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悲哀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一群男女步履蹒跚地走在乡村田埂上,画面色调清冷低沉,歌声悲凉却透出刚毅。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好男好女》中,这样一段画面重现了1940年几位台湾青年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跨越海峡,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的真实历史,让人们看到残酷时代里一份纯净的理想主义情怀。
影片原型之一的萧道应出身台湾南部乡村,曾祖父萧光明是1895年组织乡勇抗击入侵日寇的客家领袖,那场以寡敌众的战斗中,萧道应的祖父壮烈牺牲。萧家可谓一门抗日英豪,但那段传奇往事如今却少为人知。
在萧道应之子萧开平的带领下,新华社驻台记者走进了位于台湾屏东县佳冬乡的萧家古厝。踏入穿越百年的历史现场,台湾同胞悲壮的抗日画卷徐徐展开。
1895年:古厝浴血“书房”成战场
屏东萧家祖籍广东梅县,来台历史要追溯到1786年。到萧光明是第三代,他秉持客家人勤劳、刻苦的精神,经商有成,萧家逐渐成为佳冬地区的一大家族。
萧家古厝修造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历经三代。这座五堂大宅院是台湾相当具有规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筑,整体布局采双“回”字型围拢式格局,严密的建筑配置显现客家民居强调的内聚性与防御性。
踏入古厝,质朴之风扑面而来,与一般深宅大院不同,没有多少雕梁画栋,也不见奇花异树,但细节上却是讲求精工,不仅建造的匠师来自大陆,主要建材亦是跨海运来的,看得出客家人对传承的重视,其中包裹着朴素却珍贵的人文情感。
萧开平带着记者来到古厝核心院落紧邻的一座建筑,有着微翘燕尾的门楼牌匾上书“步月楼”,跨进去又遇一门,其上写有娟秀的“藏书小阁”四字,谁能想见,这间不大的书房,竟是萧家当年浴血抗日的古战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军队进兵台湾。高雄、屏东一带多个客家聚落召开会议,决意组织义军,誓死抵抗入侵者。
当年10月11日,日军第二师团18000人于屏东枋寮登陆,兵发三路进攻。萧开平告诉记者,佳冬位于枋寮、东港之间,日军如不能先占领此一战略要地,则进退维谷。当时,日军还立下告示:“揭白旗服从皇军,即可保全生命,安居乐业。否则就要杀个鸡犬不留!”
面对强敌,作为高屏客家领袖之一的萧光明义无反顾,领导乡民义勇及刘永福“黑旗军”留置的部分兵士,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佳冬原是典型的防御性聚落,拥有栅门、城墙、刺竹林等防御设施。萧光明率众在村落周围修筑高三、四尺的胸墙,并开出枪眼,严阵以待。
“他们先是在村外田地里灌水,阻碍日军行进。”萧开平说,萧光明率众镇守4个主要栅门,当日军前进到距守军三四百米处时遭到激烈抵抗,死伤不少。随后,日军决定主攻东栅门的步月楼。“义军从门楼里向外射击,日军进退不得,只好到墙下藏身,义军于是倒下滚油退敌。”
之后,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义军被迫弃守步月楼。这场连村中妇孺都投入战斗的“步月楼之役”从早上8点多持续至午夜,日军战死15人、受伤57人,义军则伤亡百余人。
萧开平告诉记者,双方的武器质量与人员数量比例悬殊,义军不少人拿的是木棍绑菜刀,但却毫无惧色。萧光明次子萧升祥坚守东栅门,直至战死;三子萧月祥率大刀队迎战于南栅门,身受重伤,不久也去世。
日军攻入佳冬后,放火焚村,尸横遍野。萧开平说:“日本兵进村后,闻每一个人的手,如果有火药味,就知道是抗日份子,就得抓起来。”
如今,在临近民宅中看来低矮的步月楼已不再显眼,但走上前去,仍能看到一百多年前激战留下的弹孔。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