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研评 姓名:姜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 指导教师:薛荣久 20050401
迈克尔 波特
竞争战略 姜玮
研评
2005 年 4 月 摘要 哈佛商学院教授
迈克尔 波特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 一权威 本文从迈克尔 波特教授 竞争战略 一书出发 结合其发表的相关论 文 对其竞争战略理论进行介绍和评论 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介绍了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 竞争战略 一书的基本内容 其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以及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 首先 本文对迈克尔 波特教授竞争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进行了 介绍 其次 本文概括了 竞争战略 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五力模型 三种竞争 战略 产业环境分析和竞争决策 然后 本文论述了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在学术和企业实践方面的贡献 同时指 出了该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还针对学术界对该理论的批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 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 并根据波特竞争战略相关论文 阐述了 该理论对中国企业在竞争战略方面的现实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概括为两方面 一 是加深了中国企业对战略含义的理解 二是纠正了中国企业的竞争误区 本文的独创性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以发展的角度动态研究波特的竞争战略 二是将波特教授定位为经济学家而非管理学家客观地评价他的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70 关键词 迈克尔 波特 竞争战略 五力模型 三种战略
II
The Study and Review on Michael E. 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Jiang Wei April 2005 Abstract Competitive Strate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ichael E. Porter, who is an outstanding economist on the com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his book, this thesis describes Porter s Competitive Strategy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The body of this thesis is devis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describes the history situation in which Porter put forward his theory; Part two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 Part three firstly describes the contributions of Porter s theory on the field of study and corporation, secondly this part points out some defects of the theory; Part four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n the China corporations. JEL Classification: M11 Key words: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five forces model; three common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II
致谢 衷心地感谢导师薛荣久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和不倦教诲, 并为作者创造了许多参与科研项目 进行学术活动的机会 特别是教育部重点课 使我受益匪浅 同窗好友方华和潘忠敏同学在论文构思 题 国际贸易竞争学 和资料搜集方面给予了无私帮助 同门师兄吴西顺 袁炜博提供自己的毕业论文 作为格式上的参考 同门师弟廖文为论文的后期工作给予了许多帮助 作者在此 表示一并感谢
I
一 前言 迈克尔 波特 Michael E. Porter 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 认的权威 32 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 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广受赞誉 的 产业和竞争分析 MBA 课程和关于竞争战略的多种讲座 1983 年 他应邀担 任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 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 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 带动了美国当时的经济复苏 此外 他还在美国国 会 行政部及多个国际性组织的经济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也是是 世界各地很多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的特别顾问 他担任了许多知名公司的顾问 1 如 瑞士信贷波士顿第一银行 杜邦 英特尔 宝洁 荷兰皇家壳牌等 波特 教授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 亚当 斯密奖和麦肯锡奖 拥有很多大学的名 誉博士学位 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分析产业环境的框架方法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以下简称 五力模型 就是他的杰出成就 他更具 影响的贡献是在 竞争战略 一书中明确了三种通用战略 波特认为 在与五种 竞争力量的抗争中 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 这三种战略是 1.总成本领先 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专一化战略 改革开发以来 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复杂和激 烈 竞争战略不再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更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波特教 授的 竞争战略 一书入手 先介绍背景和内容 再分析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和 局限 最后结合中国企业的竞争战略情况阐述该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二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 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是在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威胁 许多优势 产业逐渐丧失优势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随着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纵 深发展 市场和竞争日益国际化 二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正面临日本 西欧等国的威胁 使得美国在钢铁 家电 汽车等若干传统优势产业上接连败北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企业及产业竞争力下降的现实 1983 年初美国总统经济 顾问委员会在他们编写的 总统经济报告 第三章之中 专门就美国国际竞争地 位问题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1983 年 6 月 里根总统任命了一个由 30 个成员组成 的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 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调查研究 在 1985 年 1 2 月提出了一个题为 全球竞争 新的现实 的报告 报告中写道 在 1/4 世 纪以前 俄国人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它的发射和急速进入太空 对美国世界领 导地位和技术领先地位提出了非常明显的挑战 今天 美国遇到了类似的挑战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封底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Global Competition: the New Reality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hice,1985,1-10.
2 1
1
没有隆隆作响的马达声宣告它的来临 它是静悄悄的 几乎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来 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们国家 包括国内和国外 的经济优势地位遇到了强大的来 美国在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技术市场上丧失其地位 对 自国际竞争者的挑战 未来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影响 工业竞争力报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推动了学 术界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迈克尔 波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脱颖而出,积极 倡导对竞争的本质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
二
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
