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直给世人留下儒臣的印象,尤其他的曾国藩家书,儒学思想浓重。其实,曾国也有另一面,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一名武将,他所带领的湘军,所到之处草木不生,令人闻风丧胆。有人曾评价他为披着儒臣的外表内里是一颗屠夫的心。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为止,长达近13年的起义席卷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江河日下的满清也在这场十多年的内战中打的山河破碎,一片狼藉。这场战争中,清朝没有依靠当初入关的骁勇八旗军,而是依赖于汉族武装,主力便是汉族大臣曾国藩创立的湘军。
湘军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在曾国藩的率领下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旷世奇功,几乎可以这样说,曾国藩几乎是再造大清,战争结束后,曾国藩进爵一等毅勇侯,封太子太保,几乎是汉人能够在满清一朝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了。湘军中走出的一系列将领,也纷纷成为日后满清的封疆大吏,一手撑起了洋务运动,创造了短暂的同治中兴。
曾国藩,儒家外衣,屠夫其心
但是,拨开历史的华丽外衣,再看湘军,也是残忍的。这支武装主要是由农民和底层知识分子组成,清末那个时候,人的体质是很弱的,湘军刚开始组建的时候也是战五渣,处处被吊打,但是曾国藩敢于屡败屡战,湘军硬是在战火中成长为劲旅。在这一过程中,湘军也变成了一只嗜血的军队,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湘军采取了及其血腥的报复手段,即,杀!杀!杀!凡是太平天国的,无论军民,一律杀之而后快。
咸丰八年,曾国藩创作集中体现“仁”这一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爱民歌”,要求士兵背诵传唱,做到“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然而,这个披着儒家外衣,自称曾子之后的人,其手下的湘军却缔造了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三场大屠杀。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对于湘军屠杀平民,官文这样解释:“奴才(官文自称)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英王陈玉成二破江北大营,东征常州和苏州,曾国荃乘机率军围困安庆,陈玉成不得不回师增援安庆,双方反复打了整整两年,最终,安庆守军因长锁被困,粮食吃光,只好搜食猪、狗、树叶、树皮,许多战士活活饿死。九月四日夜,清军在安庆马山脚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装上大量火药。安庆城墙被炸塌,城池被湘军攻克。曾国藩9月11日由东流赶到安庆城内,亲自指挥屠杀当地人民的罪行,杀得城内"实无一人得脱",还说"大快人心",难怪两湖人民喊他是"曾剃头",皖南人民喊他是"舂骨灰"。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曾国荃部攻陷天京,活捉忠王李秀成,此时的天京虽然被攻克,但是城内还有太平军十余万加上无辜老百姓几十万,太平军抵抗极为惨烈,死伤无数,拒不投降。因为大伙心里明白投降也是死,不如拉几个垫背的,湘军在城内几乎是逢人便杀,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令人发指!三十二年后,谭嗣同去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谭嗣同:《谭嗣同全集》),苦难深重的南京,就这样变成了一座空城。看到这里,你是否联想到多年后另一支部队在这里的暴行?同样是南京,但是这一次动手的可是同胞啊!
陈玉成就义前,曾大骂曾国藩
我不赞同将太平天国定义为正义,因为他们不配,同样我也不欣赏曾国藩,即使他被很多人赞颂。自古以来,无论何种战争,老百姓终究是无辜的,他们的命运被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无论一个人做过多大的贡献,只要是屠杀百姓的,均是贼寇,吾不齿也。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曾国藩另一面 儒臣的外表内里是一颗屠夫心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