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很多药需要喝水,人们服药之时最常听到的话可能就是“吃药多喝点水”,但对于不同剂型的药物分别需要喝多少水,很多人并不清楚。
大多数人都知道,吃药片、胶囊等需要用水送服。但喝水这个小小的动作如果掌握不好时机与用量,可能感觉不适,甚至影响药效。
不同剂型口服药喝水有讲究
服冲剂时,可参照煎汤药的方法,每次用150毫升水冲服。例如感冒清热颗粒,用150—180毫升冲开服下,饮用后再用一口水漱口即可。
但西药中的散剂有所不同,例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只需50毫升水冲服即可。
糖浆:最好服药半小时后再喝水。
此外,口服止咳糖浆类药物时不宜马上饮水,如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
止咳糖浆能在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炎症对局部的刺激,缓解咳嗽症状。建议服后半小时再喝水,以免影响该作用。
此外,铝碳酸镁、蒙脱石散等药物进入胃肠道后,会变成细小的颗粒,覆盖在胃肠黏膜上,形成保护膜。
如果服这类药后立刻大量饮水,会“冲淡”这层保护膜,影响药效。
如果把胶囊倒在手掌上,容易感觉黏黏的,像粘在手上了。吃药也是类似。
如果嘴里很干,直接服胶囊容易粘在嘴里,不容易咽下。如果附着在食道壁上,可能引起损伤,严重时可能出现溃疡。
在服胶囊前先喝50~100毫升左右的水,保证口腔湿润,就能预防此情况的发生。
把胶囊放入嘴里后,再喝200毫升左右的水帮助咽下。并且,服药后咽下时,应稍稍低头,这样可更顺利地服下药物,避免发生呛咳反应。
大部分片剂,如白加黑、感康等,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
如果饮水很少,药物仅靠少量的胃液很难完全崩解;
但也不可喝太多水,否则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但也有例外。
口崩片:没完全分解前别喝水。
口崩片能在口腔中迅速崩解,起效快,适合儿童和老人服用。
这类药物服用时不宜喝水,否则会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等到口崩片完全分解后,方可饮水。
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不论服用的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喝500毫升水可减轻其对消化道的刺激。
还有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比较特殊,服用期间也需要饮用较多的水。
例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代谢时易在尿中析出结晶,损伤泌尿系统,因此服用期间也应多喝水。
服药时喝水太少可能伤及食道,太多可能影响药效,其实药不同,喝水方法是不一样的,牢记服药喝水原则,喝对水能让药效翻倍。