迈克尔 波特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后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做博士论文开始 波特就着手进行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1973 年 26 岁的波 特博士毕业后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产业组织学和竞争战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开设 了商业政策课程 随后又开设了产业和战略分析课 并一直给工商管理硕士以及 实业界人士讲授这些课程 他发现尽管经济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产业结构 但大都 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 与企业的直接关系不是很明显 并未引起企业界的注 意 因此他不仅以数量分析为基础 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学者式的钻研 而且还 以实业界数以百计的案例为基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将他 的学术理论原则广泛应用于商界的实践 因此成为了严肃经济学派中最早投身于 商业实践的先驱者之一 他采纳了产业经济学中称为 结构 行为 绩效研究模 型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并把该模型应用于商业 战略环境当中 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套在公司层面 行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 的竞争模型 五力模型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波特 1979 年发表在 哈佛商业评论 中,题为 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的论 文中 该论文的发表 历史性地改变了企业 组织乃至国家对战略的认识 被评 为 哈佛商业评论 创刊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论文之一 1980 年他出版了 竞 争战略 一书 波特通过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工具 发展和完善了竞争 战略理论 三 迈克尔 波特 竞争战略 的基本内容 ( 一) 产业结构与五力模型 公司环境最关键的部分是与公司发生竞争的某几个产业 产业结构强烈地影 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公司的战略选择 其特征决定了竞争作用力的强弱 进 而决定了产业的利润率 企业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 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 业结构 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 3 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作用力 共同决定企业竞争的强度以及利润率 这 五种竞争力包括 新进入者的威胁 客户的议价能力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供 货商的议价能力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见图 1 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3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第 13 46 页 2
供方 供方侃价实力 产业竞争对 手 潜在进入者 现有公司间 的争夺 买方侃价实力 买方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品
图 1 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资料来源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4 页
1 . 新进入者的威胁 对于一个产业来讲 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和现存企业的反击 进 入壁垒有七种 1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的单位成本随总产量的增加 而降低 表现在一个企业经营的每一个职能环节中 包括制造 采购 研究与开 发 市场营销 售后服务 销售及分销等方面 新进入者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大规 模生产 原有企业会对其强烈抵制 如果以小规模生产则要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 劣势 2 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意味着现有的公司由于过去的广告 客户服务 产 品特色或由于第一个进入该产业而获得商标信誉及顾客忠实度的优势 产品差异 建立了进入壁垒 它迫使进入者耗费大量资金消除原有的顾客忠诚 在如下产业 中产品差异可能成为最重要的进入壁垒 婴儿保健产品 无处方药品 化妆品 投资银行以及公共会计行业 3 资本需求 竞争需要的大量投资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 特别是高风险或 不可回收的前期广告 研究与开发等 而且顾客信用 库存及启动亏损等都需要 资本 4 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的存在构成一种进入壁垒 即买方由从原供应商处 采购产品转换到另一供应商那里时所遇到的一次性成本 转换成本包括雇员重新
3
培训成本 新的辅助设备成本 检验考核新资源所需的时间及成本 由于依赖供 应方工程支持而产生的对技术帮助的需要 产品重新设计 甚至包括中断老关系 需付出的心理代价 5 获得分销渠道 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理想分销渠道已被原有的公司占 有 新的公司必须通过压价 协同分担广告费用等方法促使分销渠道接受其产品 但采用这些方法就降低了利润 6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 比如专有的产品技术 原材料来源优势 地 点优势 政府补贴 经验曲线 在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产品的单位成本随公 司累积的经验的增加而下降 7 政府政策 政府能限制甚至封锁对某产业的进入 对进入的约束也可 通过控制 诸如空气和水的污染标准 产品安全性和效能的条例而巧妙地表现出 来 2 客户的议价能力 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 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 目 并且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中获利 所有这些都是以产业利润作为代价的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买方集团就是强势的 1 相对于卖方的销售量而言 购买是大批量和集中进行的 2 买方从产业中购买的产品占其成本或购买数额相当大的部分 3 从产业中购买标准的或非歧异性产品 4 买方转换成本低 5 买方盈利低 6 买方采取后向整合的现实威胁 7 产品对买方产品的质量及服务无重大影响 8 购买者掌握充分的信息 3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广义地看 一个产业的所有公司都与生产替代产品的产业发生竞争 替代品 设置了产业中公司可牟取利润的定价上限 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 替 代品的性价比越有吸引力 产业利润的空间就越小 识别替代品就是去寻找能够实现本产业产品同种功能的其他产品 如果某种 产品具备以下特点 则他们是应当引起极大重视的替代品 有改善产品性价比从 而排挤原产业产品的趋势 由盈利很高的产业生产的替代品 4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供货商可能通过提价或降低所购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威胁来向某个产业中的
4
企业施加压力 供方压力可以迫使一个产业因无法使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 利润 供方实力的强弱是与买方实力相互消长的 具备以下特点的供方集团将更强 势 1 供方产业由几个公司支配 且其集中化的程度比买方产业高 2 供方在向某产业销售时不必与替代产品竞争 3 该产业并非是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 4 供方产品是买方业务的主要投入品 5 供方集团的产品已经歧异化或已建立起转换成本 6 供方集团表现出前向整合的现实威胁 5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现有竞争对手以人们熟悉的方式争夺地位 战术应用通常是价格竞争 广告 战 产品引进 增加客户服务以及保修业务 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往取决于以下因 素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产业增长缓慢 高固定成本或高库存成本 歧异或转换成本欠缺 大幅度增容 竞争对手形形色色 高额战略利益 退出壁 垒大
波特 图 2 五力模型 的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 北京思创源管理研究中心内刊
5
这五种竞争力影响产品的价格 成本 与必要的投资 也决定了产业结构 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 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 并塑造对企 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才能处在行业中最具吸引力的竞争地位 见图 2 波特 五 力模型 的影响因素 二 企业定位与三种基本战略 企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 竞争位置会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是高 出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 即使在产业结构不佳 平均获利水平差的产业中 竞争位置较好的企业 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每个企业都会有许多优点或缺点 任何的优点或缺点都会对相对成本优势和 相对差异化产生作用 成本优势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擅长应对五种竞 争力的结果 将这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相应的活动相结合 就可导出让企 业获得较好竞争位置的三种一般性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 战略 见图 3 三种基本战略 4
战 略 优 势 被顾客觉察的独特性 战 略 目 标 全产业 范围 仅特定 细分市场
低成本地位
产品差异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
专一化战略 图 3 三种基本战略
资料来源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52 页
1 . 总成本领先战略 o v e r a l l c o s t l e a d e r s h i p 总成本领先战略 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 规模化的生产设施 全力以 赴地降低成本 严格控制成本 管理费用及研发 服务 推销 广告等方面的成 本费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 确保 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 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关系等 或着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 易 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 以及为建立起规模而对所有主要 顾客群进行服务
4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第 48 207 页 6
