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你行你铁啊!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
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