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好“切点”, 想一想
设计小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选好训练的“切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1.补白。即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碧螺春》一课:文中插图描绘了一群采茶姑娘清晨采茶的情景,文章只对清晨茶园美景作了简单描写,而对姑娘们如何采茶,采茶时会说些什么未作描述。教学中,在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采茶姑娘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想一想,此时此刻采茶姑娘们会想些什么。在“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江南早晨茶园的无限美好春光,感受到了采茶姑娘们勤劳、灵巧及采茶时愉悦的心境。
2.详化。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潜在的意思必须由读者在体悟领会之后方能表达。如《碧螺春》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先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又借用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愫:“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此时教者可趁兴问学生:“我们刚才也随作者品尝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如果你是一位小诗人,你会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熠熠闪光。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姑娘采茶时俊美的身影;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熟练的身手;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还看到了江南特有的迷人春色……”
这种新颖别致的详化方式,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表达的内容,为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也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3.延伸。即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学完《飞向月球》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则与月球有关的科幻故事;学完《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写《狐狸和乌鸦后记》。此举有利于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而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续写中,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二、把握结构,仿一仿
仿写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断的练习。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方面的仿写。《秦兵马俑》一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描绘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的状物类散文。尤其是第3自然段的过渡段的形式,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学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以及过渡段的形式,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一次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仿写的基础在于对原有文本的深入阅读与深刻理解,是内化;创作是基于仿写的写作能力的再提高,是外化。由仿写到自主创作,是由扶到放,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移花接木”,组一组
有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是很好,让他们写一篇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好文章确实很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移花接木”,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增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信心。
《灰椋鸟》这篇课文,重点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喧闹而又热烈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将两个场景有机结合,并融入丰富的想象和生活体验,有声有色地进行描绘,从而使“树林是鸟的乐园”这一壮观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晚霞映红的天空中,不时飞过几只灰椋鸟,它们似乎正在巡视自己的领空。不远处的湖面倒映着棕红色的水杉树和高大的刺槐林,再加上灰椋鸟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四、读中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讲的是87岁高龄的巴金老人,在手脚不便的情况下,依然提笔给家乡的孩子们写信,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孩子们的希望,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通过学习,巴金老人对下一代的关怀,对别人奉献爱,让生命之树开花的愿望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
“想一想”、“仿一仿”、“组一组”、“写一写”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以文本为范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他们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努力地创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王云彩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里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