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逐句 豆瓣 逐句反驳论语(上)

逐句反驳论语(上) 

一、反驳论语学而篇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或练习,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我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反驳:明白了就好,时常复习或练习有什么乐趣?朋友从远方来,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未必有空,未必会高兴。小人被误解,未必会恼怒。

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法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啊!”

反驳:造反的人,例如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你听说过哪个不孝?除了上级刚好是父母、兄长之外,视上级为父母、兄长,一是自欺,二是妨碍上级公正看待下级。仁的根本是平等、公平的意识。

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能说会道、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的。”

反驳:厌恶别人能说会道、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反驳:每日多次反省自己,说明做事严重缺乏理智,即事前没有预计后果或对后果预计不足或明知后果不好也要做,以致于经常后悔、反省。

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应当严肃认真地做事,恪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选在农闲时间。”

反驳:不平等、不公平的约定,不要恪守。既然知道粮食是百姓生产的,就不要恩将仇报、役使百姓。

6.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应当顺从师长;谨慎从事,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剩余精力,就去学习典籍文献。”

反驳:放弃尊严、逆来顺受的人,不仅自己活得窝囊,还会轻易出卖朋友、国家。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重视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国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反驳:如果男人轻视女色、女人轻视男色,那么人类能不能延续下去将是个大问题。遇到意外情况而不守信用,朋友未必不赞同。

8.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反驳:学习时分心去考虑态度是否威严,不利于学习。人与人相处讲究的是平等、公平。只要相互喜欢就可以交朋友,不必计较谁如谁不如。有了错误不是怕不怕改正的问题,而是如何向受害者赔偿、接受应有处罚的问题。

9.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百姓趋于忠厚老实了。”

反驳:有的人怀念起去世的父母、祖先,反而会充满战斗力量。

10.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总要事前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消息。是他自己求得政事消息的,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摆温良恭俭让的样子求得政事消息的。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反驳:摆温良恭俭让的样子,其实就是装孙子。

11.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之内他没有改变他父亲立下的规矩,可以说这人是孝顺的。”

反驳:不是所有的父亲都不愿子女明智,改变父亲立下的规矩未必不是明智的。

12.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管大事小事,都按和的办法去处理,有的时候行不通。为和而和,不用等级制度来压制,也是不可行的。”

反驳:用等级制度来压制,怎能称得上“和为贵”?

1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有子说:“如果所守的诺言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恭敬的样子近似表演礼仪的样子,能够远离耻辱。如果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反驳:有义之言,如果没有人去做就没有可能实现。自辱才真算耻辱。任人唯亲,不值得尊敬。

14.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纠正自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反驳:惟命是从、埋头苦干不是君子的追求。别人的套路未必适合自己,不要削足适履。

15.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说:“这样的人可以啊。但不如虽贫穷却能快乐着,虽富裕却能喜好等级制度、恭敬上级的人。”子贡说:“《诗》上说,‘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并仔细雕琢’,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好个子贡!你已经可以和我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知道未来的事情,了不起啊!”

反驳:与其穷中求乐,不如穷中思变;与其富中求安,不如富中图强。

16.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我,只忧虑我自己不了解别人。”

反驳:你能够做到正视自己就不错了。 

 

二、反驳论语为政篇

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中心位置,而众星都在环绕着它。”

反驳: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给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2.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天真无邪。”

反驳:评价《诗经》不能叫做概括《诗经》。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来治理百姓,使用刑法来整治他们,百姓只求能避免被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百姓,使用等级制度来整治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守规矩了。”

反驳:等级制度不是法制?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够自立,四十岁就能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懂得了天命,六十岁就能兼听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不觉得烦,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反驳:如果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把这话加工成一首诗,人们就不必太在意真假是非了。

5.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等级制度。”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等级制度。”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等级制度上所说的那样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等级制度上所说的那样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反驳:孝是一种自然情感,讲究的是你情我愿,如果父母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就没有资格要求子女孝顺。

6.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除了生病外,没有其它什么地方让父母担忧。”

反驳:孟武伯的父亲要的不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孟武伯。

7.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赡养父母就能够叫做孝顺了,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反驳:子女敬不敬父母,取决于子女对父母的总印象好坏如何,要求子女伪装尊敬的父母不值得子女尊敬。

8.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和颜悦色难看到。老师有事情,弟子承担去做,有了酒饭,让老师吃,仅仅这样就能算为孝吗?”

反驳:你自己的子女未必能做到这样。

9.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孔子说:“我向颜回讲授的时候,他一整天不提反对意见,像个蠢人。事后我暗中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能够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看来颜回并不愚蠢。”

反驳:颜回刻苦学习、实践你的克己理论,不能算不愚蠢。

10.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翻译:孔子说:“了解他的动机,了解他的经历,了解他的住处。那么这个人怎能隐藏得了呢?怎能隐藏得了呢?”

反驳:你能伪装,他就不能伪装?

1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复习旧理论的过程中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反驳:在复习旧理论的过程中有新体会、新发现,说明过去并没有完全理解旧理论,不能说明现在已经完全理解了。

1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反驳:你心目中的君子不是老师、父母、国君的器具?

13.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君子之道。孔子说:“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带头实行,这样,别人才会跟随。”

反驳:如果你要做的事对别人有利,别人也知道符合长远利益,那么你不用带头,别人也会主动去做。

14.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合群。”

反驳:小人只有拉帮结派,才能打败权势显赫、道貌岸然的君子。

1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反驳:想不通才会迷惑,不思考不会迷惑。学习不合事实或不合逻辑的东西,除了浪费时间外,还有被误导的危险,不如不学。

16.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孔子说:“攻击政敌,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反驳:这大概是你杀害少正卯后的经验之谈,不具普遍性。

17.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从政为官的话,你记住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明智的做法,一定要记住啊!”

