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实施办法的发布,大家可以发现,今年的高考录取办法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有前期已经知晓的外语一年两考、数学不分文理、新增外语听说测试,以及三门科目的统一高考与三门自选科目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构成的高考总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
而此次公布的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的高考志愿填报办法、志愿填报时间的安排、以及增设的征求志愿填报环节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变化,符合综合性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等要求,但对每一个高考参与者来说其影响或许各不相同。
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
“改革”一词成为最近几十年的热词。“改革”的原意,就是求变化,就是基于对事物发展现状或发展方向的评判,通过变革运行方式或规则以获得事物发展的新状态。近一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处于全方位的变化之中,因此整个社会普遍希望通过运行制度或方式的变革来推动事物适应环境以获得理想发展。
但是改革不是革命,决定了任何改革不会颠覆事物本身,而是更多表现在对于事物的局部、环节的变革和改良,尤其以现在流行的问题导向思维难免使得改革举措更多是应对目前所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如高考综合改革中提出的“高考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都是针对学生培养中越发加剧的分科、偏科倾向和社会实践弱化现象。
但是,就改革的顶层设计而言,要谨慎评判改革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影响。也即,凡教育改革一定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等价值导向,避免举措不当或矫枉过正导致事物发展偏离本身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凡事物均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事物发展的路径,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是不变的。如教育改革不会改变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所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同样也不会改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通过测试选拔入学的方式。
再以考试改革为例,可能对考试科目、计分规则等有调整,但是通过考查筛选出名列前茅学生的基本功能或根本属性是不会改变的。
前阵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发现擂主或攻擂者都是数次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实际上每场次比赛测试的题目都不同,每个参与者的具体长处也可能各异,但就诗词积累考查,他们几位都是所有参赛者中的佼佼者。
另外也有这样的例子,每年总能接到个别考生或家长的投诉,指某科目试卷难度提高或评卷不公正,导致落榜。但了解下来,往往该考生的高考成绩是处于所有考生最后百分之五的位置,再怎样调整试卷难易度或评卷标准都是无法满足其升学愿望的,也即考生的学业状况在现有教育考试制度下是没法获得认同的。
当然,每个人的整体能力应该是一样的,这样的考生一定在其它方面存有潜力,只是社会、家庭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看似纷繁复杂的高考改革,影响的目标是整体,即促使所有教育参与者都能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开展教与学。而就个体而言,在已有模式下的名列前茅依然有很大机会在新模式下继续保持,尽管分数或指标所代表的优秀是表面的,但却是源于本身的素质,因此从根本上提升自己才是进步、优秀的根本路径,也是应对改革变化的最佳办法。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