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 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 所获得的较高的 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 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 而 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2 差异化战略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 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 有独特性的东西 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 设计名牌形象 技术上的独 特 性能特点 顾客服务 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 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 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 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 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 极战略 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 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 先有所不同 波特认为 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活 动相矛盾 推行差异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 这 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 在建立公司的差别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 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 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 也并 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3 专一化战略 focus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 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 市场 正如差异化战略一样 专一化战略可以具有许多形式 虽然低成本与差异 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 专一化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 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 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方针都要考虑 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 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效 率 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 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 手们 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 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 别化 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 或者二者兼得 这样的公司可以 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普遍水平 这些优势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 胁 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限制了可以获取的整个市场份额 专一化战略必然 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波特认为 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中高人一筹 在一些 产业中 这意味着企业取得较高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产业中 一种战略的成功可 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 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 可能不止一个 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有效地贯彻任 何一种战略 通常都要全力以赴 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 如果 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 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7
表 1 五种力量与三种战略的关系
行业内的五 种力量
一 般 战 略
成本领先战略
产品差异化战略
集中战略
具备杀价能力以阻止潜在 进入障碍 对手的进入 买方侃价能 具备向大买家出更低价格 力 的能力 供方侃价能 更好地抑制大卖家的侃价 能力 力
通过集中战略建立核心 培育顾客忠诚度以挫伤潜在进入 能力以阻止潜在对手的 者的信心 进入 因为选择范围小而削弱了大买家 因为没有选择范围使大 的谈判能力 买家丧失谈判能力 进货量低供方的侃价能 更好地将供方的涨价部分转嫁给 力就高 但集中差异化 顾客方 的公司能更好地将供方 的涨价部分转嫁出去
替代品的威 顾客习惯于一种独特的产品或服 特殊的产品和核心能力 能够利用低价抵御替代品 胁 务因而降低了替代品的威胁 能够防止替代品的威胁 行业内对手 能更好地进行价格竞争 的竞争
资料来源 北京思创源管理研究中心内刊
品牌忠诚度能使顾客不理睬你的 竞争对手无法满足集中 竞争对手 差异化顾客的需求
三 1
具体产业环境中的战略分析和决策
具体产业环境中的战略分析
1 竞争水平低的零散型产业 在这种产业环境中要进行全产业和竞争者分 析 识别产业中竞争力量的源泉 产业结构和重要竞争者的地位 找出产业中造 成零散的原因 逐一详查在产业环境和第一步竞争者分析中造成零散的原因 依 赖于是否前述问题中任何一个可得到肯定的答案 如果第三步分析克服零散的机 5 会中得到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则第五步是选择最佳方法以对付零散的结构 2 新兴产业 从战略制定的观点看 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游戏规则 其竞争问题是全部规则都必须建立 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下发展繁荣 首要的是塑造产业结构 在对该产业积极倡导和追求自身利益之间进行平衡 新 兴产业中的企业一旦证明了自身价值 供应商和分销渠道就要为其做出某些改 变 还有对于现存和将来的壁垒做出判断 3 从迅速发展向成熟艰难转型的产业 衰落产业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四 种战略 领导战略 局部领导战略 收割战略 迅速撤资战略 衰落产业根据所 处产业结构的情况和对于残存需求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 见表
5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第 211 319 页 8
2 衰落产业的经营战略
表 2 衰落产业的经营战略
产业结构 尚佳 产业结构 不佳
资料来源 [美]迈克尔 波特著 高登第 李明轩译 竞争论 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12 页
对于残存需求具有竞争优势 采取领导地位 或利基战略 采取利基 或收割战略
对于残存需求缺乏竞争优势 采取收割战略 或迅速放弃 迅速放弃
4 全球性产业 全球性产业中有许多战略选择 一个企业必须做出的最基 本的选择是决定进行全球性竞争还是寻求一个局部市场 在该市场里它能实施防 御战略从而展开竞争 迈克尔 波特列举了四种选择 宽系列的全球竞争 全球 集聚 国家性集聚 保护下的局部一隅市场 2 战略决策 迈克尔 波特认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是帮助企业制定自身的战略决策 而 且还要使企业洞悉他的竞争者 顾客 供应商和新进入者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 的 主要包括三方面 纵向整合 业务能力拓展 进入新业务领域 见图 4 三 6 种战略决策 纵向整合是指在某一企业范围内把技术上不同的生产 分销以及其他经济过 程结合起来 考察纵向整合的适当程度 指导做出纵向整合或分解的决策 波特 教授给出的分析框架不是一个公式 而是一种引导 着重强调纵向整合的成本和 利益的重要性 提醒管理者对纵向整合可能暗藏的危险保持警惕 业务能力拓展涉及到资本总量和决定问题的复杂程度衡量 是企业面临的最 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 进行业务拓展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技术 结构 竞争 信息 流 管理以及政府因素 抢先战略是进行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该方法是企 业试图封锁市场的主要部分 使其竞争者失去增加业务能力的信心 并阻止其进 入市场 进入新业务领域可以通过内部发展 收购以及连续进入 通常经济学家认为 如果这些市场力量运行得很好 则任何进入决策也不能产生高于平均投资收益的 利益 而波特教授指出 即使把整合和管理一个新企业的所有问题搁在一边 在 良好的产业环境中 一个健全 管理不错的公司的内在发展以及成就还远不能确 保企业进入成功
6
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 第 324 382 页 9
前向整合
新领域
原
业务能力拓展
领 域
业务能力拓展
后向整合 图 4 三种战略决策
资料来源 根据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1997 年版编制
四 迈克尔 一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
竞争战略理论开创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崭新领域 推动了全球企业管理理论研 究的进步 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学人 杂志曾这样评 论迈克尔 波特 波特的使命是带来了一场知识革命 将管理与严密的经济学分 析融为一炉 用真实案例详尽地说明经济学理论 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 它 能同时激发学者和商业实践者
1 竞争战略理论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架起了一座桥梁 竞争战略理论是从产业角度来考察企业战略 强调了企业选择行业的重要 性 特别是行业结构的影响 还强调了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决定作用 正如波特自己所说 在竞争这块丰沃的领域里 我投入了 20 年光阴进行研究 尽管经济学出身使我谨守着经济理性原则 但我的志趣是掌握企业与产业的复杂 性 并找出更先进的理论供产业界所活用 我的目标是发展出一个严谨而实用 7 能够理解竞争的理论架构 并作为跨越理论与实务间鸿沟的桥梁 之前的经 济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产业结构 但大都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 所以他们进 行研究并未引起企业经理们的注意 竞争战略理论起源于波特对产业经济学领域 的研究 成形于他在三方面的实践过程 这三方面是 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过程 与工商管理硕士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 为美国公司和其它国际公司担当顾问工 作
7
[美]迈克尔波特著
高登第 李明轩译
竞争论 10
中信出版社 2003 第 IV 页
前向整合
新领域
原
业务能力拓展
领 域
业务能力拓展
后向整合 图 4 三种战略决策
资料来源 根据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1997 年版编制
四 迈克尔 一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
竞争战略理论开创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崭新领域 推动了全球企业管理理论研 究的进步 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学人 杂志曾这样评 论迈克尔 波特 波特的使命是带来了一场知识革命 将管理与严密的经济学分 析融为一炉 用真实案例详尽地说明经济学理论 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 它 能同时激发学者和商业实践者
1 竞争战略理论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架起了一座桥梁 竞争战略理论是从产业角度来考察企业战略 强调了企业选择行业的重要 性 特别是行业结构的影响 还强调了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决定作用 正如波特自己所说 在竞争这块丰沃的领域里 我投入了 20 年光阴进行研究 尽管经济学出身使我谨守着经济理性原则 但我的志趣是掌握企业与产业的复杂 性 并找出更先进的理论供产业界所活用 我的目标是发展出一个严谨而实用 7 能够理解竞争的理论架构 并作为跨越理论与实务间鸿沟的桥梁 之前的经 济学家们也一直在研究产业结构 但大都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 所以他们进 行研究并未引起企业经理们的注意 竞争战略理论起源于波特对产业经济学领域 的研究 成形于他在三方面的实践过程 这三方面是 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过程 与工商管理硕士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 为美国公司和其它国际公司担当顾问工 作