反驳:在政敌面前实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就危险了。

18.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翻译:子张来学求官之道。孔子说:“多听别人议论,有利于消除疑惑,要多听,其余没有疑惑的部分,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别人做事,有利于避开危险,要多看,其余没有危险的部分,也要谨慎地做,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做官、升官就是这样来的。”

反驳:即使意见不成熟,也可以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只要不强加给大家就行了。缺乏全局观念,一有危险就躲得远远的,这样的人只有在黑暗的官场里才能混得开。

19.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顺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取代邪恶的人,百姓就会顺从;提拔邪恶的人取代正直的人,百姓就不会顺从。”

反驳:区分正直不正直的标准是什么?天天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满口仁义道德却不干正事,不能算正直。

20.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翻译:季康子问:“要使百姓尊敬我、忠于我而积极干活,该怎样做呢?”孔子说:“你摆出庄重威严的样子,百姓就会尊敬你;你摆出仁慈的样子,百姓就会忠于你;你提拔乖乖听话的人,又教化不能听话的人,他们就会积极干活了。”

反驳:在丢掉幻想的百姓那里,你去教化试试,看看是你的教化厉害还是百姓的拳头厉害。

21.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翻译:有人问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从事政治呢?”

反驳:家庭内部个个和蔼相处,并不能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和蔼相处。周文王造反并不是因为周文王家庭内部不和。

22.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怎么可以走呢?”

反驳:不可为了讲信用而继续做坏事。

23.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翻译: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夏朝严重违反了等级制度导致了商朝的产生,违反等级制度的后果,从中可见一斑;商朝严重违反了等级制度导致了周朝的产生,违反等级制度的后果,从中可见一斑。以此类推,周朝之后百世将如何更新换代,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反驳:你只知乱的表面现象,却不知乱的根本原因。人人平等、分配公平的社会,乱不起来。

24.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义不为的人,是没有勇气的。”

反驳:宁可无勇,不可是非颠倒。

 

三、反驳论语八佾篇

1.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是反对季氏奢华还是嫉妒季氏?国君奢华,你怎么不反对?

2.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翻译:三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孔子说:“《雍》歌词中的‘诸侯辅助,天子肃穆’,怎能唱于三家的庙堂?”

反驳:不就是唱一篇好听一点的诗歌吗?三家族不让你唱?

3.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怎么能实行好等级制度?不仁的人,怎么能运用好音乐?”

反驳:仁的人怎么会推销等级制度?仁的人怎么会说什么音乐只配什么人用?

4.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过程中,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办得十全十美,不如多摆点哀伤的样子。”

反驳:既然意义重大,怎么可以答非所问?林放问的是等级制度的根本问题,你答的却是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过程中是否要节俭的问题。这好比有人问你,人为什么要说话?你却回答说,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太大声。

5.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没有教化的偏远小国虽然有国君,但不如没有国君而有教化的中原大国啊。”

反驳:中原大国多少人,偏远小国多少人?从汉朝独尊儒术后中国总共有几个朝代,其中被偏远小国占了几个?

6.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翻译: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吗?泰山之神怎么不阻止呢?”

反驳:季氏去杀人放火?

7.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的事情。要争的话,也像射箭一样,先相互作揖谦让,射完退下来后一起喝酒。这样的竞争,也具有君子风度。”

反驳:遇到值得去做的事,就去做好了,何必在意这件事是不是竞争性质的事?

8.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子夏问:“‘笑脸真好看啊,美目真妩媚啊,在洁白的质地上铺就五彩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仁义,然后才有等级制度,是吗?”孔子说:“子夏,你真能启发我啊,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反驳:先有好人,然后才有坏事?

9.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等级制度的具体内容,我能说得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的具体内容,我说不出来,因为资料征集不足。殷朝等级制度的具体内容,我能说得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的具体内容,我说不出来,因为资料征集不足。这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可征集。如果资料充足的话,我就能全部征集到了。”

反驳:宋国年代比夏朝年代近多了。

10.原文: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翻译:孔子说:“现在国君举行的祭祖仪式,从一开始我就不想看了,太简单了。”

反驳:不明事理的人会越来越少,你现在不看,将来会后悔的。

11.原文: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关于天子举行祭祖仪式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是很容易的!”他指着他的手掌,把东西放在他的手掌上。

反驳:治理天下不是演戏。

12.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翻译: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说:“只有我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反驳:越是把恭敬演得出神入化,越是丢人现眼。

13.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翻译:王孙贾问:“与其谄媚于奥神,不如谄媚于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天帝,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反驳:只强调天帝的权威,却不谈奥神、灶神,你这样做并不会使王孙贾高看你,因为你不尊重他。

14.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翻译:孔子说:“周朝的制度是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内容遍及各个方面,等级多么分明、仪式多么丰富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反驳:有饭吃不是依靠吃饭样子的表演,政权的取得和政权的维护不是依靠那一套套仪式的表演。

15.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翻译:孔子进太庙祭祀周公,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各种祭祀仪式呢?进了太庙,事事都问。”孔子听后,说:“这是等级制度的要求啊。”

反驳:懂装不懂去问对方,客观上是欺骗对方、烦扰对方。

16.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翻译: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射透为主,而主要看是否射得准确,因为人的力量不同,自古如此。”

反驳:游戏规则不一定合理,练习时投机取巧不利于提高实战能力。

17.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翻译: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杀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羊,我爱惜祭祀制度。”

反驳:你要是轻形式重实质,就不会分不清是祭祀仪式重要还是羊重要。

18.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翻译: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等级制度中规定的仪式去事奉国君,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啊。”

反驳:你专注于仪式表演,以至于感受不到诌媚,但旁观者清啊。

19.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翻译:鲁定公问孔子:“国君怎样使唤臣子,臣子怎样事奉国君呢?”孔子回答说:“国君应当按照等级制度中规定的态度、动作去使唤臣子,臣子应当始终不渝地按照等级制度中规定的态度、动作来事奉国君。”

反驳:如何在表演中扮演好角色,你和鲁定公讨论起这个问题,倒是津津有味的。

20.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却不淫秽,悲哀却不伤痛。”

反驳:与其说你是在赞美《关雎》,不如说你是在丑化《关雎》。

21.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哀公问宰我,制作土地爷用哪种木头,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后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究了。”

反驳:你评论的事哪一件不是过去的?

22.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真小气啊!”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他家有三个钱库,佣人一人一职,怎么谈得上俭朴呢?”“那么管仲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吗?”孔子说:“宫殿门前有屏风,他家门前也有屏风。国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如果说管仲懂得遵守等级制度,那么还有谁不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呢?”

