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头,我首先做一番自我介绍。我在某开源社区负责管理与领导工作,曾经有八年时间在Canonical公司担任Ubuntu社区经理、主业是领导一个六人团队并通过自己的从业实践为社区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就在去年,我加入了XPRIZE网站。我曾经撰写过《社区的艺术》、《如何应对尊重缺失》等几本小书,建立起社区领袖峰会——每年抢在OSCON之前在波特兰召开——是Bad Voltage技术播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并不时创作点音乐作品。
我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社区管理层面。我认为拥有良好组织与协作体系的社区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从而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进而征服一个又一个单凭个人永远无法企及的技术高峰。开源正是这一领域当中光彩夺目的代表作,而我们也见证着开源社区概念不断拓展并普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当中。
其实在选择Ubuntu作为切入议题时,我刚开始是拒绝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不希望大家认为这篇文章带有偏见,就因为我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Ubuntu项目效力。请各位朋友摒弃偏见,相信我会以独立且真实的视角为大家呈现可信的探讨内容。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下面就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Ubuntu。
Ubuntu
我认为在评论Ubuntu的发展历史时,无论如何不应忽略其中一项核心性趋势——也就是对融合性的关注。融合性不仅在Ubuntu项目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给整个开源社区带来了深远影响。
对于正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来说,肯定不会对Ubuntu的关注倾向感到陌生。作为一套开源操作系统,Ubuntu曾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桌面领域,但如今其已经开始将桌面、手机、平板、电视、烤面包机以及独角兽定位系统平台等大量载体加以融合,并将其涵盖在一套单一代码库当中。Ubuntu社区希望能够借此让该平台拥有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使代码可以轻松在不同硬件之间往来迁移,而这将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与业务机遇。
这项战略调整直接衍生出多种关键性新产品:Unity、Mir、click package以及Ubuntu SDK等等。由此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包括Canonical的全新业务关注方向、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指控以及围绕Mark Shuttleworth展开的阴谋论般的真实动机揣度(虽然有些纷乱,但阅读相关消息确实能带来不少乐趣)。
然而这些遮天蔽日的尘嚣已经缓缓落幕,因此Canonical开发团队及公司得以继续构建自身理想当中的解决方案。很快,我就将有幸购买到世界上第一款Ubuntu手机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Ubuntu与手机的联姻能否带来理想的结果?
就目前来看,最终结果恐怕还很难断言。毫无疑问,工程技术团队已经完成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没错,我们已经看到的成果已经非常值得赞赏。他们构建起一套融合型移动环境,其中囊括了应用程序开发者平台、显示服务器、一系列应用程序、全部功能性部件(例如设置、网络、蓝牙等等)并推动其在硬件之上得以实现。即使是最苛刻的评论人士也应当为Ubuntu工程技术团队达成的惊人成就表示鼓励,毕竟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进度时间表也相当紧迫。
Ubuntu系统在移动平台上的探索之路取决于几大关键性要素:范围、简单性与安全性。
其中简单性与安全性两项元素没什么深入说明的必要。Ubuntu手机是一款能够轻易上手的产品,对屏幕边缘位置进行了合理利用,同时巧妙地利用通知信息帮助用户快速简单地访问密钥内容。同样,建立在Ubuntu手机之上的安全模式也非常出色,而Ubuntu安全团队也确实有资格凭借其拿出的成果受到我们的肯定。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范围”:作为一项消费级技术方案,Ubuntu手机旨在以简单方式帮助内容创建者将其成果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而全部能够利用的载体只有手机上的主屏幕。这些内容可以从属于某种专用范围(例如Grooveshark)或者是多种内容来源的集合体(例如音乐应用)。
要想评价这样的范围设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需要评估的元素主要分为两种:用户与内容创造者。
对于内容创造者而言,范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大家拥有一项服务、一套平台或者大量待发布内容,那么范围能够提供一种真正的低成本途径、帮助我们将内容展示给用户群体。我们的内容不再被隐藏在一个个应用程序图标之下,而直接被显示在手机的主屏幕当中。大家还可以将其与更多其它内容加以融合,从而将可视化程度推向新的高度。
同理可知,对于服务供应商与手机制造商来说,这样的范围设定同样极具现实意义。谷歌公司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服务层优势而形成了短、平、快的内容交付特质,从而在市场上占据着领导者地位。如果失去了这些服务,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么一类竞争性质的手机产品。因此,Ubuntu所采用的发展模式非常有趣——而且拥有足够明确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Ubuntu手机对于那些希望推出手机产品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内容交付的人们来说极具吸引力,但它在用户眼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这个嘛,恐怕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尽管范围概念从理论角度讲确实具备意义,但到底能否真正转化为积极的市场反响还有待观察。内容发布是一项严肃而容不得半点闪失的任务:如果大家找不到平衡点、单纯只靠数量庞大的消息进行无差别轰炸,那么人们根本不会加以留意、只会直接将其关闭。如果大家无法提供足够直观且具备可视化特性的内容,那么内容供应者则会放弃这种发布途径。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范围设定到底是以自然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以令人恼火的方式硬闯进应用程序当中。
不同人群虽然同样使用手机,但其希望达到的预期目标却完全不同。我用自己的手机收发电子邮件、查看社交媒体、进行网络信息浏览、发布播客以及观看视频等等。也有不少用户单纯利用手机接打电话并查看邮件。还有一部分用户会在手机上撰写自己的大部头著作。我们很难通过设定让范围模式充分符合以上每一类用户的实际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早在范围模式(例如内容发布)与应用程序(例如内容编辑)方案的起步之初就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差异。
因此,简而言之,范围模式成为相关企业在区分手机产品受众并在不引发碎片化问题的前提下实现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逻辑指引作用。真正无法说清的是,用户到底是否愿意或者说乐于接受这款崭新的Ubuntu手机。只有在手机进入市场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答案才会显现,不过我坚信上述理论是保障Ubuntu在新环境下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生而不同
尽管很多爱喷人士总是要对Canonical选择的这一总体发展方向指手画脚,而且Phoronix的头条报道也在为这种状况扇风点火,但我仍要对Canonical及其技术社区致以崇高的敬意、赞赏其在作出差异化新尝试方面所采取的举措。
我很佩服Mozilla以及Jolla在他们各自手机平台上做出的成果。虽然总体而言,他们所做的就是重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已经实现过的一切,但采取的却是有所区别的实现方式(而且FirefoxOS的诞生也是如此,将目标高度集中在重要的新兴市场身上)。不过Canonical却更进一步,选择了迥异于以往的方式:范围是一种新型模式,所采用的应用程序开发者模式也前所未见,而Ubuntu在手机上的实际表现更是让人迎来了久违的清新气息。
有了Ubuntu作为先头部队,Canonical将给已经积重难返的移动市场带来颠覆的潜在可能、并有信心利用新成果将其融入规模更为庞大的融合型体系,而且其实现方式完全遵循自由与开源精神。
这是一次需要面临风险的尝试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Canonical相当于把所有的鸡都放进了融合这只篮子当中,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则将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而且令人振奋的时代——不仅影响到Ubuntu、更影响到整个开源业界。
英文原文:http://opensource.com/business/15/2/what-ubuntu-phone-could-mean-open-source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