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澴居士/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在垓下一战中溃不成军,败往乌江,并在乌江自刎身亡,在最后一战时,还信誓旦旦地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死到临头,还不承认是自己决策上面的失误,反而扯到天意上面去了。“天意”是个啥子玩意?谁也不知道。在我看来,所谓的天意就是充分细致的谋略,是高瞻远瞩,是符合历史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行事,否则,就是逆天行事,违背“天意”。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对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尽管充满了同情之心,但还是批评了楚霸王的过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在司马迁看来,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驱逐义帝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之外,还有自矜功伐,不能师古,逞匹夫之勇,等等。貌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项羽拉了历史的倒车。
按照我们在历史课堂上面学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历史规律的,比如政治制度的选择。西周奉行的是封建制,封土建侯,以蕃屏周。把周王的儿孙们还有功臣们分封到周王的四面,作为挡箭牌,抵挡少数民族的攻击,保证“中国”的安全。随着铁器农具的使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诸侯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周王朝的天子门不思进取,用鄂中老话说就是驴子下兔子——一代不如一代。君不见那个周幽王为了博得美女一笑,来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插曲,结果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西周的庙堂就关门打烊了。
秦朝统一中国后,经过诸大臣的反复辩论,最后确定郡县制,废除不合时宜的封建制。这其实是历史的进步。可惜他们的暴政,结果王朝过早夭亡了。不过这给后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项羽称王之后,继续实行分封制。刘邦、韩信等反骨丛生的人也都封了王,这其实就是给自己埋了若干地雷。果然,项羽东归之后,地雷就炸开了。可惜的是项羽没有像我们这么幸运——在课堂上听老师们讲历史唯物主义!
刘邦称帝之后,继续分封。不仅有“同姓诸王”,也有“异姓诸王”。但是刘邦吸取了项羽的教训,逐渐剪除了异性王。认为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子孙,不该出什么问题。他没有想到的是,人都是有私心和贪欲的。鄂中有句话这么说的“当了皇帝想外国”——是说人的贪欲没有止境。何况那些没有当皇帝的儿孙们呢。
《汉书·诸侯王表序》中说诸侯王“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可见危机逐渐丛生了。汉代不是没有政治上深谋远虑的智囊,贾谊、晁错等都是。贾谊在《治安策》中已经指出诸侯已经出现权力过大的现象“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比喻可谓贴切。《汉书·贾谊传》中记载贾谊曾说,要让天下长治久安,必须削弱诸侯的力量,“国小则亡邪心”。晁错也指出如果不削藩,祸害会更大(《汉书·吴王濞传》),可惜当时汉王朝中央的力量已经难以驾驭诸王了,诸王反起来的时候,汉景帝为了自保,只好“错杀”了这个晁错,看来他真是生错了时代!其实这一招就是象棋中丢车保帅的策略。
然而车丢了,帅还是难得保。无奈之下汉景帝只好奋起一搏,在周亚夫的帮助下终于剪除了刘濞等七国之叛乱。然后政治上逐渐走回到秦朝的政治制度中。也就是绕了一圈回到了秦朝的政治纲领中了。后来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计策,进行“推恩令”,其实就是柔性削藩,这个政策不能不说阴险,表面上满足了大家都想称王的要求,实际上则是把诸侯的势力分散了——“藩国自析”(《汉书·诸侯王表序》),一个个藩国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势力却越来越小,小到大家就闹腾不起来了。一言以蔽之——“高”!
再回头看项羽的失败,你就知道了,项羽失败的最大因素不在于他的武功不高,而是他不懂历史唯物主义,不知道历史发展的方向,没有选择正确的政治制度,结果身首异处。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拉历史倒车的人,终究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下。古今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