反驳:管仲家里钱多不等于管仲不俭朴。佣人一人一职,正好说明管仲不小气、不奴役佣人。

23.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翻译:孔子同鲁国乐官谈音乐,说:“音乐是可知的:开头是合奏,随后是纯正、清晰、绵长的音调,这样就完成了。”

反驳:你私下对学生说说也就罢了,怎能对乐官这样说音乐呢?难道乐官不称职?

24.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翻译: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了这里,我从没有见不到的。”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反驳:有的人喜好结交名人,如果你是名人而且看得起他,他就会顺着你的志向夸你,并会在他人面前说你的好话;如果你是名人但看不起他,他就不会给你好脸色,并会在他人面前说你的坏话。仪地长官就是这样的人,或许他根本就不喜欢等级制度。

25.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讲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讲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反驳:舜帝二妃殉情自尽的乐章说明舜帝二妃太依附舜帝了,不值得称赞。

26.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翻译: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和蔼待人,表演礼仪时不恭敬,办丧事时不悲哀,我怎能看得下去呢?”

反驳: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骗不了百姓还要继续伪装、表演,只能是赤裸裸的自欺而已。

 

四、反驳论语里仁篇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翻译:孔子说:“同仁人住在一处,是最好不过的事。住址选在不仁的人居住的地方,哪算聪明?”

反驳:污染仁人的环境,哪算道德?

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在贫困中,不能长久处在快乐中。仁的人安心于仁,聪明的人有利于仁。”

反驳:贫穷却不思脱贫,专心寻乐、享乐。只有不仁不智的人才会认为这是仁智。

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只有仁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反驳:土匪也会爱人、恨人。

4.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反驳:立志于仁却不知什么是仁,不能保证不会做坏事。

5.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去得到;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的方法摆脱的,不要去摆脱。君子扔掉了仁,怎能算君子?君子时时刻刻遵守仁,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反驳:区分正当不正当的标准是什么?是应该由你说了算还是应该由大众说了算?

6.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其行仁目的是避免受不仁的人的影响。除了力量不足外,能够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仁上,这样的人我还没有看见过。也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见过罢了。”

反驳:爱好仁却薄待仁人,厌恶不仁却厚待不仁的人,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7.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的错误,分别来自其所在的帮派。看他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仁的重要意义了。”

反驳:反抗或造反或革新胜利了,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就知道正确认识仁的重要意义了。

8.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早上听见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无憾了。”

反驳:闻道是你一生的志向?

9.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对立志于道而又耻于粗衣淡饭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的。”

反驳:耻于贫穷,人之常情。你不是诚心想讨论问题。

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亲无疏,一切按道义做事。”

反驳:无亲无疏的东西没有能力辨识道义。

11.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反驳:道德与家乡之间不是水火关系,法制与实利之间不是水火关系。

12.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翻译:孔子说:“放纵利欲而行,就会引起多怨。”

反驳:是怨多还是怨少,不是取决于是否放纵利欲,而是取决于获利者是少数还是多数。

1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翻译:孔子说:“能用国人相互谦让的办法来治国吗?哪有这样的事?不能用国人相互谦让的办法来治国,又怎么能实行等级制度呢?”

反驳:以前没有并不意味着以后不能有,问题在于奴隶主肯不肯谦让奴隶当奴隶主而自己当奴隶。

14.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孔子说:“不要怕没有官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设法使自己能被别人了解。”

反驳:光有立场,人家未必感兴趣。

15.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是用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

反驳:歪曲事实、推卸责任不是悔悟的表现。

16.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钱财管理。”

反驳:不通晓道义,即使富可敌国,也算不上通晓钱财管理。

1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学习他身上那种令人欣赏的东西,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他那种令人厌恶的东西。”

反驳: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适合自己,不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不适合自己。

18.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见父母听不进时,也要尊重他们,并按他们说的做,要任劳任怨。”

反驳:即使在纯正的奴隶社会里,恐怕也没有多少父母愿意把子女当作奴隶看待。

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确定的去处。”

反驳:周文王会这样要求周武王吗?

20.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三年之内没有改变他的父亲立下的规矩,可以说这人是孝顺的。”

反驳:不是所有的父亲都不愿子女明智,改变父亲立下的规矩未必不是明智的。

21.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啊。一方面要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反驳:不知道父母的年龄,照样能照顾父母。有的父母不喜欢子女装高兴、装恐惧。

22.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翻译: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说到做不到,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反驳:说出来可能会得到朋友的支持,可能会提高成功率。

23.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翻译: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反驳:不做坏事就行了,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24.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反驳:说话要干净利索,做坏事不要争先恐后。

25.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与他相处。”

反驳:土匪未必孤独。

26.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子游说:“多次劝说国君,就会受到侮辱。多次劝说朋友,就会遭到疏远。”

反驳:不符合道理的话,一开始就不要拿出来劝说。

 

五、反驳论语公冶长篇

1.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翻译: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姑娘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不是他的错。”于是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反驳:是对还是错应该由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女儿自己去评价。

2.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太平时,他有官做;国家混乱时,他不会坐牢。”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反驳:南容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他随时都有可能抛弃你侄女。

3.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翻译: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人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怎么会学到这种品德呢?”

反驳:在你出生之前就有这种品德的人,他们不可能是跟你学的。

4.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反驳:既然你认为“君子不器”,就不应该把尊敬你、亲近你的学生说成是器具。

5.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翻译: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靠口才抵御别人,常常招致别人讨厌,我不知道能言善辩的人能否称得上仁。要口才干什么呢?”

反驳:除了骗子外,还会有谁怕争论、怕别人能言善辩?

6.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翻译:孔子要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还没有自信心。”孔子听了喜形于色。

反驳:学生没有自信心,你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7.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翻译: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行不通,我就乘木筏子到海外去,会跟我走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反驳:子路怕过苦日子,如果颜回不跟你走,恐怕就没有人跟你走了。

8.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翻译: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子路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不知他仁不仁。”孟武伯又问:“冉求怎样?”孔子说:“冉求嘛,可以当市长,但不知他仁不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样?”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当外长,但不知他仁不仁。”

反驳:你对他们的能力了如指掌,却不知他们“仁”不“仁”,真的假的?

9.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翻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敢和他相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反驳:你这不是有意先让子贡自贬而后贬之?

