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境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充满激情和活力,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传统教师倾向于强调权威与给予,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依照标准教案导演的“情景剧”,在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现代教师更倾向于强调合作与创造,在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是民主、和谐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实践证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真情实感,尊重学生主动成长,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做学生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循循善诱,避免指责训斥。
没有学生之间的和谐,就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乱而无序、启而不发或缺乏交流合作等都会给思想品德课带来不和谐的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同伴有效交往的具体方式和技巧,同时在课堂上要积极稳妥并随时纠正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不当行为和方式,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
有了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善于合作的师生定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催化剂”
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必须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教学环境。例如可以采取设疑激趣、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演一演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但是,仅仅教学形式多样化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始终是面无表情,从不离开讲台。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缺乏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离经叛道”式的发言不置可否或简单粗暴的压制,都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畅所欲言,造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情感,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愿发。
三、教与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新的课程标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新的思想品德课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化,以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逐步过渡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的“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了。
四、知与行的统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教师要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有具体、科学的指导行为的方式。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点,增强教育效果。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并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影片进行演示,让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揭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教育;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带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知行”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 黄日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