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雾霾已不再是新闻,没有雾霾才是新闻时,人们已经习惯了戴着口罩穿行于能见度不足30米的茫茫浓“雾”中。然而在室内,或者进入地铁、地下商场、会议室等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人们则往往愿意取下口罩,只因相信室内空气质量比外面稍好。但是,近日一则新闻让这种侥幸心理彻底破灭。
地铁PM2.5是地上的16倍?
12 月初,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名为达尔问的环境研究所曾经接受委托,测量了北京地铁站台和室外测量数值,对比后发现地下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数值相当于室外16倍。该消息被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转发扩散后,有人提出以后坐地铁一定要戴口罩。
尽管这家机构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说过地铁内PM2.5是室外16倍的话,但这条新闻还是让人们对于PM2.5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并非只有室外才有PM2.5的威胁。
其实,在网络中搜索“地铁、PM2.5、超标”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这类新闻并非今年最新的消息,早在两三年前就有人发现地铁中PM2.5数量惊人。
今年6月,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随身携带空气检测仪,在一天时间里,随时监测自己所到之处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发现,地铁中的空气质量最差,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达到64微克。
而在2009年的《上海地铁站台环境质量分析》中显示,上海测试站台的PM1.0、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234ug/m3(微克每立方米)、293ug/m3和372ug/m3,颗粒物浓度超标比较严重。其中以人民广场站最为严重,其PM10的平均浓度达到了825ug/m3,是地铁设计规范的3.3倍,更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5倍。
“10年前,我们就曾在南京某地下商场内监测发现地下空间PM2.5含量偏高。”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授朱培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众所周知,地下空间建造时,已经安装了通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地铁通风更是“双重保障”。“一般情况下,地铁通风都是依靠活塞风。只有人比较集中,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地铁内部的通风空调系统才会被开启。”朱培根解释说。活塞风,是指当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 隧道中的空气被列车带动而顺着列车运行前进的方向流动。
但是,通风系统虽然可以带走二氧化碳,但同样也是造成地下空间PM2.5含量超标的原因之一,“因为通风道中灰尘堆积,进行通风换气时会将灰尘带出。地铁内空气质量差则还包括地铁隧道内,被活塞风带出的灰尘。”朱培根表示。
测量地点选择要科学
此次,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测出地铁内PM2.5含量超标,专家们却也提出自己的质疑——测量方法是否科学。“某个人监测空气污染,所用的仪器设备、检测次数、有没有检测规范,上午、下午检测时间不同,可能结果也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的方法可能测量结果都不一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