10.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翻译: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他像朽木一样无法雕琢,像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责备他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还要看他做。因为宰我,我改了过来。”

反驳:从起初认为可以从你这里学到许多道理,到最后彻底失望,宰我对你的态度也是始终不同的。他之所以选择睡懒觉而不是回家,大概是因为他是被父母或妻子逼来的。

11.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翻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坚强。”孔子说:“申枨也有欲望,怎么能坚强?”

反驳:没有欲望就像睡着了一样,无所谓坚强不坚强。欲望越强,在逆境中越会表现出坚强。

12.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翻译:子贡说:“我不愿被别人强迫做事,我也不愿强迫别人做事。”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反驳:不愿就是不愿,那是子贡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做得到做不到的呢?或许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子贡这句话里变出来的。

13.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翻译:子贡说:“老师的文章,可以光靠听就能懂得;老师有关人性和天道的言论,不是光靠听就能懂得。”

反驳:不管对不对,言论首先应该让对方听得懂。

14.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翻译:子路听到一件需要他去做的事,还未执行,就怕又会听到另一件需要他去做的事。

反驳:子路处事明显缺乏理智,他的老师难辞其咎。

1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称号。”

反驳:向别人请教问题,需要在意的不是自己感觉耻不耻,而是别人方便不方便回答、愿意不愿意回答。被称为“文”,想必是一件光荣的事,却被你说得好像是一种耻辱的象征。

16.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翻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事奉国君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反驳:子产通晓道理,遇事能够做到统观全局、审时度势、有的放矢,沿着正确的方向循序渐进,这些内在的东西不是靠模仿他的外在表现就能学得来的。

17.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隔了很久,别人仍然尊敬他。”

反驳:如果处事公正,即使对方受损,也会被对方尊敬;如果处事不公正,即使对方受益,也会被对方蔑视。

18.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翻译:孔子说:“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庙,房顶呈拱形,柱子上画着水草图案,庙内藏着大龟,像天子的宗庙一样,这怎么算明智?”

反驳:国君带头奢华就是明智的?

19.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翻译: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有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时,没有怨恨的样子。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逃离齐国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怎样?”孔子说:“算得上清高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反驳:子文荣辱不惊,非常理智,忠不属于这种人。办理好交接事宜,不仅有利于安全离职,而且有利于日后东山再起。陈文子这样做算不上清高,胆小而已,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他要是胆大一点、理智一点,看看别国国君像不像齐庄公,也许就不会再跑了。

20.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反驳:各人对各事的熟悉程度不尽相同,各次思考时间也有长短之分,思考几次合适,不可一概而论。

21.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愚笨别人学不来。”

反驳:在乱世中不当英雄,未必聪明。

22.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们狂妄自大,文采扬扬,不知该怎样管制他们。”

反驳:学生们文采扬扬是坏事还是好事?是学生们狂妄自大还是你心胸狭隘?

23.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仇,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反驳:恩和仇最好都不要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4.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翻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要来给人。”

反驳:微生高这样做也是一种直率,能够免去要醋的人的麻烦,况且要醋的人有可能正在和微生高邻居闹意见呢。

25.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翻译: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反驳:喊捉贼的人未必不是贼。

26.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回、子路侍奉时,孔子说:“何不说说各自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裘衣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回说:“愿官府不讨伐善良的人,不劳役百姓。”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老人遵循它,朋友信仰它,年轻人向往它。”

反驳:只有天下百姓都梦想做奴隶,你的愿望才能实现。

27.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完了,我没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反驳:自我责备不仅抹不掉事实,说不定反而把自己识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搞没了。

28.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守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反驳:学习仪式表演,不如不学。

 

六、反驳论语雍也篇

1.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翻译: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了。”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看得顺眼,别人未必看得顺眼。

2.原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翻译: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怎样,孔子说:“还可以,办事不烦琐。”仲弓说:“态度严肃而行动简明,以此来管理百姓,不也可以吗?态度轻慢而行动草率,恐怕太随便了吧?”孔子说:“你说得对。”

反驳:在百姓面前装模作样,倒有道理了?

3.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翻译:哀公问:“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颜回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颜回那样的人了,没听说过谁好学。”

反驳:如果颜回不刻苦学习、实践你的克己理论,就不会那么短命了。

4.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一些米。孔子说:“给一百斤。”冉子说:“给多点吧。”“加四十斤。”冉子给了两千斤。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豪华车,穿名贵衣。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救济富有的人。”

反驳:子华不懂事,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救济他的母亲,你不该有怨言。

5.原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翻译:原思在孔子家做总管的时候,孔子给他九百斛米,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给你老家的乡亲们吧!”

反驳:原思推辞不要,或许不是因为客气,而是因为他不愿与你深交。

6.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翻译:孔子评论仲弓时,说:“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像小牛犊一样,长着红红的毛、尖尖的角,适宜于祭祀山神,即使有人想不用,山神也不会答应。”

反驳:仲弓愿意做官,但小牛犊不愿意做祭品。把仲弓比喻为小牛犊,简直是乱弹琴。

7.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颜回能做到三个月心中不违反仁,其余学生只能维持一天几天而已。”

反驳:你不懂得区分仁不仁。

8.原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翻译:季康子问:“可以让子路当官吗?”孔子说:“子路果敢,至于当官嘛哪有资格?”问:“可以让子贡当官吗?”答:“子贡通达,至于当官嘛哪有资格?”问:“可以让冉求当官吗?”答:“冉求多才多艺,至于当官嘛哪有资格?”

反驳:贬低学生抬高不了自己,季康子始终没有让你做官与你的做人问题不无关系。

9.原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翻译:季氏请闵子骞当费市市长。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来请我,我就逃到外国去。”

反驳:你老师经常在你们面前说季氏的坏话,你这样说会讨得你老师喜欢,但不是真心话,因为你不仅没有逃,还去当了费市市长。

10.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翻译: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死亡,是命啊!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反驳:与其说你去探问伯牛,不如说你去催促伯牛快死。

1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别人忍受不了,他却仍然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反驳:你自己怎么不过“一篮饭,一瓢水”的生活?

