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顿吃红烧肉就能长寿?这样的理论很明显是不成立的。长寿都是应该有长寿基因的,与我们的饮食有关,但是绝对不是决定性的。如果每天都吃红烧肉的话,也许有些人更容易患病也难说!
时下,网上不断传出“红烧肉”的“喜”讯:“江苏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115岁,其长寿秘方是三餐都要吃红烧肉”、“北京市40名百岁老人,有30人特别喜欢吃红烧肉,几乎每天都吃”、“日本调查发现,90%以上的长寿老人爱吃炖烂的肥猪肉,却没有一个得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和动脉硬化的”。
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类长寿的奥秘,是存在于人体内的长寿基因,其中有10多个极重要的预防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
朋友,若没有长寿基因,可不要盲目跟进啊!
1、猪油再炖也变不成类植物油
网传红烧肉之所以成为“长寿秘方”,在于“随着肥肉炖制时间的增长,猪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炖了两个小时以上的肥肉可下降46.5%,达到最低点;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却随炖制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两小时后,达到最高值。这样,相当于让肥肉中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饱和脂肪酸),转化为对人体有利的因素(单、多不饱和脂肪酸)。”
何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饱和”与“不饱和”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子结构中含不含有“碳碳双键”。
脂肪酸的分子结构,是由一个个碳原子手牵着手连接起来的,在这碳链中,一个碳有4只手,可以牵4个原子。
如果4只手都牵上原子了,那就是饱和脂肪酸了。
如果两个碳都有空着的手,两个碳只好自己牵手,即为“碳碳双键”。含有“碳碳双键”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就不同。“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以及深海鱼油等。
网传《红烧肉》说:“煮肉过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这是否是说“饱和脂肪酸转化成了不饱和脂肪酸”?这可能吗?
“饱和脂肪酸”在炖煮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是不可能改变的,两个碳是不可能丢掉原子而自己牵手,成为“碳碳双键”的,因此说,饱和脂肪酸是不可能变成不饱和脂肪酸的。
看其外形也可看出来
将红烧肉放置室中,在常温下,其整体仍显示为固化,尤其在冷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这也说明其“饱和”的个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2、硬脂酸转化后对心脏有好处
在一般人的眼中,“饱和脂肪酸”是凶神恶煞,要避之千里之外。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真的是“不利”的吗?
实验研究发现,进食“大量”饱和脂肪酸后,肝脏的 3- 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的活性增高,使胆固醇合成增加,而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凶,因此说,饱和脂肪酸摄取“过多”,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但是,这里说的是“大量”,是“过多”,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必须要摄入一些饱和脂肪酸才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