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举善章”的“总说善本”之后,我们知道,善的根本就是内心对因果律产生定解之后,自然形成的“让自己的思想、言语与行为远离一切过失、积累一切功德”的信念。
下面再继续学习“举善章”的“别说善行”部分。“别说善行”又分三方面:一、对人之善;二、对物之善;三、对事之善。“对人之善”部分是这样说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很显然,这里的“忠孝”是对长者或上者的善,“友悌”是对平辈的善,“正己化人”是这两种善的发展与升华,而“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是对下者或弱者的善。
什么是“忠”呢?一般人对“忠”的理解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帮助、支持、不违背,但这只是“忠”的外相,却不是“忠”的本质。忠的本质是,内心具有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离苦得乐的强烈愿望与抱负。因为内心具有这个强烈的愿望,并且深知君王或上级,肩负着让天下人离苦得乐的大业,所以就尽己所能地辅佐君王或上级完成利益众生的大业。所以,“愿天下人离苦得乐的心”是忠的本质,而对上级的服从、不背叛等则是忠的表现。理解了忠的本质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去有些忠臣反对君王危害百姓,也被人们称为忠诚之举了。所以,忠不是一味的服从,而是心中装着天下苍生的幸福,并为之努力的善行。
有人说:“我老了,退休了,只是在家做做家务,也没有工作,连上级都没有,怎么尽忠呢?”实际上,即使没有上级、没有做官,只要心里具有愿天下人离苦得乐的心,就是尽忠了。没有工作的“自由人”,应该经常念诵四无量心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平等饶益。”一边念诵这个偈子,一边让内心与之相应,这就是最好的尽忠了。
有人说:“我只是公司的一个小小职员,老板心眼坏透了,一天到晚忙着自己挣钱,我也要对他尽忠吗?”如果老板所开的公司,经营的是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么就应该远离这样的公司与老板,若因缘具足则劝老板改行,这就是尽忠了。如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对社会有益的,就应该努力去做,这就是尽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板有一些危害社会的错误想法,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遮止或转变,这就是尽忠。
总之,理解“忠”,需要明白两个道理:一、“忠”所饶益的对象是普天下的人民,而不是某个人或少数利益团体;二、一个人所能做的,最方便、最有效地利益全社会的事情,就是将上级交代的能够利益社会的工作做好。
什么是“孝”呢?就是时时忆念父母对自己赐予生命并养育成人的大恩,在生起感恩心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父母离苦得乐的发心与行为,就是所谓的“孝”。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对父母的孝是一切善行的先导。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那么对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善,即便有,也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伪善。为什么呢?因为在世间所有人当中,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最大的,如果一个人对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愿意去利益,怎么会真心地去利益其他人呢?真如《孝经》上所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是说,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其他人,这种爱必然是别有用心的假爱;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却去尊敬他人,这种尊敬也必然是虚伪的尊敬。
什么是“友悌”呢?友,是指兄长对弟弟的关爱与照顾;悌,是指弟弟对兄长的恭敬和礼让;友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恭敬与礼让。实际上,这里的友悌不仅限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广义上也指同龄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礼让与恭敬。《论语》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君子内心尊敬他人,行为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何人,都会体验兄弟般的亲情。所以,友悌的本质就是对同辈之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什么是“正己化人”呢?所谓“正己”,就是纠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所谓“化人”,就是改变他人,使他人也止于至善;“正己化人”的意思是,通过完善自己来教化他人。在“正己化人”中,“化人”是最终的目标,而“正己”则是手段或方法。
有人问:“‘正己化人’与‘忠孝友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正己化人’为什么要放在‘忠孝友悌’后面交代呢?”实际上,“正己化人”是“忠孝友悌”的升华。当我们在与上级、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相处,仅仅贯彻“忠孝友悌”的原则还是不够的,因为暂时的“忠孝友悌”只能带给他们暂时的安乐,还不能将他们安置于究竟安乐的境地。为了让他们获得永恒的安乐,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明白因果和空性的道理,对因果和空性生起信心,并发愿修行成佛,彻底了脱生死。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修正自己着手,先必须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直至成佛。所以,“正己化人”实际上是“忠孝友悌”的升华,“忠孝友悌”可以让他人获得暂时的安乐,而“正己化人”则可以让他人获得永恒的安乐。
什么是“矜孤恤寡”呢?矜,是怜悯之意;恤,是体恤之意;孤,是指失去父母的孤儿;寡,是指失去了丈夫的女人,这里也泛指失去配偶之人。因此,“矜孤恤寡”的意思是,对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配偶的可怜人,应当心生怜悯,常常给予他们关心和体恤。
什么是“敬老怀幼”呢?敬,是尊敬礼让之意;怀,是关怀照顾之意;老,是指老人;幼,是指幼小的孩童。“敬老怀幼”的意思是,对老人要尊敬、礼让,对幼儿要关怀照顾。
显然,“孤寡老幼”是人群中的弱者,对待他们心生怜悯、关怀与尊敬,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感应篇》中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十六个字教导了我们如何待人,如何将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实处。面对自己的工作,我们应当怀着贡献社会的心,将领导交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尽忠;面对父母,我们应当经常忆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尽孝;面对兄弟姐妹以及同辈的朋友、同事,应当相互友爱、彼此尊敬,这就是友悌;面对孤寡老幼等弱者,应当特别悲悯与爱护。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想到用因果和空性的法宝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心灵的奥秘、彻证宇宙间究竟的真理,从而获得永恒的安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这就是“正己化人。”
此外,这里所说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也可以用“菩提心”的修法来理解。对上者的“忠孝”、对平辈的“友悌”、对弱者的“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可以含摄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而“正己化人”则可以含摄在“誓度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中。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而菩提心则是四无量心的升华。
以上概述了“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含义,后面我们还要对这句话中的关键点进行更加详细的观察。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