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学地位 楹联的文学地位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世界关注,楹联的生命力极强,千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既为高人韵士所钟爱,又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然而,长时间以来,楹联被视为雕虫小计而被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新时期以来,通过楹联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楹联事业取得空前的大发展,楹联的历史命运正在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同时看到,沉重的历史遗留积重难返,确立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一项艰苦的巨大的工程,我们还要做很多基础的理论工作。

  一、长期以来,楹联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有清一代,楹联虽然经过一度大繁荣,楹联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肯定。文人墨客依然秉承前人,将楹联看成“诗之余末”。楹联这一文体,有着小说同样的命运。小说在我国兴起较晚,一直被排斥在文学大家族之外。只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兴起,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五四运动”之后,楹联格律诗一样,文学地位反倒每况愈下。

  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可以说,现当代楹联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概括讲来,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印证。

  (一)影响较大的辞书,对楹联没有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些辞书都是由各方面学术权威编辑的,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首先看被认为经典的辞书《辞海》,关于“楹联”的词条是如何解释的。楹联也叫联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楹联叫春联。字的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谐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再看看《辞海》对元曲是如何解释的: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和称,两者都使用当时流行的戏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常常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同唐诗宋词并称。

  从上述第一词条看来,没有将楹联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这是失于偏颇的,不公正的论述。而对元曲却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还有《汉语大词典》,关于《楹联》的词条与《辞海》大同小异。更有甚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楹联却是只字未提!

  (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中国文学史给楹联以应有的一席之地。随便打开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叙述的模式基本都是这样的:先秦文学从《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开始,然后是《国语》《左传》《战国策》。继之是《汉赋》、《乐府》《史记》。而后是建安文学,再后是两晋,说到陶渊明。唐代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宋代宋词,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古文还有唐宋八大家。元代元曲,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清代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戏曲《长生殿》、《桃花扇》。有的文学史连民歌、童谣都收入在内,就是没有楹联这一项。

  (三)迄今为止,没有一本《文学概论》提到楹联这一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基础理论的《文学概论》,有几部产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文学体裁论述上,都套用了苏联的模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尽管后来也有不同版本的《文学概论》问世,与以前的也是大同小异。浏览所有的《文学概论》和《文艺学概论》,没有一部提及楹联这一文学样式。

  (四)在一些图书馆里,楹联书籍的分类是“杂著”,与灯谜、棋类的书籍放在一起,而没有与文学作品归为同类。

  二、楹联受轻视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学思想一直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儒学思想更加牢固地禁锢士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怀抱是:志于道,游于艺。追求的是经济之术,是治国安帮的大学问。读书人的终极目的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主攻方向是四书五经,至仕的手段是科举。而科举是不考楹联的。楹联和琴棋书画是志道之余事,是读书人自我完善的,休闲娱乐的手段。不能因为经营诗词联赋影响功名,不能本末倒置。在这种情况下,诗词楹联自然会受到冷落。而楹联又不同于诗,第一,诗曾经由孔子辑成“诗经”,律诗在唐代又曾经是科考科目之一,自然受到国家的重视和读书人的推崇。

  (二)楹联自身的原因

  楹联所以被忽视,也有来自楹联自身的原因。大体说来,人们对楹联的偏见来自两方面:一是因其形体短小,二是因为一部分楹联作品近俗。作为文学体裁的楹联,虽然其格律严格,但在字数上却是灵活的。最常见的是五至十一言、十至二十二字,而以七言十四字者居多。长联有数十字、上百字者,孙髯翁所撰著名的云南大观楼长联一百八十字。相对而言,楹联小巧玲珑、但却不是文学体裁中最短的,中国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是四句二十字。竹枝词单调两句十四字;流芳千古的荆柯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也是十四个字。还有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不朽名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有短短四句,却高度浓缩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宇宙永恒人生短促的忧患意识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思。这字字掷地有声的二十二言,敌得上一篇《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不是看字数多寡,篇幅长短。在小说家族中,既有洋洋洒洒的数十万言的长篇巨制,也有短小精悍不足百字的一分钟小说。日本有种传统诗歌形式,叫作俳句,这种以短小精悍、含蓄见长的文体被日本人视为国宝,俳句的作者被尊称为俳谐师。日本有位叫松尾芭蕉的俳谐师,着有俳谐集七部、句碑三百余座,被国人尊为俳圣。然而一首俳句,只是三行,上五、下五、中七,充其量只有十七音。日语是复音词较多,将日本俳句翻译成汉语,一首只有十个或十二三个字。然而俳句并未因其短,而被日本人排斥在文坛之外。恰恰相反,俳句被日本人民看成是民族的骄傲。有消息透露,日本正将俳句作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想联合国提出申请。