7
[美]迈克尔波特著
高登第 李明轩译
竞争论 10
中信出版社 2003 第 IV 页
管理学与经济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 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 其开创的年代是 1954 年 彼 得 德鲁克所著 管理实践 的问世 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 在书中 他精辟地 其 阐述了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 知 而在于 行 验证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成果 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而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 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迈克尔 波特 把管理理论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 经济学人 1994 管理 学开山鼻祖彼得 德鲁克所也评价他是 真正将这个工业经济的世界带入商业策 略时代的人 很多人将迈克尔 波特定位为管理大师 认为他的竞争战略理论可操作性差 其实 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始终闪烁着经济学家理性与严谨的光辉 体现出 对企业制定战略的普遍指导意义 而不是管理企业的操作步骤说明书 任何人也 写不出这种说明书 老子说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 以易之 竞争战略理论正是以 柔弱 而攻 坚强 的利器 2 竞争战略理论弥补了以往经典企业战略理论的不足 迈克尔 波特并不是战略研究的第一人 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之间盛行着三大主流战略理论 分别是钱德勒的环境 战略 组织相互关系 的战略思想 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以及安索夫的战略计划理论 钱德勒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六十年代初出版了 战略与结构 开创了研 究企业战略问题的先河 他认为企业只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方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企业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企业要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 应的战略目标 组织结构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 并随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这可以 总结为环境 战略 组织相互之间关系的战略思想 安德鲁斯主张企业经营战略 就是使企业自身与所遇机会相适应 仍然强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 础上 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过程 他还提出了制定战 略的 SWOT 战略分析模型 OT 是指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 O Opportunities 代表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 T Threats 代表未来环境发 展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SW 是指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的分析 S Strengths 代表企业经营优势 W(Weaknesses)代表企业经营劣势 另外 安德鲁斯还强调 战略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强调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安索夫是经典战略 理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在 1965 年出版了 公司战略 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 个有控制 有意识的正式计划工程 安德鲁斯强调战略的设计 而安索夫强调战 略的计划 他认为 战略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 8 构变化调整过程 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 这三位战略大师的思想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强调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 和市场的变化 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对环境和市场进行分析 二是企业战略的实施
8
曾庆学
龚敏
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
11
商业研究
2000 年 8 期
要求适应组织结构变化 三是强调建立企业的战略优势 四是强调企业的战略设 计与规划还强调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然而这些理论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是环 境分析过分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 而不重视宏观经济 社会文化 政治法律 等宏观环境的分析 二是缺乏对企业竞争对手的考察 很少有竞争因素的分析 只强调企业被动的适应环境 迈克尔 波特的竞争战略弥补了上述理论的不足之处 首先 作为经济学家 的波特在他的竞争战略理论中无不体现着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理论根基 他在 五力模型中虽没有把政府作为第六力 但在每一个作用力中都考虑了宏观环境 因为波特认为政府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是间接的 而且是对五力的每一个力产生 影响 比如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 而政府政策就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 因素 其次 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了企业发挥主动性而不是一味适应环境 三种基 本战略都不是被动地根据环境而制定 而是结合自身实力以及各种内在外在条件 制定的 最后 结合经济社会竞争加剧的现实 从竞争的角度研究战略 竞争 是竞争战略理论的精华 五力模型就可以看作是两项纵向竞争 三项横向竞争 即上游的供方和下游的买方是纵向竞争对手 潜在进入者 现有公司间的竞争以 及替代品是横向的竞争对手 三种竞争战略则是针对这些竞争作用力采取的通用 方法 最后 波特拓宽了战略研究的范围和视角 竞争不再局限于同一产业之间 还涉及到不同产业之间的纵向竞争 3 竞争战略 是波特 竞争三部曲 的基石 波特的 竞争三部曲 是经济学关于竞争的主流学说 竞争战略理论更是为 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竞争优势理论阐述了企业实行 竞争战略理论里提到的基本战略 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波特首创了 价 值链 的概念 指企业产品的设计 生产 营销和分销等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 并将其作为用于判定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 通俗的讲就是 竞争战略考虑 的是一个公司应该在哪些行业中竞争 又该如何进入这些行业 从竞争优势的角 度来看 公司层面的核心问题是整个公司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单一产业竞争战略理论是检验各种竞争状况的基础 但是越来越多的竞争延 伸到本国之外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波特提出了的著名的钻石模型 将 竞争战略理论国际化增加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地点在竞争中的作用 二是企 业如何通过协调跨地区或全球网络活动以获得竞争优势 波特打破了企业竞争战 略理论只考虑到企业国内的市场环境和国内竞争的局限 把企业竞争扩展到了国 际范围 这是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 总之 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发展 可以说是竞争战略理 论在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方面的拓展与延续 4 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迈克尔 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三种通用战略是当今 行业分析和战略决策的经典方法 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了指导思想 有些人
12
认为五力模型和三种战略从理论上看十分严谨 但实践上可操作性差 实际上竞 争战略理论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和框架 不是具体的运营与执行 步骤 战略不是企业挂在墙上的目标与口号 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 不是美好的 远景计划 而是如何使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就是成本领先 产品差异化以及 专一化 有人说这三个战略太泛泛太笼统 其实大智慧就是具有最普遍的适应性 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 竞争战略 一书的第三篇战略决策中 波特提出了 三种重要战略决策 纵向整合 主要生产能力扩展和进入新业务领域 这三种战 略决策也是经典的商业思想 笔者认为可以与五力模型和三种战略可以并列称为 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 无论是上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企业 细细想来他 们的成功无不体现了波特的战略思想 即使是多元化盛行 并购风兴起的背景下 公司的战略也许多了许多新名词 其实那些大多是改善经营效率的手段 企业都 会在活动中持续改善并效仿 而利润率上的差异大部分依赖于明确的战略 企业 家的取舍抉择正是战略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也就是说企业选择提供某种形态的价 值 但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 竞争战略理论正是为企业指明了制定战略的方向 提供了思路 二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性 1 基于经济学静态或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 竞争战略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资源配置 隐含了资源稀缺性假设 从短 期来看 企业之间对某种资源相互争夺 该种资源几乎是静态不变的 这种思想 贯穿于他的 竞争战略 全书 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自身力量是既定的 企业战 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对比优势 1 产业内横向竞争的静态假设 在五力模型中 潜在进入者 现有公司以 及替代者与本企业之间发生着产业内的横向竞争 波特认为在寡头垄断的情况 下 一个企业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竞争对手的行为 企业的目标是寻求避 免不稳定和代价巨大的战争 一旦战争发生对全部竞争者都有害 哪怕对本企业 的损害比其他的小 然后波特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之道 他假设出本企业与对手 之间各种力量对比关系 指出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强势就利用有利资源和条件迫使 对方一起采取结果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如果本企业在该产业中处于弱势就尽量避 免采取引起对手报复和误会的行动 灵活调整自己以适应产业环境 波特的这种观点显然没有考虑到从长期来看产业具有动态的发展 比如需求 市场 各类资源都可能发生化 从而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或采取的行动也会发生 变化 波特教授最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戴尔成功的直销模式 他举这个例子的 目的是印证他 战略就是使自己与众不同 的观点 但是从产业角度来看 戴尔 公司所在的市场原本很拥挤 但客户的需求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进一步的需 求 这无形中扩大了市场 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一个原本弱势的竞争者获得了更多 的竞争优势 如果以静态的观点考察 PC 制造销售行业 戴尔很难找到有利的资
