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08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科分类号 0201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姓 名 邓 娜 学 号 院 (系) 商学院 经济学系 专业、年级 经济学 2006级 指导教师

1

二O一二 年 四 月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二○一二年 四 月十五日(打印)

2

一、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08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5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学院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情况登记表

6

二、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

7

8

满分为10分。总成绩=正文部分成绩+外文资料译文成绩。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总成绩90—100分记为优秀,80—89分记为良好,70—79分记为中等,60—69分记为及格,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若译文成绩为零,则不计总成绩,评定等级记为不及格。

三、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9

10

11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1 绪论 ......................................................................................................... 2

1.1 本文选题背景....................................... 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1.3 本文研究思路....................................... 6 1.3.1 注意(需要第三级目录)

1.3.2 注意(需要第三级目录)

2 湖南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 6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 ............................. 6

2.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 7

3 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 9

3.1 人力资本投资测量方法 ............................... 9

3.2 湖南省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研究 ........................ 11

3.3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 12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16

4.1 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增长贡献率低 .................... 16

4.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高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 16

4.3 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与收入差距相关性很小 .............. 17

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 18

5.1 提供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平台 .......................................................................18 I

5.2 调整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 ........................ 19

5.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投资力度 ........................ 19

结论 .................................................... 20

参考文献 ................................................ 21

致谢 .................................................... 23

附录 .................................................... 25 II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经济学 2006级 邓娜

摘要:收入分配差距是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问题。一定差距的收入分配存在能够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能够使社会处于安定平稳的状态。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就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民心的动荡。回顾历史的发展,任何形式的反对统治者的起义,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因为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引起。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也从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这种差距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因此,研究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经济体制的变迁、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的不规范行为、税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等都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本角度探究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分析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接着以湖南省为例探究了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测量

1

A Study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on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Take Hu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Economics Deng Na

Abstract: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is inevitable problems in any society forms, it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people’s live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can contribute to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the community in a stable steady state. But, once the income gap become too large, it may lead to social instability and popular unrest. Recall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y form of uprising against the rulers, study its root causes are because of the wide gap in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on one hand, China’s resident income level keep raising,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the most average income gap in the world become the largest country. The gap exist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effect factor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harges of Chinese economy system irregularities in the government, the distemperedness of Tax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xistence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re the factors of raising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explore the gap in income distribution. First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ideas of this article. Second, Analysis the status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of Hunan province. then to explore the human capital factor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finally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Income gap; Human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2

1 绪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权力因素、教育资本以及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其中权力和教育因素是影响城乡收入流动的最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走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道路,而是从平均主义迅速成为了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仅影响了中国内需的扩大,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的内部矛盾,制约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可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仇富心态、群体消极心理;收入差距过大的形成过程,也可能包含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灰色收入、非法所得。全国政协委副主席张梅颖在第十一届政协会议上指出: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一定要切实解决的时候,这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之一,已经成为经济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一个障碍。因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考察与分析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人力资本入手,着重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应地提出调整的收入分配政策建议,从而保证未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以期更快达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理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 3

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因素之和,依附于人身,表现为人的知识、技术、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它经历了三次演进:一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技术熟练的工人从一般工人中分离出来成为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取得了独立的形式;二是19世纪末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理革命”以来,管理者人力资本从一般人力资本中独立出来并逐步成为企业舞台的中心(厉以宁,1979);三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劳动者阶层进一步分化为知识型劳动者和普通工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正式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被逐渐引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运用范围也不断得到拓展。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并在实际研究中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是新经济增长视角、收入分配视角的人力资本研究。

新经济增长视角的人力资本研究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等。1986年罗默在其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中,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及新思想四类,他认为知识能够提高投资收益,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促进自身收益的增加,使物质资本的投资产生递增效益,体现为知识外溢。[1]1990年,罗默从其建立的增长模型中得出“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与社会投入研究与开发的人力资本比重成正比,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的边际生产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的结论。[2] 1988年,卢卡斯在其论文《经 4