12.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翻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道,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能力不足,会半途而废。现在你却是不愿前进。”

反驳:是前进还是倒退,冉求自有分晓。

13.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翻译: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反驳:你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14.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翻译:子游为武城县长。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反驳:有的人不喜欢交朋友,但不见得就是人才。

15.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打仗撤退时,让将士们先撤而自己殿在军后作掩护。快进城门的时候,他扬起马鞭大笑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马跑不快啊。’”

反驳:虽然孟之反说假话,但不是为了骗人。

16.原文: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翻译: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却有宋朝的美貌,难混于当今世道啊!”

反驳:口才差不等于智力差,美貌在任何时候都受欢迎。

17.原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翻译:孔子说:“谁能出门而不经过门?为什么不走我这条道?”

反驳:有人道可走,为什么要走鼠道?

18.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浮华。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反驳:文采不是质朴的对立面。既然称得上质朴,就意味着不管文采多少都不会浮华。

19.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翻译:孔子说:“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能生存,是由于侥幸地逃过了灾难。”

反驳:迎风而上比见风使舵风险大。

20.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反驳:激励学生好学未必是一件好事,学生身体健康很重要,书呆子不好,促使学生去学没有用或负作用的东西不好。

21.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上等地位的人,可以同他谈上等人的话题;中下等地位的人,不可以同他谈上等人的话题。”

反驳:适合不适合谈,是个问题;有没有足够的知识谈,也是个问题。

22.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樊迟问智,孔子说:“用道义教化百姓,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反驳:怕鬼神不能叫做敬鬼神。没有先难的水平却要先难,没有功劳却要后获,算恶不算仁。

论语逐句 豆瓣 逐句反驳论语(上)

23.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反驳:既仁又智的人是属好静还是属好动?

24.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翻译: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一改变,就能走上正道。”

反驳:齐国不如鲁国?

25.原文: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翻译:孔子说:“觚不像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反驳:这觚未必不如那觚。

26.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翻译:宰我问:“一个仁人,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个仁人落井了。’他应该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陷进去;可以被欺骗,却不可以盲目行动。”

反驳:你的仁道讲究的是心情感受,而不是客观效果。宰我这样问你,就是看透了你的荒谬。

27.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翻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献,用等级制度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反驳:按照你的说法,周文王、周武王都是离经叛道之徒,但你对他们只有赞美。如果有人说你不是在忽悠学生,恐怕连你自己都不会相信。

28.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翻译:孔子去见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反驳:誓言不能充当证据,该要的尊严不要丢。

29.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翻译: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了!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很久了。”

反驳:既不过多贪污也不过少贪污,算不算道德?

30.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施好处给百姓,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连尧舜都担忧做不到啊!仁的人,自己想要成就某种事业就帮助别人成就这种事业,自己想要实现某种目标就帮助别人实现这种目标。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反驳:自己的事业未必是好的事业,未必是别人的事业;自己的目标未必是好的目标,未必是别人的目标。贼眼里净小偷——以己度人。

 

七、反驳论语述而篇

1.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可以把自己比做老彭了。”

反驳:老彭出名不是因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反驳:爱好知识却不懂得筛选,爱好学习却不懂得识别是非曲直,爱好教育别人却不懂得道理,这有什么好宣扬的呢?

3.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不修养品德,学到东西却不宣讲,听到了义却不能去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是我所担忧的。”

反驳:自我雕塑却不干正事,学到错误东西却到处宣讲,为了履行别人的道义观而去做坏事,为了改正缺点而去破坏自身的组织器官,是令人担忧的。

4.原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翻译: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冠整洁,悠闲自在。

反驳:生活既需要悠闲自在,也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5.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翻译:孔子说:“我衰老得很严重啊!很久没再梦见周公了。”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记忆力衰退得很严重啊,以至于梦见了却又很快就忘记了。

6.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翻译:孔子说:“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反驳:崇高理想、高尚品德、仁慈友爱、高雅情操来自正确的认识,靠装模作样得不来。

7.原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翻译:孔子说:“只要自愿送来十余条干肉,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反驳:忽悠不能算教诲。

8.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去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举例了。”

反驳:趁虚而入的答案是否正确值得怀疑。理解不了,如何能举一反三?怎么可以逼着学生接受你提供的答案?

9.原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翻译: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未吃饱过。

反驳:在没有胃口的时候容易饱。

10.原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翻译:孔子这天哭过,这天就不会再唱歌。

反驳:你和你老师形影不离?你凭什么断定你老师唱歌之前没有哭过?

11.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对颜回说:“用我时,我就去干;不用我时,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子路说:“您带兵作战时,会选谁参与?”孔子说:“徒手斗猛虎、赤脚过深河,至死不悔的人,我不需要。我需要的是那种遇事小心谨慎、以智谋取胜的人。”

反驳:用你去干坏事,你也去干?不用你,你就干不了好事?打仗时如果个个都是谋士,如何能取胜?

12.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是可以追求的,即使做一个赶车的人,我也要去追求;如果富是不可以追求的,则随我所好。”

反驳:致富非得走黑道不可?

13.原文:子之所慎:齐,战,疾。

翻译: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反驳:只要条件具备了,自然就会发生。

14.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竟能如此迷人。”

反驳:美妙的音乐能令人心情愉悦、感觉灵敏,你却反而变得三月不知肉味,令人费解。大概是因为你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了。

15.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翻译:冉有说:“老师打算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去后,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答:“古代贤人啊。”问:“他们后悔吗?”答:“求仁而得仁,后悔什么?”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去帮助。”

反驳:伯夷、叔齐绝食而死,只给人们带来了伤痛,仁在何处?

16.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不义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天上的浮云。”

反驳:苦也在其中。如果不被发现或有强大的武力保护,不义的富贵就不是浮云了。

17.原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翻译:孔子说:“如果我提前几年,五十岁就已学了《周易》,就可以无大错了。”

反驳:《周易》的作用没那么大。既然你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就应该向学生坦白,隐瞒错误是错上加错。

18.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翻译:孔子在读诗、读书、举行典礼时,都使用普通话。

反驳:在学生不熟悉普通话的情况下,单纯使用普通话读诗、读书,既不利于学生了解诗书内容,也不利于学生学会普通话。

19.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啊,一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一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反驳:赌徒也是这样。

20.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它,只是因为我好古,并勤快去了解它罢了。”

反驳:与其说你好古,不如说你向往你先祖拥有合法欺负百姓剥削百姓的权利。

21.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翻译: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反驳:一时不谈论不等于一生不谈论。

22.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反驳:有没有你师,要看你跟谁一起走路了。别人的优点未必适合你,滥学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他太胖了,贪吃是他的缺点,如果你厌食又太瘦了,那么他的缺点正是你所需要的。

23.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翻译:孔子说:“上天赋予我高尚的品德,桓魋怎能杀得了我呢?”