13
源和条件 之所以成功的进入该行业并取得竞争优势 不得不承认动态的考察各 类资源和产业情况是重要的 波特也曾指出产业会发生变化 但他所说的变化还是宏观角度考察的产业集 中或产业边界的扩大 这只是单纯的量变 没有考虑到产业内部微观的质变 戴 尔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对电脑的需求数量上基本匀速变化 只是在形式上倾 向于直销的方式 2 产业间纵向竞争的静态假设 波特提出的对买方和供方的战略里 介 绍了客户的选择和从产业结构模式考察的购买战略 尽管在客户选择方面 波特 阐述的非常全面详细 但他还是将客户的数量静态化与他们争夺产业链上的利 润 对上游的供方也是这种观点 也就是说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是固定的 竞争战 略就是使自己分得更大的蛋糕 现实中很多企业可能通过与上游或下游合并共同 做大这块蛋糕 还可能由于自身的发展提供给供方更大的空间 同时引导买方更 多的需求 波特对于并购 合并等问题也非常关注 他的焦点更多只是放在战略目标 战略定位以及强调运营效率不能替代战略上
竞争战略理论隐含了信息完全性假设 竞争战略理论一再强调了制定战略的事先预测与规划 假设未来可以预测也 就意味着信息完全性 波特认为提高企业绩效的一个方法是要对未来进行更好的 预测 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变化是无所不在的 做战略决策本身 就离不开对将来的发展趋势的大致判断 尽管这些判断也是动态的 但最根本 的 最主要的那个判断是一定要有的 波特认为企业家有能力思考预测未来 制定一个战略来提高企业业绩获得竞 争优势 他认为企业总是可以通过有目的 有系统的努力 把机会转化成为战略 有人认为这无异于先学会游泳再下水 可不下水又怎么能学会游泳 其实这没有 真正理解波特的理论 笔者认为按他的意思可以比喻为先决心学会游泳学什么泳 姿再下水 这些人把竞争战略和公司战略的概念混淆了 波特曾说 由竞争战略 9 上升到公司战略 是一项如同通过百慕大三角洲的任务 但这仍存在问题 全 面理性的思考与预测还是不现实 市场信号可能是竞争者动机 意图和目标的真 实指示也可能是虚张声势 公司战略除了要指导现有产业范围内的竞争以外 更要在塑造未来产业结构 上展开竞争 以帮助企业不断创造和把握新的商机 并在此基础上以最快 最经 济的方法来获得符合未来需求的技术专长 尤其近些年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竞争环境更加复杂 企业更多的考虑自身有无资源和能力的支撑 把眼光从关 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 注重对其自身独特的资源 知识和技术 的积累 以形成特有的竞争力 即核心竞争力 竞争战略正趋向于重视指导企业
2
9
迈克尔 波特著
高登第 李明轩译
竞争论 14
中信出版社
2003 第 128 页
利用自身的知识 技术和智慧去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维持并强化企业的竞争优 势 进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 学术界和企业界还存在着其他关于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缺 陷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这些批评中有些是对竞争战略理论认识不全面断章取义 有些是思考角度背离波特的初衷或者定位不对 例如有的观点批评波特认为三种基本战略不能脚踩两只船的观点 并将 大 规模定制 作为论据 认为这是采取了总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两大战略 实际上 大规模定制正是符合波特目标聚集战略 显然持此观点的人没有真正理解目标集 聚战略的含义 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 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等 其实大规模定制正是体现了照顾到顾客需求的独特 性和低成本这两个优势 而针对某细分市场而非全部 五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 任何企业都是需要战略也都是面临竞争的 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 来 中国企业的战略特点可以概括为从无战略―战略趋同―战略混乱―战略无 效 或者交叉并存 其实 对中国而言 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特殊 这种复 杂性和特殊性 在世界企业史上是罕见的 因此中国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都在实践中艰难摸索着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是越来越激烈和残酷 即有本国 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有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还有合资 民营以及国有 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惊天动地的民族英雄式企业 家 也出现了轰然倒下的昙花一现式人物 更多是在改革大道上既平凡又执着的 企业家 战略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经营环境变化迅速 很多产业甚至连基本的 游戏规则 也与以前不 大相同 这些趋势与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去思考企业战略的问题 第二 中国的很多企业要面临扩张与升级 这其中绝不可少的是战略指导 企业究竟何去何从 生产型企业是要自创品牌 还是要扩大产能做 OEM 技术研 发的重点在哪里 如何建立并运用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是否要走多元化或国 际化的路线 等等 这些问题都属于战略范畴 第三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加剧 很多中国企业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发展起来的 很多尚未形成明确的战略 不仅仅是一个好的思路或想法 经常 是走一步看一步 一步走错而导致满盘皆输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第四 世上的组织无数 谁是敌 谁是友 企业在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时 如何合纵连横 何时要和平共处 何时要背水一战 这也需要战略的指导 第五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 凭企业领导人的一己聪明与市场直觉或许能够灵 活经营 但当企业规模成长后 企业需要有战略管理的架构来建立高层团队共同 的思考模式 从而更系统地来做决策并制定行动方案
15
利用自身的知识 技术和智慧去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维持并强化企业的竞争优 势 进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 学术界和企业界还存在着其他关于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缺 陷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这些批评中有些是对竞争战略理论认识不全面断章取义 有些是思考角度背离波特的初衷或者定位不对 例如有的观点批评波特认为三种基本战略不能脚踩两只船的观点 并将 大 规模定制 作为论据 认为这是采取了总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两大战略 实际上 大规模定制正是符合波特目标聚集战略 显然持此观点的人没有真正理解目标集 聚战略的含义 目标集聚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 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等 其实大规模定制正是体现了照顾到顾客需求的独特 性和低成本这两个优势 而针对某细分市场而非全部 五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 任何企业都是需要战略也都是面临竞争的 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 来 中国企业的战略特点可以概括为从无战略―战略趋同―战略混乱―战略无 效 或者交叉并存 其实 对中国而言 企业所处的环境既复杂又特殊 这种复 杂性和特殊性 在世界企业史上是罕见的 因此中国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都在实践中艰难摸索着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是越来越激烈和残酷 即有本国 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有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还有合资 民营以及国有 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惊天动地的民族英雄式企业 家 也出现了轰然倒下的昙花一现式人物 更多是在改革大道上既平凡又执着的 企业家 战略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经营环境变化迅速 很多产业甚至连基本的 游戏规则 也与以前不 大相同 这些趋势与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去思考企业战略的问题 第二 中国的很多企业要面临扩张与升级 这其中绝不可少的是战略指导 企业究竟何去何从 生产型企业是要自创品牌 还是要扩大产能做 OEM 技术研 发的重点在哪里 如何建立并运用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是否要走多元化或国 际化的路线 等等 这些问题都属于战略范畴 第三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加剧 很多中国企业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发展起来的 很多尚未形成明确的战略 不仅仅是一个好的思路或想法 经常 是走一步看一步 一步走错而导致满盘皆输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第四 世上的组织无数 谁是敌 谁是友 企业在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时 如何合纵连横 何时要和平共处 何时要背水一战 这也需要战略的指导 第五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 凭企业领导人的一己聪明与市场直觉或许能够灵 活经营 但当企业规模成长后 企业需要有战略管理的架构来建立高层团队共同 的思考模式 从而更系统地来做决策并制定行动方案
15