济发展机制》中提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并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

收入分配视角的人力资本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埃尔·卡尔、皮特·沃尔等。2003年,埃尔·卡尔建立了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研究了平均人力资本和工资水平的关系。他指出,在南非,旨在提高黑人受教育水平的政策会使白人和黑人同时受益,相反,降低黑人受教育水平的冲击将同时损害黑人和白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黑人教育的投资,逐渐消除种族之间受教育水平那个的差距。[3]2006年,皮特·沃尔对东南亚四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居民收入增加。他指出:由于农民人力资本没得到提高,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因此城市化并不能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带来好处。[4]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增长贡献方面,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与技能培训)能够提高居民收入的论证。[5]

国内学者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陈志刚(2008)运用1990-2004年中国分省面板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金融发展、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降低了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提升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周峰、徐翔(2006)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1997-200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乡间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吴国存和王金营在他 5

们的论著中,着重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展开对投资具体运作及其管理的分析。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系统环境、需求、计划、风险、方向、途径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各个方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朱舟在其著作中分别从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与迁移三个方面对力资本投资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沈利生和朱运法在他们的著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中提出基础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很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逐渐下降。

1.3 本文研究思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日益扩大,它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缩小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为分析起点,首先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分析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其次以湖南省为例探究了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或制约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参考。

2 湖南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定

一般而言,采用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或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差距值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指的是以实 6

物或者货币形式表示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例如,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值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指的是以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值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如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表示。现阶段,国际上研究城乡差距主要是采用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即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是,这两个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代表性也比较强,这是得到公认了的。所以,本文也将采用这两个指标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即,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二元经济制度的影响,农村的居民收入的增长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最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表1描述了1978—2008年湖南省城乡收入水平、增长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变化情况。

7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2000》~《湖南省统计年鉴2009》,《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上表可以看出: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增长速度看,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23.88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21.16元,年均增长率为13.07%。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42.56元增加到4512.46元,年均增长率为12.48%,城乡年均增长率相差0.59个百分点。

从变动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3年之前增长比较缓慢,1983年之后增长加快,尤其是2002年以

8

后,增长明显加快,而1994—2001年增长相对缓慢,之后增速再次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91年以前增长缓慢,1991年以后增长加快,2001年以后增长明显加快,而1996年—2001年增长相对缓慢,之后增速再次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2.57倍,农村居民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1.65倍。虽然城乡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因此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来看,1990年以前,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很大,基本低于2.5:1,到了1993年,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突破了3:1,并继续上升,1994年搞达3.37:1,1995年到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到2.5:1左右,到1998年城乡差距再次扩大,2003年再次突破3.0:1,并一直保持在3.1:1的水平。而国际上公认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范围是1.5:1—2:1之间,所以,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远远超出合理范围。

3 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3.1 人力资本投资测量方法

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一般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它的形成来自教育、保健、劳动力流动支出等。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其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难以像物质资本一样在静态下以会比度量加以确认。一般来说,人力 9

资本投资量的测量可以从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从成本角度看,主要有经费法和年限法。经费法是从培养劳动力所投入的成本测算人力资本投入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投入成本分为个人支出和公共支出,个人支出是个人对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所投入的费用以及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公共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的用于公共教育和医疗经费的部分。该方法对人力资本的度量考虑了教育和健康两个因素,比较全面,但是因为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导致其可比性差。年限法是用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计算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具体为:先将劳动力按不同教育级别分类,然后将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本的人数和受教育年限加权求和,即得到总的人力资本存量。该方法容易获得准确的数据,排除了价格因素,有较强可比性,但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质量,也忽略了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度量不够全面。

从收益角度看,主要是未来收益贴现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会产生人力资本的价值,这个价值从收益角度看就是: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等于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未来每年预期收益的现值总和。这里的价值产出会因其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标准可以是工资奖金、利润总额、净资产或是其他。该方法用收益度量人力资本的价值,看似更现实可行,但是,它把劳动力的补偿即工资收入作为人力资本的收益是不准确的,并且,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产出大小、贴现率的高低都具有人为因素,导致人力资本本身具有随意性,所以该方法不全面。[10]

