材中安排的各种有趣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
而对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应创造一些游戏来突破它。对于识字教学中“要求会写的字”,教材中没有一一列出每个字的笔顺,但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学生应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让学生反复看老师范写,学生会厌烦也容易分心,看一遍又记不住,怎么办?教师可设计“天下太平,你输我赢”游戏教学。这种游戏重在考查生字的笔顺书写是否正确,双方猜拳决胜负,胜的写一个笔画,谁先写好“天下太平”四个字为赢者。在生字书写指导、巩固中,教师可常取此法,将教材中“要求会写的字”代替“天下太平”安排赛事。于是在游戏中,不仅突破了识字写字难点,而且学生会不知不觉快乐地完成一个识记生字并规范书写的过程。游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生字,而且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发觉学汉字、学语文是多么有趣!
(三)与想象牵手
汉字通过横、竖、撇、捺、折等的奇妙组合,组成一个个美妙的字,激起人无穷无尽的联想。而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因此在生字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汉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地活动起来,效果特别好!
如,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六课中的生字“藏”很复杂,怎么让学生记住它的字形和字义呢?让学生分析“藏”由几个部分组成,然后发挥想象力,编个故事记住它。孩子们的想象力令人赞叹不已:“有个大臣(写“臣”)发现敌人追他,就赶快跑到一个卖兵器的地方。他看见一团草,就马上拿来放在自己头上(写“艹”),看见木柴,又连忙搬过来,放在自己左边(写“”),最后,他发现自己右边还露在外面,就赶紧拿几件兵器遮住(写“戈”)(正好组成藏字)。敌人追上后,看了看就走开了。”师问:“敌人为什么没发现他呀?”生答:“因为大臣藏起来了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轻轻松松地记清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学生们兴奋地说:“这个‘藏’字太有意思了,太容易记了。”这样记字,尽管不很科学,但充满童趣,偶尔用之,无可厚非。
二、贴近实际,生活化识字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生字“合”并不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教学时老师可提问“你们在哪儿见过‘合’字呀?”“在哥哥的考卷上见过!”“在花店里见过!”“在爸爸和他同学的合影上见过!”“在‘一人一口酥’的故事里见过”……教师根据教材中生字编排的难易程度,积极引导,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有效地充实了识字的空间。由于这些回忆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学习汉字就更自主,识字积极性就更高了。
生字的识记可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理解也可以,因为人教版编排的教材都是很时代化、生活化的。如,人教版第一册《识字4比一比》中对量词的理解,当学生在课文的反复朗读中感知量词“群、堆”的用法后,教师问:“生活中你还见过一群什么?一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边说师边板画具体事物,然后让学生发现,用“一群、一堆”表示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们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在理解运用情况下,通过探究不断发展。
识字教学贴近儿童生活,与儿童经验“相似”,儿童就会由衷地高兴,热情就会高涨,这其实运用了钱学森先生积极倡导的“相似论”原理。
三、主动探究,规律性识字
汉字传载着中国的文化,承载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多方面信息,得益于它形象而又寓于理性的规律性建构体系。因此在学习汉字时,应挖掘汉字文化,探究汉字构字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快乐。
(一)挖掘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不竭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内驱力。汉字本身携带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趣闻、故事,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也有许多趣味汉字练习,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和利用,可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逐渐形成热爱汉字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版第二册第五课中生字“家”就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原始社会人们靠渔猎为生,当时把猪叫豕,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家”的原意就是指野猪养在屋里头。教学中引进“豕”,并给学生讲“家”的来源,学生学起“家”来津津有味。识字教学中汉字知识的引入,汉字故事的讲述,汉字历史的展现都是对汉字文化的挖掘,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字。
(二)发现汉字构字规律,享受探究之乐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与一般拼音文字的最大不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人教版教材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专门编写识字单元,以第一册为例,其安排两个独立的识字单元,每个单元四课。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汉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构字规律有所领悟,会产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
会意字是汉字中常见的构字方法。人教版第一册《识字2日月明》为会意字识字,以“日月明,鱼羊鲜,二人从,三人众……”的韵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认识12个会意字。学生在读韵文、谈发现中渐渐明白“日月为明、二木为林,三木为森”的字理关系,很快认识了这些生字。为了激发学生识字热情,感受识字兴趣,我请他们说一说还认识哪些“品”字形的字。学生从同学名字中发现了“磊、鑫、犇”。我又问:“你们能试一试用这种方法造字吗?”“三山、三田、三火……”学生说了很多,虽然只有“淼、焱”是正确的,但他们发现了构字规律,尝试了创造的乐趣,自主识字的愿望更强烈了。
(三)探索字形编写特点,感受汉字形体美
人教版教材编写比较科学,不仅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造字规律,而且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要写的字。像第一册,每课有意识地编排了同笔画或同偏旁或同结构的3~4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利于学生比较发现、探究写好字的规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教材字形编写的特点,比较这些字的异同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探究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识字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比较探究字形,如,观察“小”和“少”的异同点,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探究写好字的要点。唤起学生的主动识字情感,探究意识,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者所做的是适当的引导和充分的肯定,以范写和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写好字,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主动识字的成功喜悦。
四、多次见面,多元化识字
人教版教材编排生字,分“要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两类,它们要求不同:该认的字要认得牢固,该写的字要写得正确。该认的字数量多,又不提倡对每个字进行分析、书写,怎样才能使该认的字认得牢固、识得开心呢?可行的办法,就是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多元化识字,使识字得以巩固。
教学第二册《识字4比一比》时,教师先用“让我们跟小明去乡下爷爷家玩一玩吧”为导语,出示课文插图带学生入境,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小明爷爷家院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东看西看,不断交流。当可爱的小动物、小果子和相对应的生字词出现时,让学生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先和字词交上朋友;第二次再次出现字词,让学生连读事物名称,感悟各个词语意义是有机整合、分类编排的;第三次去掉图认读词语;第四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能认读生字。多层次、多形式地复现生字使学生从整体上识字,感知生字的音形义。接着教师还设计了朗读课文识字—理解量词识字—探究写字识字—快乐游戏识字—课外拓展识字等环节,让本课的十几个认读字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多次再现,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和生字反复见面,快乐重逢,当堂识字,当堂巩固,体会识字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汉字。
紧扣人教版识字教材的编排特色所采取的多种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大大提高,看到汉字就想问:“为什么‘精’是米字旁?‘虾’是怎么造出来的?‘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呀?”;一个“包”字,学生就能加上15个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一个“景”字,就有8种识记方法,一个“暖”字,就可以给它编一个生动的故事;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非常高,词汇越来越丰富,口语越来越流利。一句话,他们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并深深喜欢上了学习汉字,逐渐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参考文献:
1.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徐桂芬:《小学生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刘孟斌:《让识字教学充满童趣》,《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0期。
7.游泽生:《遵循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2期。
2008-12-01 摘自《小学语文》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