竞争战略理论对中国企业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理论意义 最重要的两点 可以概括为加深对战略含义的理解 纠正竞争误区 一 竞争战略理论加深了中国企业对战略含义的理解 1 中国企业经历的战略历程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 企业战略大致经历了三 个阶段 1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特色的 专业化 战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划 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中国企业开始走上改革之路 一 方面 通过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 租赁经营 转换经营机制等多种方式释放原有 企业的能量 另一方面 从限制到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 刺激新企业的形成 当 时整个宏观经济的特征是短缺经济 改革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空前扩大 但企业 产品的供应却相对较少 总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同时市场中的空白处极 多 因此 企业产品之间基本上处于无竞争状态 即使在原材料供应上有一定的 竞争 竞争程度也比较低 消费者基本没太多选择和要求 买得到的就是好的 中国国有企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的总体战略是 专业化 这种专业化并非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中的专业化 而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化 表现出企业仅生产某类 行业中的产品 但企业生产过程是 大而全 和 小而全 的特征是 即企业生 产的产品和技术单一 但企业拥有多元化的非经营性组织 比如厂医院和子弟学 校等 一个大的国有企业就类似于一个 小社会 民营企业的总体战略行为比 较专业化 但这种专业化并不一定是企业所有者自愿制定的战略 而是为寻找生 存空间而为的 2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化主导战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 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随着国有企业能量的释放和民营企业的日益发 展 宏观经济在 1997 年下半年开始进入 过剩经济 时代 从总量上而言 市 场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市场空白数量日益减少 企业之间也开始进入竞争阶段 竞争主要集中在某一种要素或产品 即 一招鲜 成为竞争的有力武器 竞争程 度明显加剧 中国企业在这段时期的总体战略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始向多元化战略演进 八十年代中后期 一批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可以算是多元化的先行者 自 1992 年开始 多元化成为上市公司 民营企业的主要战略 这些企业涉足的 新行业包括房地产 生物工程 金融以及信息产业等 到九十年代末期 尽管市 场在总体上供求平衡 但作为后发展国家 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原来根本不存在的 新行业和新市场 进入门槛较低 一旦有先行者进入 后来者就会蜂拥而至 形 成了战略趋同的特点 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也开始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上实施 归 核化 战略 以集中资源于某几项核心业务 甚至单一核心业务
16
3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差异化战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 中国 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 为适应全球化发展 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导方式 随着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双重推进 中国经济供大于求的特征开始突 出 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走向全面竞争 程度也日益激烈 消费者行为逐步理性化 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 中国企业的总体战略开始出现差别 专业化企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 过程中 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专业化 走向市场经济下的 专业化 多 元化经营尽管受到许多严厉批评 但仍然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和企业成长 方 较多的多元化企业主动采取归核化战略 日益取得成效 2 竞争战略理论加深了中国企业对战略的认识 其实 与其说以上所提到的战略是中国企业自发制定的不如说是为寻找生存 空间被动摸索出来的 中国企业开始思考战略问题也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尤其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残酷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实际意义更加重要 1 竞争战略理论明确了战略的含义 中国的企业有的把战略看作是远景 和抱负 比如说成为全行业第一 做成百年老店等等 这并没有说明怎么样才能 做到与众不同 并没有说明怎么样获得优势 仅仅是一种愿望的表达 波特指出 竞争战略意味着做到与众不同 企业家要精心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表达独 特的价值理念 还有的企业认为选择合并 合资或者外包是制定战略 其实这些是要采取的 行动 无论这些行动是对是错 都不是战略 企业在市场上 行业中怎样定位自 己才是战略选择 即使这些做法是对的 带给企业盈利 也只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企业不可能通过普遍的尝试来制定战略 因为战略涉及很多方面 而且所有的方 面必须是融合的 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尝试不可能搞出战略 还有很多企业把战略看作是任何重要的东西 比如技术重要 就把技术作为 战略 营销重要 他们就把营销作为战略 实际这样是没有意义的 战略必须是 一个总体定位 表明了这个公司要在市场上所占据的这个位置 包含着公司所做 的方方面面 技术或营销都必须符合这个总体战略 2 明确了制定战略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利润率 中国的企业很多并不清 楚自己战略的真正目的何在 有些将增长做大作为目标 媒体舆论的导向又经常 在这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增长很容易 购买一家公司就能够实现增长 但是制定战略的真正动因并不是单纯的增长 而是盈利 而盈利的衡量标准就是 投资回报 不是销售的回报 如果能够有卓越的投资回报 就说明企业是在真正 地在创造经济价值 波特还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很大而并不能盈利 这没有什么值 得骄傲的 因为你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 同时也没有给企业带来好处 波特还提醒中国企业如果没有持续性的盈利 企业最终一定会消亡或者被其 他公司收购 从这个行业中退出 在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以增长作
17
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那么企业很容易获得成功 至于利润率就另当别论了 以日 本经济为例 日本企业不把这个盈利率作为公司的首要的目标来考虑 他们从不 愿意关掉工厂 不愿意停止生产线的产品 只是不断地扩张 然后往外蔓延 最 后不断地降价 沦为残酷的价格战 中国的确有很多企业制定战略的目的是追求做大 而不是更高的利润率 2005 年 3 月 11 日 联想集团收购了美国 IBM 的全球 PC 及笔记本业务部 在未 来五年内 联想可以使用 IBM 品牌 而之后它将只拥有 ThinkPad 和 ThinkCentre 的商标 联想 CEO 杨元庆对外界声称联想没有就美国要求放弃大客户等三个问题 做出让步 但是联想为 IBM 亏损已久的 PC 业务付出了 12.5 亿美元 其中 6.5 亿美元是现金 相当于每年 1.5 亿美元租用 IBM 的品牌 高端客户们 政府大客 户们即使 2005 年没有取消订单 谁又能保证明年不取消 五年之后离开 IBM 的 品牌 前途更是未卜 有人将这次收购形容为菜饭子与没落贵族的联姻 也许这 种形容有点偏激 但分析一下联想制定战略的目的是从更好的利润率出发吗 更 多的是想做大 追求规模上的大 追求名气上的大 二 竞争战略理论纠正了中国企业的竞争误区 1 竞争不是要成为最佳 波特认为竞争并不是要成为最佳 而在于具有独特性 这就要求要有一个很 10 其实 从战略角度来说竞争是多方面的 企业不是要找出惟一的灵 好的战略 丹妙药 而是要寻找一种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做到在业界与众不同 众多的企业 管理者每日在思考的问题 是如何使企业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 如何使企业成为 市场上表现最佳的公司 管理者们认为存在着一种最好的竞争方式 每个人都在 寻找这样一种惟一的答案 而当大家都在遵循着一种方式竞争 而又遇到强劲对 手的时候 竞争就围绕着价格展开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家电行业 大家都在 产品质量 客户服务 成本控制各个方面寻找最佳方式 而竞争让各个企业在这 些方面逐渐趋同 再也体现不出优势的时候 只有进行价格战了 处在行业不同位置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 不必一味争夺相同的盈利 点 如果企业在行业内是数一数二的 那么可以从事高层次的研发工作 而且研 发工作可以贯穿整个销售过程 这比小企业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 一个较小的公 司就应该更注重个人服务 因为在个人服务方面较大的规模就缺乏灵活性 在提 供差异个性化服务上占有劣势 规模小的公司在个人服务方面可以管理得更具有 亲和力 更仔细 2 不能把竞争单纯聚焦在运营上
运营效率不等同于战略 中国企业的竞争多集中在运营的效率上 而非战略 上 在管理上 改善经营效率是必要的 不过经营效率并非战略 两者不能混为 一谈 波特认为如果只改善运营效益是不可能取得很大的优势 因为其他的公司
10
2004 年 6 月迈克尔 波特在
2004 迈克尔 波特论坛 上的讲演 18
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把竞争的重点放在运营上