10

本文是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而经费法能够获得跨度较长的书间序列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因此,本文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将会运用经费法中的个人支出法。

3.2 湖南省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研究

本文对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城乡差异,采用经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测量。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城乡人力资本的投资差异用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值形式表示,等于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之比。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1991》~《湖南省统计年鉴2009》

11

由上表可知,湖南省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幅度比较大,但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速度更快于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速度。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5.99%,2008年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是1990年的13.38倍;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2.37%,2008年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是1990年的9.21倍。由两者的比值可知,我省人力资本投资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3.0左右上下波动。

注:上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到

图3.1 湖南省人力资本投资差异

由上图3.1可知,湖南省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浮动,且这种差异有拉大的趋势,如果,任由我省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以这种方式发展下去,那么不管将来我省的城乡居民人 力资本的存量怎样变动,这种差距水平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3.3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选择1900年至2008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散点图分析,具体见图3.2,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长,其农村居民的人 12

均纯收入也成不断增长的趋势。

将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得到以下关系式:

SR = 187.572 + 6.65021HCR

(SR表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HCR表示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

由此方程式可以看出,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元,其居民收入就会增加6.65021元。

选择1900年至2008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散点图分析,具体见图3.3。从图中不难看出,随着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长,其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成不断增长的趋势。

13

图3.3 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均收入

将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得到以下关系式:

SI = 1089.788 + 5.398791HCI

(SI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HCI表示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

由此方程式可以看出,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镇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元,其居民可支配收入就会增加5.398791元。

选择1990年到2008年湖南省城乡年人均收入差距与城乡年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作散点图分析,具体见图3.4,由图易得,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与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能证明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14

图3.4 湖南省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将城乡年人均收入差距和城乡年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作简单的线性回归,得到以下关系式:

SD = 2.635742 + 0.10296DHC

(SD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DHC表示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

由此上述关系式知: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只增加0.10296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大小并无很大关系。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人力资本对缩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作用也越大。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也认为:在假设资本收益递减的前提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且越是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越快,最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就将不复存在。但由上述分析知,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城镇和农村来说,其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会提高各自的人均收入。而两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大小,对两者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没有重要影响。相反,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经济的 15

增长更快于投入增长。而经济快速增长是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基础,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村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与城镇人均收入分别成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6.65021个单位。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5.39879个单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由此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

4.1 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增长贡献率低

虽然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贡献率,但是这个贡献率仍然偏低,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使得城乡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缓慢,又进一步限制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导致许多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向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优越,工资待遇高的国家或地区。这种“人往高处走”现象,导致的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4.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高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率(6.65021)大于城镇人力资本投资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5.39879),但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却小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致使 16

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这种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因而,其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也很少,使得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存量基数偏低,而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初等教育,造成了昂贵的中等教育和高补贴的高等教育。尽管初等教育是免费的,但是,与城镇地区的学生相比,农村地区学生的机会成本很高。因为他们一旦上学就不能留在家里或出去干活。而中等教育对农村学生而言,更是昂贵,以至于许多低收入家庭无力问津。再加之机会成本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学生选择放弃教育而参加工作。又因为许多贫困山村因其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匮乏或不完善,导致许多适学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性不足,最终将导致穷者越穷富者更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的收入差距。

4.3 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与收入差距相关性很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很小(0.10296),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这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收入增长的观点相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居民收入分配的规模和结构受到了制度安排的直接影响。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剥夺农村农业剩余,为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持,使得农业发 17

展长期滞后于城市工业和其他部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农民的比较收益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同时,一系列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限制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如城乡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两者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得农村居民获取收入的渠道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受到限制,致使农村居民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因此,想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支持力度。

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5.1 提供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平台

