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圃 灵济宫
青圃的集市旁有个庙.
盘上盘下,到了长乐的土地,还是没有发现,只得电话咨询老友。说还是在青圃,只得回头。
山下的青口镇,迷糊在一片稀雾中。
再次回到青圃闹市,进小庙问有赑屃的宫观,一说,那里的老人就知道,说是灵济宫,在后头上坡处,哈,当时怎么不多问几句呢,来回跑。
这下找到了,先见到这个升平人瑞坊,说是明代遗物。
然后是金鳌门,这对联口气不小: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
山门后就是挂有“闽侯青圃灵济宫”牌额的庙堂。庙堂为前厅后殿式布局,厅殿连为一体,没有明确界限,主要陈设是戏台、阁楼式看台及神殿。像是文革后新修复。
国家文物保护的对象,就是这明代木构建筑式样“御碑亭”下的御碑,亭子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盖青色小瓦,四角蚩吻兽头。据专家考证,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能见到,实属罕见。
亭内的石制赑屃背驮高大“御碑”仰首而伏。据《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赑屃当年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
“御碑”是明成祖所赐,麻石质料,碑身高4.2米,宽0.6米,厚0.42米,碑顶半圆,上刻篆字“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碑文为楷书字体,由于由碑亭保护,碑文大部分字仍可清晰可读,约有720字。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花样精美。
赑屃体石料红白相间,光滑似镜,可惜上面已布满细坑,嘴吻部分已没有了。开始我以为是雨水渗漏导致,看介绍才知道据说是因为其身上的石粉可治家畜之病,特别是治生猪的病。因此,附近乡民经常用刀来刮取石制赑屃粉末给猪吃,以致于受到损伤。
知道其宝贝,咱来个亲密接触。在其他地方,这里一定要围起来不让靠近。
查找资料知道,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前后,明成祖朱棣龙体欠安,久治不愈,后转祷于二徐真人,突然转好,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悦,认为是二徐真人显灵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才有大修闽侯灵济宫之举。《明史·方伎传》则载:有个礼部郎周纳从福建回到京城,对明成祖说闽地有二徐真人很灵验,于是就从福建迎二徐真人像及庙祝入京。永乐患病,庙祝以二徐名义晋药,竟然治好了永乐帝之病。徐晓望在《福建民间信仰源流》中据此推测是周纳推荐曾辰孙(即曾神孙)入京治好了永乐帝的病。这是比较有史料根据的。明成祖为了感激二徐真人救命之恩,一方面大力旌表二徐真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与次年永乐十六年两次赐予二徐真人封号,神格称号也由“洪恩真人”上升到“洪恩真君”。另一方面,明成祖下令重建闽侯青铺灵济宫,永乐十五年(1457年)正月,明成祖诏令大规模重建闽侯青铺灵济宫,着工部行文督促福建布政司(相当今天福建省)经办。
二徐真人又称徐仙、灵济真人、洪恩真人、洪恩真君等,生前为同胞兄弟,俗姓徐,名知证、知谔,五代时期吴国人(今浙江人)。徐知证与徐知谔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上均有其二人传记。二徐的父亲徐温是五代吴国权臣,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篡位,改姓李升,建立南唐王朝,徐知证与徐知谔因与李升的关系,被封为江王与饶王。二徐因生前有德于福建闽侯百姓,故死后演变为道教俗神。
![青圃龙舟试水 福建青圃 灵济宫](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594/5918060406591751773880.jpg)
作为地方神灵的二徐真人得到帝王如此推崇,并在北京建造宏伟的宫庙祭祀,这在福建民间宗教史上是极为罕见,也绝无仅有。因此在实际上,二徐真人已变为明皇室的“家神”,北京的灵济宫在清代时改为它用,早已不存在。闽侯青圃的灵济宫因得不到官府的维护,也日萧条冷落。
在长期的信仰崇拜活动中,宫内众神祗已被当地群众赋予“灭蝗除瘟、治水救灾、求财祈嗣、治病保泰”等多方面的功能,基本上满足当地信众信仰崇拜的需求。村民们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到庙中敬香。另外,每逢五月初五魏元帅生日、七月十五徐知谔生日、九月十七徐知证生日、九月二十一郑都总管生日,当地群众必举行神诞祭典,并演戏酬神,特别是九月十七和九月二十一这两天最为热闹,附近乡民前往进香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彩日”,也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的日子。这些体现了福建民间道教“人神共庆,人神共乐”的世俗生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