无异于押宝在对方的无能上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日本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营效率革命 他 们率先推出如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等方法 让企业享受到实质的成本和品质 优势 然而日本企业除了索尼 佳能和松下等很少关注战略 大多数日本企业是 在彼此模仿下试图超过竞争对手 所以绝大多数的竞争者的产品 功能和服务 所使用的销售渠道 甚至于工厂的面貌都十分相同 但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营 效率的差距缩小 日本企业陷入了相互毁灭的残酷争斗中 中国企业现在就非常流行学习各类提高运营效率的工具 比如全面质量管 理 时间竞争等 企业改变运行的方式以达到最佳 为此又着手持续改善 授权 变革管理和所谓的学习型组织 外包方式的盛行与企业虚拟化的普及 反映了业 界已日渐认识到要像专家一样同时让所有活动都发挥到极至几乎不可能 解决这 种困境的方法就是如波特所说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前提是建立并保持 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 六 结论 迈克尔 波特教授的 竞争战略 一直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但关注 的角度各不相同 本文力图从学术角度出发 探索对企业尤其中国企业的现实意 义 波特教授的理论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 竞争三步曲 更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第一部著作 很难全面领会大师博大精深的竞争思想 难 免有片面之处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在日本 西欧企业的竞争威胁下 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迫切希望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 径 由此推动了学术界关于竞争力的讨论和研究 该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是 波 特在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 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教学 接触了 大量的实业界案例 开始探寻在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二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竞争战略 一书 该书的主要 内容是 五力模型和产业结构 三种通用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分析和决策 第三 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经济学严谨的分析框架解决企业的实 务问题 开创了研究竞争的新领域 主要缺陷在于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和信息完 全性的假设 第四 中国企业从 竞争战略 一书和波特的相关著作中得到的启发总结为 两大类 一是明确和加深了对战略的含义的理解 二是纠正中国企业竞争误区, 指出竞争不是要成为最佳,竞争的焦点不是运营
19
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把竞争的重点放在运营上
无异于押宝在对方的无能上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日本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营效率革命 他 们率先推出如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等方法 让企业享受到实质的成本和品质 优势 然而日本企业除了索尼 佳能和松下等很少关注战略 大多数日本企业是 在彼此模仿下试图超过竞争对手 所以绝大多数的竞争者的产品 功能和服务 所使用的销售渠道 甚至于工厂的面貌都十分相同 但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营 效率的差距缩小 日本企业陷入了相互毁灭的残酷争斗中 中国企业现在就非常流行学习各类提高运营效率的工具 比如全面质量管 理 时间竞争等 企业改变运行的方式以达到最佳 为此又着手持续改善 授权 变革管理和所谓的学习型组织 外包方式的盛行与企业虚拟化的普及 反映了业 界已日渐认识到要像专家一样同时让所有活动都发挥到极至几乎不可能 解决这 种困境的方法就是如波特所说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前提是建立并保持 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 六 结论 迈克尔 波特教授的 竞争战略 一直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但关注 的角度各不相同 本文力图从学术角度出发 探索对企业尤其中国企业的现实意 义 波特教授的理论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 竞争三步曲 更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第一部著作 很难全面领会大师博大精深的竞争思想 难 免有片面之处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在日本 西欧企业的竞争威胁下 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迫切希望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 径 由此推动了学术界关于竞争力的讨论和研究 该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是 波 特在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 在哈佛商学院从事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教学 接触了 大量的实业界案例 开始探寻在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二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竞争战略 一书 该书的主要 内容是 五力模型和产业结构 三种通用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分析和决策 第三 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经济学严谨的分析框架解决企业的实 务问题 开创了研究竞争的新领域 主要缺陷在于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和信息完 全性的假设 第四 中国企业从 竞争战略 一书和波特的相关著作中得到的启发总结为 两大类 一是明确和加深了对战略的含义的理解 二是纠正中国企业竞争误区, 指出竞争不是要成为最佳,竞争的焦点不是运营
19
参考文献 [美]保罗 索尔曼 托马斯 弗里德曼合著 争战略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陈秀山 1997 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 [台湾]尉螣蛟译(1985) 企业竞
商务印书馆
第 158
200 页
[美]加里 哈梅尔 CK 普拉哈拉德 合著 王振西 主译 昆仑出版社 金碚 梁能 2003 1996 竞争力经济学 跨国经营论 市场竞争论 国富之源 广州经济出版社
1998
竞争大未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90
150 页
467 页 第1
刘佐太,(2002) 李显君 2002
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二把手 335 企业竞争力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 页
李晓西,(2000)
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 陈小悦译 1997 1997 竞争优势 (2003) (20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美]迈克尔 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竞争论
--------,高登第 李明轩译 --------,李明轩 邱如美译
中信出版社
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美]迈克尔 波特 加里哈默尔等著 2002 45 位战略学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 争力 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 4 30 页 芮明杰,李鑫,任红波, 竞争战略理论大优劣及其修正, 期,第 5-10 页 苏小和 2005 请理解中国企业的战略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 新华航空 当代财经 第 10
第1期
第8
10 页
王粤,(2002) 王志乐 20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 95
117 页
[英]约翰 斯托普福德,苏珊 斯特兰奇著,查立友等译,(2003) 争的公司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文忠,杨荫凯,(2001) 中国产业竞争力再造
20
竞争的国家竞
,科学出版社,第 35-41 页
2004 迈克尔 波特论坛 年 2 月 1 日) Michael.E.Poter 1996
2004 讲演稿 <www.sina.com.cn>(访问时间 2005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研评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姜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黄涛 “入世”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02
该文研究的是"入世"对中外合资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问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特点分析,探讨"入世"后中外合资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以及它相应采取的措施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定义与特点,并从中外双方合资动因的差异比较中对其特点进行展开分析,列举了中外合资企业所具备的先进的技术与管理、良好的 信誉与销售网络、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等诸多优势,同时指出它们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权力冲突、利益冲突和较弱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劣势;第二章则运用迈克尔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外合资企业在"入世"的客观形势下,其资本投入动机的变化,其经营运作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入世"对其优劣势的影响等等,文中通过"入世"后 的独资热潮指出了中外合资企业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第三章结合外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与运营合资企业的成功决策实践,提出了中外合资企业应对"入世"影响的八点策略.该文的特色 和创新之处在于能突破目前在"入世"问题上比较宽泛的研究模式,围绕中外合资企业这一具体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探讨,继而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
2.会议论文 张永刚 信息时代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新实践 2004
本文从外部环境分析入手,论述了信息时代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如何进行适应性发展,以及企业如何更好地实践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3.学位论文 方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研评 2005
本文首先对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并列示了他主要研究的领域和著作,以期对波特教授的竞争理论有整体的了解.其次,介绍了《竞争优势》的历史背景,以了解 他创作该书的必要性.再次,本文对《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波特教授在该书中创造了价值链分析工具,并将其贯穿于三大基本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 标集聚战略)、横向战略、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战略以及防御和进攻战略中,以阐述企业如何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然后,本文对《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其贡献性,同时也指出 了存在的局限性,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该书.最后,本文以价值链分析工具如何在我国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竞争优势》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借鉴意义.