反驳:是上天保护你还是学生保护你?

24.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翻译:孔子说:“学生们,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反驳:你自知犯了大错却不肯坦白,这不是隐瞒?

25.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即文、行、忠、信。

反驳:音乐属于哪一项?

26.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翻译: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始终如一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持久的。”

反驳:没有或有、空虚或充实、贫穷或富裕不是一成不变的,世上有弄假成真的事。

27.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翻译:孔子只钓鱼而不撒网、只射飞鸟而不射睡鸟。

反驳:只不过与鱼鸟斗智斗勇罢了。

28.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翻译:孔子说:“有一种人,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我不会这样。多听,选择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反驳:冒险有时也是明智的,时机不等人,好时机未必经常有。

29.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翻译:孔子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接见了一个童子,学生们很疑惑。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至于他将来如何,那是无法保证的。”

反驳:童子只是好奇、好玩,跑过来看看而已。

30.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反驳:仁是什么,你清楚吗?

31.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翻译:陈司败问:“昭公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吗?”孔子说:“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人,君子也袒护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与昭公同姓,昭公却改称她为吴孟子。如果昭公懂得遵守等级制度,还有谁不懂得遵守等级制度?”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知道。”

反驳:当时宰我揭露你仁道的荒谬,你有没有感到幸运?

32.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翻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使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反驳:你老师每次和别人一起唱歌都是在唱不好的情况下散场?

33.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翻译:孔子说:“没有文的话,我就像别人一样。但在亲身实践方面,我却做得不够。”

反驳:你从事教育工作,亲身实践少,人们不会怪罪你。但是,你所谓的文,其中主要部分却是一篇篇表演各种仪式的剧本,而且是宣扬不平等、不公平的剧本,这是非常糟糕的,还不如没有的好。

3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不断地努力把自己修养成圣人,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反驳:要演好圣人角色,就必须了解并接受圣人的道义观,而这恰恰是你难以做到的,所以你很难演好。除非你改变道义观,否则再努力也没用。

35.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翻译: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答:“有。我祈祷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说:“我早就祈祷了。”

反驳:你不高兴子路为你祈祷?

36.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翻译:孔子说:“奢侈就会骄狂,节俭就会老实。与其骄狂,宁可老实。”

反驳:是外在的表现决定内在的品质,还是内在的品质决定外在的表现?

37.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反驳:把小人和君子的生活条件对换一下,你再看看谁胸怀宽广、谁忧愁悲伤。

38.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翻译: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严却不凶猛,谦恭而又安稳。

反驳:你老师是一座雕像?

 

八、反驳论语泰伯篇

1.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翻译:孔子说:“泰伯的品德可以说高尚极了,三次让出王位,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

反驳:是泰伯的父亲不想让泰伯继承王位,才导致泰伯悲愤出走的,谈不上让位。

2.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翻译: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等级制度则徒劳,谨慎而不符合等级制度则胆怯,勇猛而不符合等级制度则闯祸,直率而不符合等级制度则伤人。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了。”

反驳:“杨戬”、“哪吒”进攻商朝符合不符合等级制度?是不是闯祸了?厚待亲属、老朋友但侵犯了百姓的权利,百姓的心里会不会暖乎乎的?

3.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曾子重病,把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我一生小心谨慎地避免身体受损伤,从今以后,我知道我不能再保护身体了,弟子们!”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的学生不爱护身体?人生不要专注于保护皮肤,做人有愧不利于健康长寿。

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翻译: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君子所重视的道有三个:使自己的表情动人,这样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的言谈优雅,这样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各种仪式表演方面的事,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负责。”

反驳:装模作样只能欺骗缺乏社交经验的人,你的话不能算善言。

5.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曾子说:“自己才华横溢却向俗人请教,自己知识渊博却向文盲请教;有知识谦虚为没知识,有才能谦虚为没才能,被人侵犯却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反驳:这样做人不诚实,对待朋友不可以这样。

6.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翻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国君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生死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

反驳:国家不是谁家私有的,帮助别人霸占国家是一种罪恶。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志的人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终身,不也遥远吗?”

反驳:如果他认为他所做的事值得他去做,那么当遇到逆境时,即使你不让他坚强,他也要坚强。装模作样培养不出坚强来。

8.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翻译:孔子说:“自我雕塑要从学诗开始,最重要的阶段是练习表演各种仪式,最后是学习音乐。”

反驳:有的人搞自我雕塑是从学习音乐开始的,甚至不用学诗,最后也能随心所欲地搞出各种动作、表情。

9.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孔子说:“对于百姓,只可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可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反驳:掩耳盗铃之类的勾当,迟早会被百姓知道,一旦百姓愤怒起来、团结起来,你们想后悔就来不及了。

10.原文: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翻译:孔子说:“喜好勇武而讨厌贫困的人,会犯上作乱。对不仁的人过于憎恨,也会出乱子。”

反驳:在平等、公平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反抗、造反,因为没有反抗、造反的对象。

11.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翻译:孔子说:“即使有周公一样的才貌,如果骄傲、吝啬,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反驳:骄傲、吝啬的人未必是坏人,谦虚、慷慨的人未必是好人。

12.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翻译: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反驳:颜回学了几年?

13.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翻译:孔子说:“坚守信誉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善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反驳:不管国家是否有道,鱼肉百姓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下贱的,造福百姓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是高贵的。

14.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反驳:不谋其政,如何得知其人对错?如何判断其人是该留还是该去?

15.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翻译:孔子说:“从音乐大师独奏开始,到最后合奏《关睢》,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

反驳:只有君子才懂得欣赏的音乐,不能算是优美的音乐。

16.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翻译: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我无法理解这种人。”

反驳:你把自己的理解都说出来了,怎么可以说你无法理解?

17.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如同赛跑,惟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超过。”

反驳:学习那些玩意儿,有什么意义?玩一玩,向官僚们表明立场,求得一官半职,也就行了,何必拼命?