面对“人往高处走”的现象,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一方面要注重物质待遇生活条件等外在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要考虑创业创新、工作条件等外部激励因素。在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根本更重要,只注重前一方面而忽视了一方面是不能够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因此,要长期根本解决“人往高处走”的问题,必须要把基点放在发展上,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营造一个有利于一切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所有人才创新及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这样才能百川归流,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

18

5.2 调整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

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教育的不平等现象。首先,政府应该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在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用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防止学校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收费,使该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建立学校,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高素质的教师到山区任教。制定有效帮助穷人接受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定,杜绝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其次,改变“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转而采用“客户推动”模式,使人们更了解人力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杜绝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背离的现象,减少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的浪费。第三,借鉴国外的人力资本投资经验,借助社会团体、公司、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大力宣传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本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13]

5.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投资力度

首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民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实施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从而使农村居民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其次,增加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投入,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19

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将起到巨大作用。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据城乡户籍制度对不同的人实行迥然不同的保障待遇,这有失公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实现社会公平的条件逐步成熟,因而有必要建立覆盖全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社会政策、社保政策、社保支柱、社保项目统筹安排、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逐渐从制度上保证农村低收人人群的生存发展需要,从而逐步扭转城乡收人差距扩大趋势。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提高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也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差距使得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也能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使中国的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状态。

20

参考文献

[1]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03:1003- 1035.

[2]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02:72-101.

[3]Michaud P. C, Desire Vencatachellum.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South Afric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2003,03:603.

[4]Warr. P. Poverty and Growth in Southeast Asia[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6,03:279-302.

[5]唐长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09,04:8-9.

[6]王海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6:25-29.

[7]任红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舒适度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31-38.

[8]陈爱文,郑爱花.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基本对策探析[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6-87.

[9]郭家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Z].论文图书馆,2010,01:2-3.

[10]李婷婷.人力资本水平因素的计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6:26-31.

[11]李宝元.中国如何应对人才外流危机[J].环球财经,2008,09:1. 21

[12]刘锦,魏嫚.深化医疗保险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97.

[13]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6-107.

22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马伯钧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选题、收集资料、加工整理、撰写指导做后的定稿,马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马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良多,他给予我的教诲令我永生难忘,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他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刘艺容老师、朱圆满老师、尹烨辉老师和唐强松老师对我的敦敦教诲,在此深表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商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是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使我顺利而充实地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要感谢和我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是你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让我用于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最后衷心地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评阅论文和答辩的老师们。

23

24

附录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Jason Furman and Joseph E. Stiglitz

Traditionally,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emphasized the link from output to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pioneering work of Simon Kuznets (1955) hypothesized that as countries developed, the degree of inequality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fell—the inverted-U t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Kuznets curve.” Kuznets’ results, however, were based on a sample of only a few data points from three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More comprehensive studies, however, find little evidence of a Kuznets curve in the data. In analyzing their new data set on inequality, which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Klaus Deininger and Lyn Squire (1996) find that in 88 spells of decade-long growth, inequality improved in 45 of them and worsened in 43 of them. In most of the cases, the changes in inequality were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y were uncorrelated with initial income. As a result, according to their findings, the poorest fifth of the population saw their incomes improve in 77 of these 88 spells.

There is also another literature going back to W. Arthur Lewis(1954) and Nicholas Kaldor (1957), which studies the consequences of 25

inequality for income and growth.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several channels through which inequality might affect growth, the potentially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are briefly surveyed here

Inequalit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bout the link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is that greater inequality leads to greater savings, and thus greater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Kaldor (1957) assumes that all wages are consumed and only profits provide resources for additional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Luigi Pasinetti (1962), this is interpreted as a consumption function in which the rich have a lower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than the poor, so that increasing in equality will result in higher savings and thus more rapid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Time has not served this hypothesis well. Since th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of Solow (1957), we no longer think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growth. Still, in the Solow model,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countries have well-established means of influencing—although these means do not include distributional policy