4.学位论文 郭江涛 我国现代企业竞争战略及运作模式研究 2003
该论文旨在选择中国经济活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选择与作者的研究方向相关而又比较熟悉的课题,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依据进行理论研究.在对前人研 究成果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对所研究问题提出尝试性的答案,即通过对企业竞争战略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的研究,尝试提出适应现代动态竞争环境的竞争战略和构建适应速度竞争战 略的企业运作模式.技术突飞猛进的变化,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动态和复杂,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一切对企业的竞争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动态竞争环境 下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采用迈克尔·波特的一般竞争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但此种优势暂时的,原因是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够打破差别化的优势,而低 成本的优势也会因技术转变而烟消云散.2、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中国现代企业必须树立"速度制胜"的观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动态竞争战略——速度竞争战略.速度竞争战略是指企业 面对动态竞争的复杂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以获取速度优势为主要特征的总体性谋划.3、虽然该文从静态竞争与动态竞争角度把一般竞争战略和速度竞争战 略加以区分,但是,速度竞争战略并不排斥迈克尔·波特的一般竞争战略,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4、在三维竞争条件下,争取顾客是赢得胜利的关键.5、该文提出相应于三 维竞争理念和速度竞争战略的企业运作模式.
5.学位论文 李淑娟 中国光大银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 2006
在完全市场竞争的假设前提下,银行业是一个替代性很强的行业,不但金融业内各类机构之间可以相互进入和替代,而且非金融机构也比较容易进入该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因 此,研究商业银行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非常必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银行业不仅缺乏应有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基础,更缺乏在此基础上针对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进行的个性化竞争战略规划。也正是因为没有个性化的竞争战略,中国的银行业才长期徘徊在同质化竞争的误区当中。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如何从总体上谋划布局,制定和实施清 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从分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入手,引伸出中国光大银行的战略选择问题,并运用环境分析、竞争力量模型等工具,采取比较分析、模型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 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差异化竞争战略及光大银行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研究。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介绍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 差异化战略理论,并由此得到启示:光大银行要取得比较竞争优势必须克服同质化倾向,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部分阐述了光大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与行 业环境,指出了光大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第四部分回顾了光大银行竞争战略的历史沿革,并对其效应进行了评析。通过分析认为光大银行的竞争战略随时势的发展而创 新,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但其曾采取的规模经济战略、聚焦战略和工具创新战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不适应光大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 差异化战略不失为现阶段光大银行竞争战略的正确选择。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情况,以及对光大银行构建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体 系的借鉴,指明了光大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方向。第六部分阐述了光大银行实行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背景与必要性,同时从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八个方面阐述了实施差异化战略促进光大银行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光大银行开展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探讨了光大银行建立和完善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战略的现实必要性,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通过对光大银行竞争战略选择的分析,探讨一种适合光大银行发展的竞争战略。希望能对光大银行的上市,对光大银行的长远发展起到一定 的借鉴作用。
6.期刊论文 于耘.YU Yun 电力勘测设计院竞争战略探讨--源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思考 -电力勘测设计2006,""(1)
面对电力勘测设计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都在积极地进行战略性思考.当前,电力供需矛盾逐步缓解,电力建设高潮已渐渐回落,另一方面,电力辅业改制尚未尘 埃落定,市场竞争格局走向不明,研究经营战略难度更大.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电力勘测设计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并用统计数据验证产业结构对行业内竞争者 整体影响,对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选择竞争战略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
7.学位论文 潘勇 关于DDJC公司软件外包业务竞争战略的研究 2008
课题意义 作者根据多年软件企业的从业经验,结合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相应的分析工具,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剖析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普遍存在 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一些启发和建议。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依据,使用SWOT分析法和价值链分析法,从分析DDJC公司软件外包业务经营困境入手,剖析软件外包市场的产业结构 和企业的竞争战略,在对DDJC公司SWOT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竞争战略,帮助DDJC走出业务困境,开拓出软件外包的蓝海。 首先作者系统的介绍了软件外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影响软件外包的激励和制约因素,通过介绍软件外包产业的现状,分析和预测了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作者剖析了DDJC软件外包业务现状,对DDJC软件外包业务的目标市场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DDJC实际上处于徘徊其间的竞争劣势。紧接着,作者对DDJC做 SWOT分析,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在嵌入式软件方面突出的研发能力。在对嵌入式软件外包业务进行产业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DDJC的优劣势,得出结论认为DDJC应该采取成本集聚 的竞争战略主攻嵌入式软件外包这一细分市场。 最后作者对DDJC的价值链进行解析,认为DDJC的核心竞争力是嵌入式软件的研发能力,关键价值活动是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DDJC的高层管 理者奉行积极的市场策略;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改善人才结构、降低人力成本、健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入CMM认证,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沟通机制,加深双向沟通。
8.学位论文 孟军 中国移动与沃达丰竞争战略的比较研究 2007
战略是公司运营目标的具体支撑,同时也为公司各项运营计划提出了方向,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围绕战略进行。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末 期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国际大型企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竞争战略的“五力模型”和“三种战略模式”出发,阐述了电信企业是如何围绕竞争战略进行营运的 ,具体结合国际第一大移动通信公司(以收入规模计算)沃达丰的运营状况,系统分析了沃达丰是如何以竞争战略指导企业在市场、IT、财务、内部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策略制定和运营 管理,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国际移动通信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本文分析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如何借鉴沃达丰应用“竞争 战略”经验,并利用战略标杆管理法在各个环节上,学习沃达丰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移动采用“总成本领先、标歧立新和目标集聚”三种竞争战略的具体策略与执行措施 ,并形成中国移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国资本不断涌入,电信市场也不断开放,未来的中国电信市场必然竞争更加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沃达丰这样的国际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和应用的分析,希 望能够对中国其他的电信企业有一定的帮助。
9.学位论文 刘益民 鞍钢集团轧辊厂竞争战略及应用研究 2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给轧辊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后,国外轧辊厂商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其管理和技术优势给国内轧辊厂家带来巨大 威胁;国内轧辊行业生产厂家众多,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多数厂家规模小、档次低、研发能力差、没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普遍缺乏发展战略、市场定位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短缺,给本来就靠降价销售、已处于微利状态的轧辊厂家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继而导致全行业效益下滑,一些厂家面临破产的境地。如 何应对众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实现生存与发展,成为各轧辊厂家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运用国际上最为权威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通过对轧辊行业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鞍钢轧辊厂实施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的战略选择。在战略实施的 研究中,作者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轧辊成本控制、企业定位、产品组合、产量规模以及市场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战略业绩评价的有效方法。 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基础,以环境决定战略为出发点,试图将经济学中严谨的数学模型及分析方法运用到战略管理领域中,以增强波特竞争理论的实践效果
;文中运用了标杆竞争、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模型、五种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评价、波士顿矩阵、回归预测模型、全面预算法、田口质量损失函数、供求均衡曲 线和平衡记分卡等多种现代管理技术,综合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数学分析方法,用数据来支持论证的有效性。 本文所提出的战略研究与应用方法,也为“中国制造”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竞争战略提供了较为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的尝试。
10.期刊论文 姚莉 论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的定位与策略选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2(1)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崛起正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热点,与大型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战略制定与选择同样是不能忽略的问题.文章以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 战略为框架,对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对灵活有效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
引证文献(1条) 1.王琛 平板荫罩产业厂商间竞争与共谋状况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706925.aspx 授权使用:中国科技大学(wfzykjdx),授权号:3c505dcd-bcdb-4355-88c7-9e1f00ea81a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