18.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孔子说:“舜、禹真伟大啊,他们得到天下,不是靠暴力夺过来的。”

反驳:尧禅位给舜,说明尧以各个部落的整体利益为重,对得起各个部落的信任;舜禅位给禹,说明舜以各个部落的整体利益为重,对得起各个部落的信任。仅此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伟大,那也是禅位者伟大,而不是得位者伟大。

19.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翻译:孔子说:“尧当国君,伟大崇高,可比于天。他的恩德,无法形容。他的功劳,千古留芳。他的文章,光辉灿烂。”

反驳:借尧的美名堆砌一大堆形容词,卖弄词藻。

20.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翻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武王说:“我有十个贤臣。”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武王的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却仍然服从殷朝。周朝的品德,可算至高无上了。”

反驳:周文王既然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怎么会仍然服从殷朝?

21.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翻译:孔子说:“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兴修水利。禹,无可挑剔。”

反驳:虽然禹推荐伯益做继承人,但他的儿子启却杀了伯益,搞起了政权世袭制。这是不是禹生前的安排,没有证据不好说,但可以说禹培养了一个盗天下的大贼。

 

九、反驳论语子罕篇

1.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翻译:孔子很少谈到利的问题,却赞成命和仁。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老师利欲极强,如果他认为是可以去发大财的,那么即使是他看不起的活,例如赶马车,他也愿意去干。

2.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翻译: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博学多才,但没有可以成名的特长。”孔子听说后,对学生说:“我的特长是什么?是驾车?是射箭?是驾车吧。”

反驳:众所周知,你的特长既不是驾车也不是射箭。

3.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翻译:孔子说:“用麻布做礼帽,是符合等级制度的;现在都用丝绸,比较节俭,我随大众。在堂下拜见国君,是符合等级制度的;现在都堂上拜,太骄纵了。虽然违背大众,我还是要在堂下拜。”

反驳:丝绸帽比麻布帽更贵、更漂亮,表演仪式时戴丝绸帽会显得更隆重,所以你选择随大众。要是堂上拜的仪式比堂下拜的仪式更隆重,你就不会选择在堂下拜了。

4.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孔子杜绝四种行为: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反驳:杜绝逻辑推理是愚蠢的做法。

5.原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翻译:孔子在匡地被人们围困。他说:“文王死了后,文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灭绝这个文,那我就不可能得到这个文了;上天如果不想灭绝这个文,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反驳:周文王的文到处流传。

6.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翻译: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上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啊。”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反驳:你小时候地位低并不能说明你不如君子,你技艺多并不能说明你胜过君子。

7.原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翻译:牢说:“孔子说,‘我没有被任用,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

反驳:你老师在当官的时候新增了不少技艺,例如拿圭的技艺、穿衣打扮的技艺、吃肉的技艺。

8.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翻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个农民问我问题,我一无所知,我问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才彻底搞清楚了。”

反驳:既然这个农民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说明他是问着玩的。既然你认为自己已经成功答复了这个农民的提问,就不应该说自己无知。

9.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翻译: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象征出圣人的现象都没出现,看来我完了。”

反驳:把自己封为特色圣人,不就完了?

10.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翻译:孔子见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是年轻人,也必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过时,必定快走。

反驳:故意快走反而容易引起对方注意,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未必感受不到。

11.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善于步步引导,用各种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等级制度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在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反驳:与其歌唱自己无知,不如丢掉幻想。

12.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翻译: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同学当佣人。病情好转后,孔子说:“子路骗我很久了!我没有佣人却冒出来了佣人。我欺骗谁?欺天吗?与其让佣人给我送终,不如让学生给我送终!即使我的丧事办得不隆重,我的尸体还会丢在路上吗?”

反驳:你应该感谢学生才对,不应该对学生耍泼。

13.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翻译: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反驳:急着卖掉,不利于等到识货的人。

14.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想到一个边远地区去住。有人说:“那地方很落后,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会再落后了。”

反驳:鲁国就是你居住的地方,不落后吗?

15.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翻译: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才把音乐整理得合乎规矩,现在雅乐、颂乐的演奏场所已区分好了。”

反驳:你和学生在学堂里演奏雅乐、颂乐,符合不符合规矩?

16.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反驳:“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是你说的。

17.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

反驳:河水流速有急有缓,而时光流速恒定不变;河水去了还有可能返回,而时光一去就不可能复返了。

18.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反驳:不懂美德的人如何能判断别人是否喜欢美德?

19.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孔子说:“譬如堆山,只差一筐没堆成就停了,功亏一篑是自己造成的;譬如填坑,虽然只倒下一筐,但继续填下去,坚持不懈是自己决定的。”

反驳:发现自己做的事是坏事却还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不明智的。

20.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翻译:孔子说:“听我说话而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颜回吧!”

反驳:颜回也会懈怠,只不过善于伪装罢了。

21.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评论颜回:“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没见他停止过。”

反驳:把“前进”改为“后退”,语气才能通顺。

22.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翻译:孔子说:“出了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开了花而不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

反驳:不一定是因为苗不好,有可能是因为培植苗的人不好。

23.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啊,怎知后代不如今人呢?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的人,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反驳:姜子牙几岁出山?

24.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孔子说:“符合制度的规劝,能不听从吗?但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维赞扬的话语,能不令人高兴吗?但分析原因、鉴别真伪才是可贵的。只高兴而不分析、只听从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反驳:符合制度的规劝未必会被采纳。听从正确的规劝就是一种改正,不必痛哭流涕,不必向规劝者屈服。

25.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反驳:人与人相处讲究的是平等、公平,只要相互喜欢就可以交朋友,不必计较谁如谁不如。有了错误不是怕不怕改正的问题,而是如何向受害者赔偿、接受应有处罚的问题。

26.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可以剥夺三军帅印,但剥夺不了匹夫志向。”

反驳:剥夺了匹夫的道义观,不就剥夺了匹夫的志向?

27.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翻译:孔子说:“穿着破旧衣服,与穿着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婪,有何不好?’”子路一直记着这话。孔子知道后,又说:“这是应该做到的,怎值得满足呢?”