  关于俗的问题。楹联有十分浓厚的趣味性,因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在民间创作的大量口头对联,免不了有些格调不高、艺术性差的作品,文人墨客也不乏应酬之作和文字游戏。但是这是支流,不能因此而否认楹联本身的文学地位。平心而论,无论任何文体,都有经典之作,同时也有无聊的下品。不仅小说在一个时期内有图解政治之弊,现在的报告文学更不乏吹捧名角大款的庸俗篇章。然而,我们应该学会看主流。正像“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样的打油诗,掩盖不了五言绝句的光彩一样,在楹联中有些俗的对联,同样也掩盖不了高雅的楹联的艺术异采。

  (三)还有一个原因是文化断层。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以来,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楹联文化也受到无情的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多年以来,楹联没有进入大中小学课堂,楹联文化的普及作得不够。界外的好多文化人,包括文艺理论界的文化人对楹联缺乏了解,甚至不懂楹联。因而,对楹联文化没有深入研究,对楹联的的文学地位没有给予科学的肯定。

  (四)界内理论支持不够。目前没有一部权威的《楹联概论》,或者《楹联学》,这不能不说是联界的一大憾事。

  三、楹联的文学地位应予肯定

  (一)楹联是中国独有的结构严谨、形式灵活的文学式样,属于韵文范畴

  1、中国特有的方块字,是形成楹联的天然基因。作为词素的汉字,音、型、义相结合,可以独立运用,千变万化,是构成楹语这一独特形式的基础。楹联有着着严格的联律。楹联节奏明快,整齐规范。即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应,词性相同,平仄相谐。楹联联律严格、上联必须仄声结尾,下联必须平声结尾。否则就不叫楹联。楹联既有严格的联律,又有极其灵活的一面。即不受字数限制。从二言四字,三言六字,到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言直到数十言,上百言。句式随义变化,没有绝句、律诗那样固定的模式。楹联的语言凝练集中,生动形象,音律优美,极具节奏感,属于韵文的范畴。

  2、楹联作品是文学作品

杜甫的文学地位 楹联的文学地位

  首先,说什么是文学。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文学作品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

  回头再看看楹联作品是否具备文学作品的特点?我们说,楹联全面继承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凡是诗词歌赋的修辞手段优点,楹联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楹联可以如明心述志、咏物抒情、叙事绘景、怀古颂今。楹联具备诗的清新典雅、雄沉博大;词的绮丽婉约、豪放旷达;曲的通俗明快、活泼幽默。好的楹联可以帮助人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起到咨询功能;优秀的楹联作品可以明教化、正人心,起到教育的功能;一副楹联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又具有审美功能。因而,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楹联和诗歌一样,是文学大家族的成员,是区别与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等统称为散文的韵文的一种。有人说,联是“诗中之诗”,或曰“联即是诗”。这都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确切地说,联就是联,因为联有与诗歌相同的属性。较之其它文学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因而也就能更加凝练地反映生活、干预人生。然而,楹联有区别于诗的独特属性,楹联体裁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文学形式的楹联更追求音乐美、更讲究形式美。因而,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做楹联的难度不亚于做格律诗。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称那些作品优秀、而且多产的楹联作者为楹联艺术家,是理所当然的。和小说家一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楹联理应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一样,成为文学大家族的一员,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殿堂。

