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娃子之间窜门多,肯定会遇到朋友的娃看上你家娃哪个宝贝这门子事儿。到目前,也许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鸡毛蒜皮”。实际不然,说到童年心灵阴影,“宝贝被爹妈送人”可以说是牢牢占领血泪史前三甲。
所以今天八卦一下。先讲个故事,DrBing看了特有共鸣(活脱脱一受害者):
受害者多年后状况
“有年我爸给我买了一套世界十大系列的丛书,一共六本,都是连图带字的,有本叫世界十大奇异神秘的事。
我看了没几页,只看到神农架野人之谜。那天我妈一个朋友带了孩子来,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女孩,我带她来我的房间玩,玩了一会娃娃的,我给她看我最爱的这套书,说:来,这本我还没看完,我们一起看吧。
看了没几页她们就要走了,她居然就拿着这本书走出去,问我妈:阿姨我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去看吗?
我当场就吐血了。你为啥问我妈,不问我?!
我妈就说:“可以可以,送你了。” 特!虚!伪!她妈也说:“这孩子,真是的,赶紧谢谢阿姨”。然后她们三儿特和谐快乐地互道再见。
我妈关了门回过头来,我才开始哭。我妈不以为意地说:“你哭什么,你不是还有那么多本,给她一本怎么了。小气!”
一下我的血就冲到了头顶,转身去阳台,把我妈最爱的那盆花搬起来扔楼下去了,我妈跑过来愣住了,我边哭边说:你不是还有那么多盆花,扔一盆怎么了?现在你知道什么滋味了吧?
结果当然是我挨揍了。
后来,我好几天没跟我妈说话,越想越恨,也恨那个阿姨,大约是她拿走那本书的第三四天吧,放学我没回家,我拿着一本新本子,径直去了那个阿姨家。
我去抄书了。
那个阿姨尴尬的表情我还记得,她应该也有点生气,但我不管,她反复要把书还给我,当着我的面把闺女训哭了。但我就是很镇定的坐在那抄书,说:“已经送给妹妹了我不要,我想抄了回去看。”
那个阿姨给我妈打电话的时候她大概已经是没辙了,我妈已经找我找疯了,她来把我领回去的时候,俩大人的表情,真的难以形容哈哈。
当然回去的路上她又打了我一顿。
但是以后这种事再没出现过。有人想要我的东西,不论我在不在家,我妈都会说:这是璐璐的,我做不了主,你要问她。
你看,多简单。
一定会有人心想,这娃子性格是得有多别扭啊?但DrBing表示,看完真是:
大!快!人!心!
我们那代父母,太喜欢把我们的东西随便拿去当人情送人了。
送了还不算,还说:
1.给你另外买个新的呗。
2.那玩意值几块钱?
3.你有好几个了。
4.人家是弟弟(妹妹),要关照人家
5.做人要大方,小气不好!
以上称为作死五句,效果:伤口上撒把盐。
还以为培养了娃的大方,分享精神。
无知啊!
之前在#敏感期#系列文章说过了物权敏感期。这点就不需要讨论了。(《小时不让娃变态,长大变成真变态》《敏感期的小朋友花样真多啊,各种强迫症发作大全集》)
失去自己的所有物,是孩子的第一层愤怒。
家长之所以把孩子的东西随便乱当人情送人,可 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把他人物品随便送人是一件正确的事。假设你老公把你名贵包包送给你小姑,估计也是得跪键盘的吧?如果他再加插作死五句中随便一句,估计他也是得一连几晚睡沙发的吧?
孩子的东西为什么可以随便送人?因为它便宜吗?
也许在价格上是很便宜。但它寄托了娃的感情。我们回忆自己的童年也会对有些东西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和孩子建立了感情的物品(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s)。是帮助孩子在不断成长,和父母分离,进入独立的过程中,对外界建立安全感的感情寄托。
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必须抱着小熊宝宝才能入睡,甚至依恋一条丝巾。尤其是在泛灵期,娃的世界里,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为有感情的存在,所以这个物品对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新买的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甚至更好,但对于孩子可能已经完全不是原来那个物品了。
这些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世界安全感的标志。只要这些物品还在,孩子就会觉得世界是完好的。而一旦被剥夺,孩子则会陷入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失去自己的感情依托物,是孩子的第二层愤怒。
家长作为孩子在世界上最大的依赖,最信任的人,对孩子的感情需要视而不见,本质上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强行剥夺这些物品,将其转送他人,这对于孩子内心是巨大的打击:亲妈,竟然是个叛徒!
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地孩子的第三层愤怒
最后你再插播一句作死五句的话,那娃就注定要暴走了。
所以,新一代的家长千万别重犯上一代因为知识欠缺而犯的那些二了。暑假窜门,哪个不知好歹缺心眼的,要问你要娃的东西,故事里学乖的妈妈那句是标准答案:
“这是娃的,我做不了主,你问他。”
如果真是有交情的朋友咋办?
买买买!新的送人!
早学乖早好,何必逼娃暴走,还给他留个大大的阴影面积呢?
﹀
|这是DrBing公众号第298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