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黄梅戏 养生·黄梅戏

黄梅戏 黄梅戏 养生·黄梅戏

  编辑/胡元骏

  
  戏曲中的唱词,层次分明,有喜有悲,演唱者陶醉戏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排除杂念,消除烦恼,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音乐是养生疗疾的良药。音乐疗法现代医疗也已广泛采用,它对人心理的影响可直接而迅速地表现出来,它对生理的影响(如心率、血压、血流状况、胃肠蠕动等)也显而易见。一曲节奏明快、悦耳动听的乐曲会把你带入音乐之中,拂去你心中的不快,乐而忘忧;此时,体内的神经体液系统处在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调和内外、协调气血运行的效果;一曲威武雄壮、高昂激越的乐曲,可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而一哀怨缠绵的乐曲,会令人愁肠百结、伤心落泪。
  
  因而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健康、高雅、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舒缓的音乐,达到消乏、怡情、养性的目的。不少医院和疗养院采用为病人播放优美轻音乐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疾病,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到音乐,就不能不提到戏曲。好戏能把人唱醉。戏剧有角色,有情节,能感人肺腑,动人心灵,可以使人哭,也可使人笑,是治疗七情为病的良药。 当然,观看戏剧必须根据不同情形、不同心情有所选择。凡情绪低落、忧郁的人,应当选择热闹、欢快的喜剧或结果使人欣慰的戏。因热闹戏有振奋精神、增补元神的作用。凡情绪狂躁、亢奋的人,则应当看恬静充满柔情的戏,才能刚柔相济,有利于养生。
  
  这里给您简介一个中国戏曲中旋律比较优美的剧种: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著名的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除了听,黄梅戏清唱亦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演唱者首先要背戏词,这就需要反复记忆,无形中锻炼了大脑,防止了脑力衰老。大脑是身体的主宰,大脑衰老的慢了,身体便衰老得慢。其次,清唱离不开嗓子,光有好嗓子也不行,还需要有气力。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身壮。气通则百病除,百病除才能延年益寿。清唱最讲究根据唱词的节奏,用气和换气,实际上也就是对人体内精、气、神的培植和锻炼,以增强真气运行,使气力充足,身体康健,寿命延长。戏曲的唱同,富有规律,节奏明快;戏曲唱腔激昂高亢,演唱时要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这不仅需要喉咙用力,而且需要全身用力,于是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每唱完一段戏、就像做了一套深呼吸体操,对气管和肺脏有很大好处。尤其是患有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人,经常练习清唱有利于疾病康复。
  
  戏曲中的唱词,层次分明,有喜有悲,演唱者陶醉戏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排除杂念,消除烦恼,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4151/951405342606.html

更多阅读

韩再芬--黄梅戏代表人物 黄梅戏孟丽君韩再芬

韩再芬:1968年出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1980年进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学习两年,1982年便登台演出。1984年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该片是黄梅戏首次夺得《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剧目。此后她又主演了黄梅戏电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4 《牛郎织女》黄梅戏 1963年 牛郎织女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4《牛郎织女》(黄梅戏)1963年转载 :老排长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导演:岑范摄影:陈震祥特技摄影:周诗穆美工:张曦白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主演严

黄梅戏:《女驸马》严凤英

《女驸马》黄梅戏原来的名称叫“采茶调”,它来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民间小调“黄梅调”而得名。它最初流行于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在公元十九世纪初的清代道光年间传入安徽地区,发展成为安徽地区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黄

声明:《黄梅戏 黄梅戏 养生·黄梅戏》为网友继续沉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