The Kaldor-Pasinetti channel is grounded in applying a Keynesian style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 across households. But, at virtually the same time that these ideas were being developed, Milton Friedman (1957) showed that this consumption function was the result of confusing 26

total income with permanent income. If the transitory component of income were removed from consumption, Friedman found that savings was proportional to (permanent) income; with a constant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has no effect on savings. These results have, for the most part, held up over the succeeding decades, with one important caveat. Lawrence Kotlikoff and Laurence Summers (1981) have argued that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wealth is attributable not to life cycle savings, but to bequests, and there is considerable theory and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bequests are highly non-linear in life time income.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findings of high degrees of inequality, greater than could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life-cycle savings itself.4)With convex saving functions, an increase in inequality will increase savings.

In spite of this possibility, the evidence is not only that inequality is not necessary for high savings, but also that it is, in fact, not even associated with it. The experience of East Asia has shown convincingly that even poor peasants can save at high rates. More broadly, cross-country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may be lit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aggregate savings. This result continues to hold in studies that control for other determinants of savings (see Schmidt-Hebbel and Servén 1997).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agency costs

27

The second mechanism by which income distribution can affect growth comes from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 Second Fundamental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 will not hold, and there will be som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that represent Pareto improvements over the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Greenwald and Stiglitz 1986). This general theorem has specific applications to inequality. Inequalities in wealth will generally require the owner of assets, the “principal,” to delegate the use of assets to another, the “agent.” In the presence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write down a complete contract to specify what actions the agent should undertake in each contingency or at least impossible to monitor (and thus enforce) that contract. As a result, a principal-agent problem arises, creating what are sometimes called “agency costs.” Agency costs and the steps taken to mitigate them—like engaging in costly monitoring—affect efficiency in a number of ways. If the extent of inequality affects the extent of agency costs, then it will also affec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Perhaps the most obvious example of this com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where sharecropping contracts are a widesprea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stly monitoring by ensuring that the tenant has an incentive to work.But by imposing,in effect,a marginal(and average)tax rate of between 33 percent and 50 percent,these contracts lead to 28

undersupply of effort and underinvestment in the land. If a mor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land allowed farmers to buy their land,the result could be an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Jason Furman,Joseph E. Stiglitz.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J].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1999,56:225-230.)

29

30

收入分配和增长

贾森·弗曼,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著 邓娜 译

传统上,总体经济活动和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强调从输出到收入分配的链接。西蒙库.兹涅茨(1955)推测,随着国家的发展,不平等程度是先增加后下降的—即著名的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它是根据来自三个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极少数的数据样本得到的。但是,更全面的研究发现,库茨涅茨曲线在数据上几乎没有根据。在(1976年)劳克斯〃戴尼尔和林〃斯夸尔全面而精心构建的分析不平等的数据集中,他们发现在88个被预测会有长达十年之久的增长地区中,45个不平等得到改善,另外43个更加恶化了。在大多数的案例中,不平等的变化相对较小,且与初始收入无关。因此,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最贫困人口中的1/5见证了他们收入的改善。

另外还存在一个追随刘易斯(1954年)和尼古拉〃卡尔多(1957年),研究收入增长不平等所带来的后果的学派。研究确定了不平等可能影响收入增长的几个渠道,在此对潜在的最重要的渠道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不平等,储蓄和消费

关于收入分配和发展之间的联系的传统理论认为,不公平程度越大储蓄就越大,从而资本的积累和增长也越大。卡尔多(1957)假设所有的工资都消耗了,只有利润提供额外资本积累的资源。在路易吉〃帕西内蒂模型中(1962),这被解释为一个消费函数,其中富人有比穷人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不平等的增加将导致更高的储 31

蓄,从而导致了更迅速的资本积累和增长。这种假设已经不适时宜。因为索洛的开创性贡献(1957年),我们不再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索诺的模型中,对于一个具有完善方式的国家资本积累仍是最重要的单一影响因素—尽管这些方式并不包括分配政策。

