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称。 此石群学名“排衙石”,是衙署中下署官员参谒长官的仪式,或者说顺序,这在清漪园时期和颐和园时期都是有可能的。清漪园时期的大报恩延寿寺坐北朝南,乾隆为母祝寿时其大臣按官品依次排列,逐一谒拜祝寿。同样颐和园时期的排云殿也是慈禧祝寿庆典之所,光绪皇帝和大臣同样按等级依次参拜老佛爷。所以在没有庆典祝寿之时,十二块儿形状各异的石头就如同等待参谒的中小官员在此守候。
另外“排衙石”也是湖南鹰潭龙虎山著名景观,当崇庆皇太后或者慈禧太后在大报恩延寿寺和排云殿拈香拜佛或者端坐之时,南面的十二块儿太湖石就如同龙虎山 “排衙石”一样犹如一道假象屏障:东西南北排列,高低起伏,气势磅礴。每当昆明湖水迷漫时,如一排“衙墙”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宛如神仙衙门,驼面峰、芙蓉峰、石鼓峰、玉屏峰、天马峰、令箭峰、石笋峰、仙人仓等尽显眼前。
当然民间附会把“排衙石”称为“生肖石”也未尝不可,就如同“青芝岫”民间演绎成米万钟为此石败尽家财的“败家石”一样,也为导游吸引游客添加些佐料罢了。
二、来源 1、现在出版的书籍、颐和园解说词等刊物无一不说“排衙石”是畅春园旧物,但是笔者经考证认为此石群并非是畅春园遗物。同治当年曾经想恢复被英法联军没有完全烧毁的圆明园景观,当时记载从清漪园、静宜园和静明园拆运来2800余根梁枋,唯独没有记载畅春园,可以说同治时期畅春园遗物全无,起码木构全无,就是有点景的观赏石也早应被海淀镇周边官员商贾修建的大宅拉走了。其实最主要的是最近出现的乾隆时期宫廷画师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证明了了“排衙石”的来源问题。在乾隆建造清漪园之时此“排衙石”就已经矗立在大报恩延寿寺前的三排楼之间了,为此笔者又专程拍照了现在“排衙石”和《万庆典寿图》的“排衙石”进行对比,大家可以从“排衙石”的基座和石头形状对比,完全一致,不用笔者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仔细观察比对。
2、如果乾隆时期的图画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再看两张1870年前后外国人所拍的照片,清漪园刚被烧毁后不久的排衙石照片(注意,此时的颐和园还没有开始重新修建),笔者在同一角度各拍了一张以是对比,石头、基座、甚至柏树全都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乾隆建造清漪园时期排衙石就存在了,其象征各级官吏在大报恩延寿寺前为皇太后祝寿。
乾隆年间张廷彦所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排衙石
图中牌衙石局部
现在牌楼东侧的排衙石,可以和上图比对
牌楼西侧的排衙石
1870年之前的老照片中的排衙石,注意,那时狮子还是石头的,西侧牌楼还保存较完整,狮子边上的幡杆石还在,《万寿庆典图》中一对儿狮子的两侧也绘制了幡杆
1870年之后的照片,这是最西侧的排衙石,当时被烧毁的西侧牌楼已经毁坏,但是的抱柱石和牌楼的半截柱子还在,说明颐和园还未动工修建(修建时东、西侧牌楼全都拆除,只保留了南侧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