  3、春联是历史的别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楹春联是历史的见证。竟管南北不同俗,中国人过年贴春联却是一致的。广阔的神州大地,凡有人烟的地方,家家门口都贴鲜红的春联。在海外异域的华人,也保持这一文化传统。一年一度,世界上都举办一次规模最大、参预者最多的文化活动。那就是春节期间,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亿万人参加的书法、联作的一次大展示。这就是中国人贴春联。传统的春节都有两举措:纳福的有春联,辟邪的是鞭炮,这一文一武闹出了春消息。因而,人们说,过年可以无诗,不可以无联。人们说及大数,往往以绕地球几周来比较。若将每年千家万户的春联连接起来,真不知能绕地球多少圈了。年复一年,春联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春联都浩如烟海。如果将大量的春联,搜集整理,就可以得到历史的别裁。

  当然,绝大部分春联算不上文学作品。但是,其中却有思想性、艺术皆好的作品。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折射。作为楹联大家族的主要成员的春联,因为更具有人民性,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打上特定的时代印记。回顾近百年春联,每一年举出几副有典型意义的春联,将他们连接起来,可以清楚看出一个世纪的历史走向。并从中看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民心态。

  如果将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按年代编辑成书,就是史书的另一版本,叫做史书别裁。这里不仅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繁杂纷呈是她艺术价值之所在历史价值。

  4、惟有楹联能上大雅之堂

  楹联被一些人视为雕虫小技,不能上大雅之堂。恰恰相反,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情调。楹联联可长可短,能张能弛。与书法为载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堂而皇之地进入大雅之堂。既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一庄严的使命,只有楹联才胜任,其它各种文体都不可替性。正因楹联高雅,赢得了历代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钟爱,为中华的灿烂文化,增添异彩。

  再大再雅也大不过最高统治者居住、处理朝政的紫禁城。故宫的恢宏建筑,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的皇权之上的意识。恰恰是在明清的故宫里能看到数量较多的联作。作为离宫的颐和园,造湖堆山,宏大规整,布局严谨,追求的是开阔宏大,充分体现了凌驾万民之上的皇家气派。万寿山前以佛香阁、排云殿为轴心,筑成大片建筑群,错落层叠于坡前林间。富丽堂皇的建筑中点缀着大量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在封建社会,再雅也雅不过至圣先师大成宝殿。那高大的楹柱上,堂而皇之镌刻的不是诗歌,不是古文,而是由乾隆皇帝撰写的楹联。诗圣的杜甫草堂,到佛教的大雄宝殿,都有艺术性极高的楹联作品,为建筑画龙点睛,达到完美的统一。如有热心者,编一本《中国大雅楹联集成》,肯定会有一块砖那样厚厚的一本。在事实面前,哪个还说楹联不能登大雅之堂?

  5、行业联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有机组成:中国古话常常提到三百六十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现在何止三百六十行?在我国,古老的行业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都饱和着传统文化。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联语。这又是一个不可替代。

  6、婚联、寿联、挽联都不可代替。

  以上的不可替代,说明社会需要楹联,人民需要楹联。楹联是发展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楹联这一文学样式有发展远景

  1984年,由常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这是中国楹联文化史上划时代大事。二十年来,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倡导之下,楹联事业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繁荣景象。活动频繁,联家辈出。优秀联作如雨后春笋,相关著作宏富,楹联事业方兴未艾。楹联文化城市不断涌现。不足之处是,理论文章似乎少了些。楹联所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楹联理论的薄弱,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楹联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品,有不可替代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楹联应该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殿堂,楹联家应该被看成艺术之家。

 作者:刘育新 原载:刘育新个人艺术网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初校版  转贴请注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4051/24292162808.html

更多阅读

杜甫诗中禅宗意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杜甫的诗

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无门关24有一位僧人问风穴禅师:“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说话或者沉默时,怎样做才能保持本来的面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离”即离却诸相的法性(真理)的本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现实世界里的微妙作用。宇

杜甫的谢饭诗 杜甫诗三首

杜甫的谢饭诗丁启阵秀才人情纸半张,诗圣人情诗一首。现存杜甫诗中,有不少首作品是描写朋友招待他吃饭的诗。杜甫当年写这些诗,主要目的应该是,对朋友的一饭之恩表示铭记在心,表示由衷感谢。因为杜甫写诗讲究细节的真实,使得后世读者,可以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诗三首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抒情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声明:《杜甫的文学地位 楹联的文学地位》为网友恋寸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