卡尔多-帕西内蒂渠道,主要建立在凯恩斯主义风格应用在家庭总消费的功能基础之上的。但几乎在同一时间,米尔顿弗里德曼(1957年)的认为消费函数是混淆了总收入和永久性收入的结果的思想发展起来了。他发现,如果暂时性收入从消费中剔除了,那么储蓄以固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永久性)收入成正比,收入分配对储蓄没有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结果和一个重要的告诫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举重若轻。劳伦斯〃克里寇夫和劳伦斯〃萨默斯(1981)认为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生命周期储蓄。但就遗赠而言,有相当的理论和证据表明,遗赠是高度非生活时间收入直线。(这与不平等程度高的调查结果一致,大于可占的生命周期储蓄本身的)由于凸储蓄功能,不平等程度的增加将增加储蓄。

尽管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证据不仅在于不平等对于高储蓄率不是必要的,实际上,甚至是与它无关的。东亚的经验令人信服地表明,即使贫穷的农民也可以有很高的储蓄率。更进一步说,跨国家的证据表明,不平等和总储蓄之间存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其他因素在控制储蓄。

不完全信息和代理成本

32

收入分配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二个机制来自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的存在期间,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不起作用,届时将有一些代表了竞争均衡的帕累托改进的政府干预措施 (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1986年). 这是一般的定理在不平等理论上的具体应用。财富的不平等一般需要资产所有者,即“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交给另一个人,即 “代理人”。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不可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合同,分门别类的指出在每一个应急时刻代理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至少不可能是监督合同(因此执行)。因此,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的提出,产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与减轻代理成本采取的步骤也会通过很多方式影响到效率,比如说涉及的昂贵的监测费用等。如果不平等程度的大小影响了代理成本的大小,那么它也会影响经济的整体效率。

也许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它的收益分成合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方式,主要是通过确保租客的激励工作机制来实现。但实际上却迫使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在33%~50%之间,这些合同将导致在土地方面的供应和投资不足。如果存在允许农民购买土地的更公平的分配制度,其结果也许可以改善效率。

(贾森·弗曼,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收入分配和增长[J]. 美国经济评论,1999,56:225-230.)

3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3151/999281773790.html

更多阅读

在网络中意外走红的十大高校草根美女(图) 最慢火车意外走红

在网络中意外走红的十大高校草根美女(图)作者:三峡在线最近,在高校上班的员工,成为了博友们关注的焦点。当然了,三峡在线是有指向的,这里三峡在线特指的是最近刚刚走红的二位高校“豆浆美女”——华科大武昌分校的“豆浆西施”和华中师

姜建清遭女婿实名举报 还原我武生物遭教授实名举报内幕

     神秘投资者柳海彬获配比高达50% 网下配售成疑   被指责网下配售结果不公的我武生物,如今陷入了更大的舆论漩涡中。  1月20日,我武生物上市的前一天,新浪微博个人认证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投资与保险系副教授的黄建中在其

茶 叶 营 销 计 划 书 茶叶营销权威谢付亮开微博“卖茶”

   近日,著名品牌专家、远卓品牌策划公司策划总监谢付亮先生开通了新浪微博(www.weibo.com/achievebrand),初期谈论的主题是“《增广贤文》里的300种卖茶术”,即结合《增广贤文》来分析卖茶策略和方法。   谢付亮先生是中国茶叶市

荣进制药 《点茶成金》荣进当当网30日畅销榜前10强

   2013年5月28日,据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市场营销”近30日新书畅销榜权威显示:《点茶成金》荣进当当网新书畅销榜前10强,位列当当网新书畅销榜第6名。   《点茶成金》由远卓品牌策划公司策划总监谢付亮先生和文案及S

中国茶叶十强品牌 “一分钱”做强茶叶品牌

系列专题:中国茶叶品牌15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主修经济学,16岁开始在校报工作,从记者、编辑一直做到主编,19岁大学毕业,进入美国和日本两家跨国公司做品牌经理……谢付亮的早年经历多少带着点传奇色彩,而伴随着“白茶娶妃”重核裂变

声明:《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08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为网友梦见勒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