反驳:子路一直记着这话并不能说明子路感到满足。

28.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反驳:顽强也有好坏之分,要看做什么事顽强。

29.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反驳:明智的人在求知而未得的时候会迷惑,仁爱的人有时会忧国忧民,勇敢的人有时会害怕自己做错事。

30.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翻译:孔子说:“可以共同学习,未必可以成为同志;可以成为同志,未必可以共同创业;可以共同创业,未必可以共享权力。”

反驳:真正的同志之间,即使彼此不认识,在明确了志向之后,也就开始共同创业了,不一定非得聚集在一起不可。

31.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翻译:有一首诗这样说:“唐棣开花,翩翩摇摆,我能不思念吗?只是家离唐棣太远了。”孔子说:“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有什么遥远呢?”

反驳:正是因为遥远才会思念,如果触手可及,思念什么呢?

 

十、反驳论语乡党篇

1.原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翻译:孔子在乡亲面前,温和恭顺,像不会说话的人。但在宗庙朝廷里,却很善于言辞,只是很谨慎。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老师和乡亲们没有多少共同话题,衣锦还乡并不是为了与乡亲们交谈。

2.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翻译: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显示出轻松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显示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在国君面前,显示出恭敬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反驳:只分官帽而不分敌友?

3.原文: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翻译:国君召孔子去接待来宾,孔子表情庄重,脚步迅速,与两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速向前时,步伐轻快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来宾走后,必定回报国君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反驳:鸡毛蒜皮无需回报。

4.原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翻译:进入朝廷大门时,走路像鞠躬一样,如同无处容身。不在门中间站立,脚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像鞠躬一样,憋着气像没有呼吸一样。出来时,每下一个台阶,神态舒展,显示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下完台阶,步伐轻快,如同长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示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反驳:如此当官有什么意思?好意思在别人面前显耀自己是个当官的人?

5.原文: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翻译:拿着圭时,像鞠躬一样,如同拿不动的样子。向上举好像在作揖,放下来好像交给别人。脸色凝重,战战兢兢,脚步细碎,像沿着一条直线走路。献礼物时,显得和颜悦色。便访时,轻松愉快。

反驳:这不是在弄虚作假?官场是戏台?

6.原文: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翻译:君子不用深红色做衣边,不用红色紫色做内衣。夏天,穿单衣,外出必配外套。黑色内衣,配黑色外套;白色内衣,配白色外套;黄色内衣,配黄色外套。内衣较长,右袖较短。一定有睡衣,长一身半。坐垫厚。丧事结束后,随意佩带装饰品。不是正式场合的衣服,一定裁边。吊丧时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见。

反驳:服装款式或色彩搭配,君子们各有所好,不尽相同。

7.原文: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翻译:斋戒沐浴时,必有布做的浴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一定要改变住处,不与妻妾同房。

反驳:斋戒前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岂不显得更隆重?

8.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翻译:粮食尽量精,肉类尽量细。变质的东西不吃,变色的东西不吃,变味的东西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切得不正不吃,调味不适当不吃。肉类虽多,但不要吃过量。只有酒不必限量,但不要喝醉。从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参加国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家里的祭肉,不留过三日。过了三日,就不吃了。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粗茶淡饭,饭前也要祭一祭,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反驳:穷人是否俭朴,比较难看出来;富人是否俭朴,比较容易看出来。

9.原文:席不正,不坐。

翻译:坐席没摆正,不坐。

反驳:国君坐下了,你敢不坐?

10.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翻译:乡亲们的饮酒仪式结束时,要等老人出去后,才能出去。乡亲们举行驱鬼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反驳:穿着朝服有利于驱鬼吗?你有没有见过猪鬼、羊鬼、牛鬼?

11.原文: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翻译:托人给外国的朋友送礼物时,一定拜两次送行。季康子送药,孔子拜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反驳:季康子要害你,何须亲自出面?

12.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翻译: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反驳:不问马并不是好事。

13.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翻译:国君赐的食物,孔子一定摆正先尝;国君赐的鲜肉,一定煮熟供奉祖先;国君赐的活物,一定养起来。陪国君吃饭,国君祭祀时,自己先尝。孔子生病,国君来探问,孔子面朝东迎接,盖着朝服,拖着带子。国君召见时,不等车备好,自己就步行而去。

反驳:你老师做官是不是为了做正事?

14.原文:入太庙,每事问。

翻译:孔子进太庙祭祀周公,每件事都问。

反驳:懂装不懂去问人家,客观上是欺骗人家、烦扰人家。

15.原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翻译:朋友死了,没人办丧事,孔子说:“我来办。”朋友的赠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也不拜。

反驳: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贵重,只是骗人的把戏罢了。

16.原文: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翻译:睡觉时不直挺着像死人,在家闲住时不像正式场合那样严肃。见穿丧服的人,即使亲密,也必定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见穿官服的人和盲人,即使熟悉,也必定恭敬。在车上遇到送殡的人,身体前倾以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版图的人也前倾以示敬意。如果有丰盛的酒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作揖。遇到打响雷、刮大风,必定改变神色,表示对天的敬畏。

反驳: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会干扰别人。

17.原文: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翻译:上车时,一定先站直,然后拉着扶手上车。在车中,不回头,不急切说话,不指指划划。

反驳:可以直接上车,不必先站直。

18.原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翻译:看见野鸡飞翔一阵后停在树上,孔子神色一变,说:“山脊上的雌野鸡,时运好啊!时运好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长叫几声飞走了。

反驳:子路去做官,与雌野鸡何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4251/300685851119.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中的子路 梁国杨氏子为何甚聪惠

子路,在论语出现30多次,是论语中描写的最为形象生动的弟子,他的最突出特点是伉直好勇。历史上的张飞、程咬金、李逵等也是这样的性格,为大家所喜爱,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类人。在论语中,最为形象生动的要数子路了。闻之喜、不悦、终身诵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经典名句整理-2012.6.25 论语经典名句赏析

《论语》经典名句整理博主花费心血,对《论语》经典名句进行了搜集整理,整理内容共分八章:“为学、修身、交友、处世、义利、治国、孝亲、教育”。此八章基本包括了《论语》在学习教育、修身处世、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希望能抛砖

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

博主按:《论语与算盘》,(日)涩泽荣一著,余贝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电子版可以在新浪共享资料上下载。本书可以有力回击中国某些基督徒散布的“儒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谎言。本博转载书评三篇,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论语”与“算

声明:《论语逐句 豆瓣 逐句反驳论语(上)》为网友朗月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